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在採石場挖掘,回顧了過去在閱讀與內容領域耕耘十多年所累積的資料庫,將它們擦拭乾淨,亮晶晶的,以便讓我隨身攜帶、應用至未來。
社會普遍認為閱讀是靜態的,作文無用。但實際上,閱讀與創作是跟身心一起循環的,動態且激進的,激發生命、介入社會。
以下便是我對閱讀與創作提出的一些觀點,以及未來可以應用在兒童作文上的教學理念。
文思如流:身心共鳴的閱讀與創作之旅
1. 無所不在的觀光凝視:閱讀與眼睛的關聯
- 觀點:我們的閱讀總是帶著一種「觀光凝視」,我們所看到的不僅是事物本身,還包括它們與我們自身的關係。
- 應用:在教學中,可以鼓勵孩子們通過閱讀來發現自己與世界的聯繫,理解文本不僅僅是字面意思,還有其背後的深層意義。
2. 文本的轉譯:閱讀與大腦的聯繫
- 觀點:大腦喜歡故事,因此文本的轉譯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故事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理解力。
- 應用:利用故事來激發孩子們的想像力和創作欲望,引導他們在寫作中使用敘事技巧,從而讓他們的作品更有吸引力。
3. 文學擁抱人生:閱讀與心靈的聯繫
- 觀點:閱讀能夠帶來安全感,幫助我們理解自己和他人,進而影響我們的生活。
- 應用:讓孩子們通過閱讀找到情感共鳴,並將這種共鳴轉化為創作的動力,讓他們在寫作中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
4. 閱讀與寫作的縫隙:保持距離的必要性
- 觀點:精準並非必須,閱讀和寫作之間的縫隙允許創造性的流動,保持距離讓自己能夠自由移動,找回能動性,激發創作靈感。
- 應用:鼓勵孩子們在寫作時不必過於追求完美或精準,反而應該留出一些空間讓創意自由發展。
5. 資本主義下的閱讀:雙手與創作的聯繫
- 觀點:在現代社會中,閱讀和創作往往受到消費主義的影響,讓人們成為消費者而非創作者。以技藝作為樞紐,突破勞動動物的生活型態,由技入道,涵養生命。
- 應用:引導孩子們通過閱讀和寫作來探索世界和表達自己,而不是僅僅被教育成勞動動物或成為消費者來接受外界的資訊。
6. 讓閱讀與身體一起循環:與世界相會的時刻
- 觀點:閱讀不僅僅是眼睛和大腦的活動,它與我們的身體、情感、環境緊密相連,與創作形成一個生生不息的循環。
- 應用:在教學中,強調閱讀和寫作是身心合一的過程,讓孩子們體會到文字與自身經驗和環境的互動,並使用文字創作出生活中的精采時刻。
7. 複眼的世界觀:成為新的人與世界互動
- 觀點:透過閱讀和創作可以讓我們轉換多元視角,成為一個更加開放和富有創造力的人。
- 應用:鼓勵孩子們通過閱讀和寫作來培養多元視角,並運用這些視角在生活中與世界互動。
結語
以上教學理念,已含括傳統教育目標三大領域:認知、情意、技能。可依據不同的教學活動與對象,再設定更具體的教學目標。最重要的是,在過程中引導孩子過著身心合一的生活,讓文學陪伴人生更長久。
除了應用於兒童作文的教學場域之外,站在一名讀者及閱讀推廣的立場,以上觀點亦有助於閱讀的深化及設計相關活動。
曾經,我後悔過讀中文系,總想著,在那個十字路口,若我去讀二類或三類就好了。在這座理工之島,人文科系的薪水與付出的心力勞動完全不成比例。即使這幾年,流行著內容變現,但那依舊不是真正的軟實力養成,整體社會環境依舊不利於島上的人文發展。
然而如果今天看到孩子想要讀人文藝術領域,我還是非常欣喜。我希望自己的努力,可以開創多一點空間,讓未來的孩子們可以不再只是被教育成勞動動物,能好好活出自己。希望有機會可以實踐理念,之後也想陸續跟大家交流關於創作及閱讀的種種,以及在教學場域上的應用。
資料參考及延伸閱聽書單
- 《觀光客的凝視3.0》| John Urry、Jonas Larsen合著,書林出版
- 《只要出問題,小說都能搞定》| 朱宥勳著,大塊出版
- 《竊聽風暴》| Florian Henckel-Donnersmarck編導,德國電影
-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林奕含著,游擊文化出版
- 《自殺與靈魂:超越死亡禁忌,促動心靈轉化》| James Hillman著,心靈工坊出版
- 《夜行動物》| Thomas Carlyle Ford編導,美國電影
- 《現代草民哲學讀本》| 沃草烙哲學作者群合著,究竟出版
- 《人的條件》| Hannah Arendt著,商周出版
- 《查令十字路84號》| Helene Hanff著,時報出版
- 《賴和全集小說卷》| 賴和著,林瑞明編,前衛出版
- 《運動鍛鍊你的思考力》| Damon Young著,時報出版
- 《複眼人》| 吳明益著,新經典文化出版
- 《受困的思想》| 吳叡人著,衛城出版
-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尼采著,大家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