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譜分享篇1 : 野地中的水草?大葉田香

食譜分享篇1 : 野地中的水草?大葉田香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阿公年代熟悉的—水八角—也有個文雅美麗的名字大葉田香

在老一輩中都知道大葉田香不單單是野菜、香料,還是很棒的中藥材,有清熱解毒,健脾,理氣的效果,所以在勞動社會的年代放牛時天氣酷熱都會拔上一把為牛隻理氣,自己也會放小把在口中咀嚼。

raw-image


大葉田香有著大大的葉卻長著小小的紫色花朶,有著八角的香卻沒有角而稱之為水八角。它喜歡生長在淺水區、流動水的溝渠邊,但現在很多都被紫花藿香薊,咸豐草,茅草占領了或被農民長期的殺草劑,農藥等等消滅的無影無蹤。它向陽,是一種親水的野草。我們好像覺得它是野草,生長非常容易但真的認真想要來找卻也找不著,它似乎也有生存的壓力而消失在田野溝渠邊。

raw-image


台灣目前對很多原生香料植物的理解知之甚少,還有許多的空間待填補。


我們如何應用原生香草植物的色、香、味,創造出更多的無限可能,並且透過這樣參與過程更了解這塊土地的相關連結,也透過手作料理的分享訴說著篇篇的動人故事。



————————我是分隔線————————


大葉田香琥珀糖

材料:大葉田香鮮葉300克

寒天條:26克泡水備用

糖:600-1000(各人喜好增減)

水:600克

乾花瓣少許(各式小花瓣皆可)

raw-image


備一方型小烤盤約25x30公分

制作:

將水600克置入小鍋中加入大葉田香300克煮滾後轉小火10分鍾讓水入味

關火過慮取400克田香水置入乾凈小鍋,放入泡好的寒天條中小火煮至看不到寒天顆粒

加入糖600克煮至溫度約110度

關火將田香寒天液入烤盤中灑入小花瓣點綴待涼切塊置放乾躁處

約莫一星期靜置乾躁,完成收人乾躁瓶罐置陰涼處即可。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食用方式可配咖啡,茶飲或切碎加入飲品或冰淇淋中都是很好的搭檔喔!試試!


avatar-img
midori的沙龍
3會員
14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midori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文章分享了在絲瓜豐收季節的體驗,描述了絲瓜的生長過程中不同的蜜蜂、蝶和螞蟻的角色。讀者將瞭解到絲瓜如何從初夏的繁盛轉為秋季的微妙變化,並且發現不同螞蟻的奇特氣味和行為,還有一些實用的小祕訣。這是一篇充滿自然觀察和生活趣事的輕鬆讀物。
本文分享了一位農民在農業展覽會上獲得百香果的故事,描述了種植過程中的挑戰與收穫,以及從中領悟到的生活哲理。透過植株的生長與管理,作者反映了在面對困難時,依然可以保持樂觀的心態,像對待作物一樣對待人生。在這段旅程中,農民與家人一起勞作,展現出對生活的熱愛與感恩。
本文分享了作者在創作禪繞藝術過程中的心得體會,從最初的單一色彩到後來的多彩變化,體現了創意的迸發與內心的釋放。透過對自我的思索,作者揭示了生活中的種種可能性以及珍惜當下的生活哲學。這不僅是藝術創作的過程,也是人生的旅程,值得每個人深思與體驗。
文章分享了在絲瓜豐收季節的體驗,描述了絲瓜的生長過程中不同的蜜蜂、蝶和螞蟻的角色。讀者將瞭解到絲瓜如何從初夏的繁盛轉為秋季的微妙變化,並且發現不同螞蟻的奇特氣味和行為,還有一些實用的小祕訣。這是一篇充滿自然觀察和生活趣事的輕鬆讀物。
本文分享了一位農民在農業展覽會上獲得百香果的故事,描述了種植過程中的挑戰與收穫,以及從中領悟到的生活哲理。透過植株的生長與管理,作者反映了在面對困難時,依然可以保持樂觀的心態,像對待作物一樣對待人生。在這段旅程中,農民與家人一起勞作,展現出對生活的熱愛與感恩。
本文分享了作者在創作禪繞藝術過程中的心得體會,從最初的單一色彩到後來的多彩變化,體現了創意的迸發與內心的釋放。透過對自我的思索,作者揭示了生活中的種種可能性以及珍惜當下的生活哲學。這不僅是藝術創作的過程,也是人生的旅程,值得每個人深思與體驗。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杏鮑菇酪梨沙拉 疫情在家,開伙的時候變多。家有兩小的情況下,廚房時間是我短暫的逃避與休息時間。 話雖如此,但也還是儘量讓備餐可以在30分鐘~1個小時之內完成。這個時候,常備菜就是我的省時好幫手。 我第一次接觸到常備菜的概念,應該是許凱倫的《常備菜》一書。藉由事先做好一些料理,利用冷藏的時候讓菜色更加
今天睡晚了,起床直接吃早午餐。這兩天收到的料理包熟食輪著打開來吃,先吃 COQUOLOGY 料理生活 的菠菜千層麵和紅酒慢燉台灣牛,這個燉牛肉除了牛頰肉,竟然有牛舌和牛尾,令我憶起多年前伊通街一位女老闆打理的老派西餐店「百鄉」(1980-2015),她的燉牛舌實在銷魂,那滋味是再也沒有了。
在家防疫開始做料理,但比起做菜,更喜歡拍照。也很喜歡自製甜點,然後很無聊給他們取個名字。 另外加碼飲食熱量紀錄APP推薦,在家吃飽但能維持體重!
杏鮑菇酪梨沙拉 疫情在家,開伙的時候變多。家有兩小的情況下,廚房時間是我短暫的逃避與休息時間。 話雖如此,但也還是儘量讓備餐可以在30分鐘~1個小時之內完成。這個時候,常備菜就是我的省時好幫手。 我第一次接觸到常備菜的概念,應該是許凱倫的《常備菜》一書。藉由事先做好一些料理,利用冷藏的時候讓菜色更加
今天睡晚了,起床直接吃早午餐。這兩天收到的料理包熟食輪著打開來吃,先吃 COQUOLOGY 料理生活 的菠菜千層麵和紅酒慢燉台灣牛,這個燉牛肉除了牛頰肉,竟然有牛舌和牛尾,令我憶起多年前伊通街一位女老闆打理的老派西餐店「百鄉」(1980-2015),她的燉牛舌實在銷魂,那滋味是再也沒有了。
在家防疫開始做料理,但比起做菜,更喜歡拍照。也很喜歡自製甜點,然後很無聊給他們取個名字。 另外加碼飲食熱量紀錄APP推薦,在家吃飽但能維持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