近幾年,韓劇的題材從常見的愛情擴展到其它多元領域,甚至融入社會重大事件或議題,讓觀眾在娛樂之餘進而有所省思,甚至激起了一些社會改革浪潮。對學生來說,戲劇是很容易親近的學習素材,透過劇情帶來的悸動,更有助於教師藉此進行延伸性的議題教學。本文將以廣受好評的《我是遺物整理師》為例,說明可以如何運用韓劇進行閱讀教學。
壹、一部適合用於教學的韓劇––《我是遺物整理師》
《我是遺物整理師》講述患有亞斯伯格症的韓可魯和叔叔曹尚久一同經營遺物整理公司——「天堂移居」的故事。會委託遺物整理師來處理後事的死亡個案,背後通常有一段曲折悲傷的故事,而兩位主角也分別親身經歷過親友死亡帶來的衝擊,在為他人處理遺物的過程中同時療癒了自己,是一齣笑中帶淚的溫馨職人小品,讓人深思愛、信任與死亡的人生課題。
這齣韓劇之所以適合用來進行課堂教學,有兩個原因。首先,全劇六個委託案,每個故事大約為1至1.5集的長度(每集45分鐘),很適合於課堂播放。其次,上述委託案分別以職場霸凌、孤獨死、恐怖情人、同志之愛、下流老人和跨國棄嬰為素材,這些也都是在臺灣很受到矚目的社會議題,容易結合時事與課文進行討論。以下,就從圖書館閱讀活動、國文課堂教學、校內彈性課程三個方面概述實際操作的建議。
貳、與圖書館閱讀活動結合––影展、書展與專題講座
若是由圖書館辦理相關活動,可以先舉辦小型影展,播放《我是遺物整理師》第一集,該集呈現了一個完整的工殤故事(金宣宇),能窺見遺物整理師的工作內容以及可能遇到的狀況。同時,舉辦主題書展,展出本劇靈感來源——金璽別《離開後留下的東西》以及重要主題的延伸閱讀書籍(詳見下表),亦可搭配臺詞金句進行場佈。最後,邀請殯葬相關行業的職人到校進行專題講座,特別推薦臺灣首位獲得日本送行者認證的「許伊妃」與知名接體員「大師兄」,他們雖然不是以遺物整理師為職業,但其執業心路歷程均有相似之處,又是在地作家,很能引起師生的共鳴。
參、與國文課堂教學結合––〈死去活來〉與〈隔閡〉
若是想與國文課程結合進行教學活動,以龍騰版為例,可以搭配第二冊黃春明的〈死去活來〉或是第三冊林立青的〈隔閡〉。
《我是遺物整理師》第二、三集講述了獨居老奶奶李渶順的故事。她死後將近一個月才被兒子與媳婦發現,但唯一的兩個親人卻只想找到她的存摺,而不願意接收其它任何東西,最後,透過「天堂移居」,兒子才從遺物中發現了令他心痛的秘密。這個委託案與黃春明的〈死去活來〉關心的都是老人獨居與親情的議題,如果結合課文,可以設計學習單,讓學生分析兩個故事的異同之處;若進行議題教學,則可以結合上一段表格中的《暗黑親情》或是《或許,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兩本書,針對「孤獨死」來深入探討。
而林立青的〈隔閡〉嘗試透過對工地文化的描寫,讓社會大眾了解不同行業的實際情況,這個寫作宗旨則與《我是遺物整理師》有異曲同工之妙。「死亡」向來是一般人視為禁忌的話題,殯葬業也因此被蒙上一層神秘面紗,在第三、四集中,「天堂移居」在處理李善英老師的委託案時遭到社區住戶的指指點點,正是因為一般人對特殊行業沒有足夠的了解所導致。授課時,同樣可以請學生比較課文與戲劇中職人處境的異同,以及作者如何以藝術手法呈現;或者從議題出發,請學生票選最好奇的職業類別,並蒐集資料進行分組報告。
肆、與彈性課程結合––欣賞與議題討論
在彈性課程的設計上,更適合深度品嘗每一集的劇情,觀賞後由劇情中延伸相關議題、設計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與發表,培養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等核心素養。
首先,在整理醫生遺物時,主角三人猜測洙賢有個愛人被父母反對,開始找他的愛人是誰。在尋找愛人的過程當中,三人原以為是大提琴演奏會三女一男中的其中一名「女子」,後來可魯在廁所巧遇男團員朴李言,發現他手上刺著 「洙賢」,才找到了洙賢真正的愛人,也解釋了為何洙賢的父母為何急於處理他的遺物。由此可以帶領學生跳脫異性戀主流價值,以多元的視角思考愛情。
其次,從李言一開始否認認識洙賢,到最後得知洙賢死訊後的真情流露,我們從回憶當中理解了兩人的相識相知相愛過程,也看到了洙賢選擇分手的痛苦無奈。透過這段劇情,可引導學生省思當同志之愛面對傳統婚姻、父母期望和社會價值觀的束縛時,受到了哪些挑戰?同時也鼓勵學生跳脫性別框架,站在他者的立場思考幸福與真愛的意義。
最後,不明白洙賢父母為何反對兩人相愛,亞斯伯格症讓可魯誠實說出心裡的感受:「我以為不懂得愛才丟臉,愛一個人也是丟臉的事情嗎?」尚久說:「因為他們談的是不平凡的戀愛,只要孩子跟別人不一樣,父母就會開始擔心。」臺灣社會在「同婚專法」通過之後,對於性別平等、婚姻、同性戀、跨性別者的態度,及促進性別平等措施的同意度,都變成社會的重要議題。課堂中可以請學生比較韓國和臺灣社會文化不同,並藉此思考各種愛的模式,「成就生命中的各種美好」。
《我是遺物整理師》每集故事都是由真實事件改編,主角以獨特的視角看待死亡,細心收拾亡者的生死拼圖,拼湊其人生遺留的故事告白,我們藉此得以看見不一樣的社會縮影。透過每集的議題討論,期待學生感受不一樣的人生旅程,思考人生價值與生命意義,培養尊重多元、同理關懷的人生智慧。
●備註:本文一至三節由筆者主筆,第四節另有執筆者,經原作者同意後刊載。
●本文亦刊載於龍騰《技高國文焦點報》第5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