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第一次乞討

生平第一次乞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自己算電子支付工具使用頻率高的,尤其之前在學校、工作地附近超商作為生活圈,多數可以不用到現金。尤其現在很多停車場也不再人工收費或收受現金。


有時繳費設備的限制,如停車場的設備軟體故障,或是支援的電子支付不夠多元。另手機的突發狀況,也會讓自己陷入困境中,如搭乘高鐵、台鐵用電子票證,一天下來,而回程出站時手機沒電,又忘記帶行動電源而無法讀取。進入停車場也就無法支付。


日前進入一家大型百貨,消費加上折抵停車,經過長時間的等待才搭乘到往地下停車場的電梯,並且在固定層才有繳費機。


輸入車號,適用折抵後尚需繳費75元,使用電子支付習慣了,也看到有電子支付的選項,結果點進既然是用實體卡片的電子支付,而且只有兩個選項(悠遊卡、happy go),不知道這算哪門子電子支付。


手機有line pay、街口、Apple Pay ,幾乎可以因應很多支付方式,卻不足以從這裡出去。


想起手邊有E卡通跟信用卡也無效,接著只好跳出,選擇用現金,這下也尷尬,機器只收百鈔,我剩千元鈔,摸摸口袋零錢,只剩70,這五元真是缺的夠巧。


沒辦法之後只好退出,想找管理處把錢找開,好不容易按照指標在諾大的停車場找到管理處,結果貼了一張公告,不再提供人工服務⋯


再走回繳費機旁,看到排隊等待的人潮,也不知為了五元要到樓上的服務中心又要花多少時間。


想想,也許走回車上找找,有時座位旁或椅子下會掉些零錢,五元應該有機會,但並沒有。


再度走回繳費機,剛好看到有一位男士也在繳費,於是決定挑戰一下自己,厚著臉皮跟他說:先生請問可以跟您要五塊錢嗎?因為⋯


當然他馬上掏出錢包說,也許沒有五元,十元給你,我趕忙跟他道謝後,他又找到一個五元,把十元換回去。


這讓我想到曾經在路邊或是車站附近,有時會遇到借零錢的人,真的有時也不好說人會遇到什麼困難的時刻。


總之感謝好心人,我也第一次跟陌生人開口要錢,因為也不知道以後有沒有機會還,所以我並沒有開口「借」,而是用「請求給的」,所以真的是乞討。


這也提醒自己未來除了電子支付縱然方便,但還是要準備些不時之需的百鈔。


#勸世文

#有現金信用卡電子支付還是會卡住

avatar-img
生命剪輯師的沙龍
19會員
394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生命剪輯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自己很幸運,年過五十才開始戴眼鏡,而且是老花(意味著不需要時時戴著)。 曾經引以為傲可以看見三線道雙向馬路對面門牌號碼的我,過去導航不普及的時代,找路還是特方便。 很多剛認識的朋友說看不出來有五十歲,但通常在一起學習的過程看到我眼睛拿上、拿下就說,嗯~這樣就有感覺像老人家
近來回台北看媽媽,媽媽幾乎不說話了,有時在睡覺,有時只是眼睛睜開的看著。 之前回家,看護都讓我跟媽媽獨處,讓我們說說話,現在多數時間我只是撫摸媽媽的額頭跟臉頰。 有看護照顧媽媽我很放心,我常覺得她就是度母(佛教裡的一位菩薩),一直護念著母親。現在回來媽媽沒有說話,我跟看護就多聊了一些。
上週以來因為膝蓋有傷口,醫生提醒為了傷口的癒合,儘量避免彎曲,連續的課程也都坐在椅子。 從小學開始上課就坐不住,當年也沒有特別檢測什麼過動、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 這個現象成年後,一次的課程中,被一位心理相關的老師發現自己好像沒有辦法維持專注力太久,還有老師說我屁股長蟲。 另一個經驗
小時候的主要照養者可是外婆,她比較沒有安全感,也較會想要掌控。 有一段對外婆的記憶是她有時身體不舒服時,臉色也不會太好看,外婆平常就較嚴肅,而且也容易生氣,情緒起伏比較大。 我通常在那個狀態下,自己就會很長眼的不要惹她為妙。 過往在她不舒服、或情緒起伏較大時,自己也會感到焦慮、煩躁
在忙碌的工作和學習中,我們常常忽視內心的感受與需求。透過靜心的練習,我們能夠更清楚地聆聽內在的聲音,進而有效地管理壓力與焦慮。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以覺察的方式面對自己的思想,並最終達到真正的休息。無論是在緊張的工作期間,還是面對困難與挑戰,內心的平靜與選擇永遠在我們的掌握之中。
自己很幸運,年過五十才開始戴眼鏡,而且是老花(意味著不需要時時戴著)。 曾經引以為傲可以看見三線道雙向馬路對面門牌號碼的我,過去導航不普及的時代,找路還是特方便。 很多剛認識的朋友說看不出來有五十歲,但通常在一起學習的過程看到我眼睛拿上、拿下就說,嗯~這樣就有感覺像老人家
近來回台北看媽媽,媽媽幾乎不說話了,有時在睡覺,有時只是眼睛睜開的看著。 之前回家,看護都讓我跟媽媽獨處,讓我們說說話,現在多數時間我只是撫摸媽媽的額頭跟臉頰。 有看護照顧媽媽我很放心,我常覺得她就是度母(佛教裡的一位菩薩),一直護念著母親。現在回來媽媽沒有說話,我跟看護就多聊了一些。
上週以來因為膝蓋有傷口,醫生提醒為了傷口的癒合,儘量避免彎曲,連續的課程也都坐在椅子。 從小學開始上課就坐不住,當年也沒有特別檢測什麼過動、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 這個現象成年後,一次的課程中,被一位心理相關的老師發現自己好像沒有辦法維持專注力太久,還有老師說我屁股長蟲。 另一個經驗
小時候的主要照養者可是外婆,她比較沒有安全感,也較會想要掌控。 有一段對外婆的記憶是她有時身體不舒服時,臉色也不會太好看,外婆平常就較嚴肅,而且也容易生氣,情緒起伏比較大。 我通常在那個狀態下,自己就會很長眼的不要惹她為妙。 過往在她不舒服、或情緒起伏較大時,自己也會感到焦慮、煩躁
在忙碌的工作和學習中,我們常常忽視內心的感受與需求。透過靜心的練習,我們能夠更清楚地聆聽內在的聲音,進而有效地管理壓力與焦慮。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以覺察的方式面對自己的思想,並最終達到真正的休息。無論是在緊張的工作期間,還是面對困難與挑戰,內心的平靜與選擇永遠在我們的掌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