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故事在腦中竄出,作者通常直覺會將其中主導的角色設定為主角,其實不一定,你所想的角色可能更適合放在其他兩個角色身上,加上主角總共有三個角色在三個位置可以作為故事發想的起點,這是本篇要分享的內容。
先附上拆片表
三個位置分別是:
第壹章第一區第1到第二區第5節主角位置:
找到對應者,幫助觀眾鎖定主角的職業。
在第一區裡,作者設定主角為某職業正在做某事,例如小偷在偷竊、白領在上班。
在故事開始時,主角以什麼職業登場很重要,為了別讓觀眾混淆,首先安排第一個對應者去跟主角對齊,無論主角外貌年紀所在位置為何,第一個對應者才是幫助觀眾對齊主角身分職業的角色。
當主角你可能設定為現代白領,所在位置為公司,那麼主角周遭可能人事物非常多,但只要你安排好第一個對應者出現與主角產生目標上的衝突,那麼觀眾就能知道主角的身分職業為何,例如白領主角想下班,上司要求加班,對應者為上司,那麼主角的身分職業不是上班族,是下屬。又例如一對母子在家裡吃飯,兒子玩手機,媽媽要求專心吃飯,此時對應者端看你主角是孩子還是媽媽,這齣戲或這一段要演的就是親子戲碼,就算作者刻意將兩邊年齡調整到看不出是母子,依舊是親子戲碼。
這是第一個故事的起點。
以上這段主角與對應者的出現,在第壹章第一區第一節就要表現完畢,緊接著出現的其餘配角可能會再與主角對應出新職業,但不會(不該)否定掉前職業,請注意,主角的身分職業會持續疊加而不會消滅直到故事結束,因此請慎重選擇主角VS對應者(配角)的數量。以一部電影來說大概五組上下。
第壹章第二區第6節委託人位置:
委託人可以說是一部片裡壓力最大的角色,委託人有自己的戰爭,分為即將發生跟正在發生兩種。
舉例:某A持續爭取總經理職位,但發現即將病亡的老闆有個流落在外的孩子,他覺得如果被老闆的律師發現將之迎回家裡,他必然輸掉這場成為公司領導的戰爭,因此他委託主角幫助他阻止即將發生的問題。
這是第二個故事的起點。
關於委託人的戰爭設定,切記,盡量不要跟主角的職業有相關性。
例如:主角是詐欺犯,委託人是犯罪頭目。主角是特戰隊,委託人是軍方。主角是上班族,委託人是上司。這類關係密切的組合只會讓故事呆掉,甚至寫不到結局。如果主角是詐欺犯,委託人是軍方。或是主角是特戰隊,委託人是犯罪頭目。讓委託人的身分職業與戰爭別跟主角有關,或是別讓主角的專業剛好幫得上忙,是設定的重點。
第貳章第一區第1到2節新配角位置:
新配角(相對於在第壹章的配角們)出現在第貳章,他(們)的出現代表故事開始往新的方向演進,出現的邏輯有兩種:
第一種:意外遇到型
主角因為想要解決委託人給的任務,卻發生意外在非自主意志的情況下掉進了陌生的新世界裡,新配角們在這裡有著自己的煩惱,主角想要離開回去完成任務,必須先幫助新配角們解決煩惱,無論願意與否。
第二種:專業建議型
主角因為想要解決委託人給的任務而主動進入第貳章,目的是為了找新配角協力完成任務,新配角樂意幫忙,但依自己的專業,新配角指出了主角沒有想到的問題,要求先行解決否則會招致任務失敗。
這是第三個故事的起點。
結論:
這篇文章為故事創作提供一個結構框架,特別適合尋求在故事初期建立清晰角色定位的創作者。然而,此框架只是為了定錨故事的起點,不考慮角色的其他層面以及更豐富的情節發展方式。進一步的細節建立和持續拆片做案例分析,將有助於加強各位對於故事的掌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