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凝視著女舞者正在進行「揮鞭轉」的舞裙,如黑洞吸引著觀眾進入喬伊卡的芭蕾世界,初次踏入俄羅斯波修瓦學院的美國女孩,好似在月球上獨舞般格格不入,她的夢想是成為舞台上那落入凡間的天使,她卻得為此付出失去羽翼的代價,指甲滲血泡著冰塊的腳尖,過度練習造成疲勞性水腫的腳踝,老師同學甚至是舞團都用歧視的眼光看待她,在如此壓抑的學習環境中,她認為自己必須承受這些痛苦,才能成為一名好舞者。全片緊抓著這股緊張不安的氛圍,俐落的剪輯營造出前半段極好的失速感,一個瞥眼、一個轉身就是下個季節、下一場戲,導演善於利用「門縫」視角一窺女主角已然失衡的危險心靈,對「芭蕾舞」的偏執也逐漸被放大。

我總是好奇為何在電影《黑天鵝》之後,仍有創作者繼續講述這一類型的故事?電影《失速芭蕾》的出現,意味著芭蕾舞界仍存在著類似未解的問題,紀錄片《舞徑》其中一名被攝舞者就有相同的經驗,進而證實了拍出《失速芭蕾》的必要性,電影的後半段更是走出了截然不同的新風貌,「一切都是政治」的主題就此浮上檯面,舞團出於國籍因素拒絕選入擁有更高評價的女主角,對應到女主角所跳的那支舞,角色是國家被佔領的吉普賽女子何其諷刺,同樣在身分上不被認同,讓喬伊卡相當受挫,因此才會做出如此荒唐的決定,與俄羅斯男舞者結婚來入籍俄羅斯,並非出於愛的婚姻本就是錯誤,婚後的喬伊卡在舞團內依然不被重視,她想靠著男性贊助者來得到主角的位置,卻無法接受對方的性邀約,因而被整個舞團趕了出去,還貼上了「叛徒」的標籤,就此斷送她在俄羅斯的芭蕾事業。塔蒂亞娜老師的過往同樣是場悲劇,贊助者給了她懷胎十月的禮物,因而得從芭蕾舞界被迫退役,她的女兒吉賽爾也為了芭蕾舞消瘦,她們決定聯手向俄羅斯的芭蕾舞界復仇,喬伊卡卻在最後一次上台前骨折,幻想著自己回到美國後的空虛,她決定上台完成最後一次的演出,在無背景配樂的情況下完成舞蹈,以舞反抗感動了台下的觀眾。如此跌宕起伏的情節,談的是無法避免的「政治」角力,就連舞者的身體也與政治有關,難以打破男性高層主導舞團的惡性循環,《失速芭蕾》拋出的問題確實震撼,應當受到更多的關注。

🎶延伸聽歌: #許哲珮 《#芭蕾舞者 》
#joika #失速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