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敘述,只是講重點,細節就不講了。
佛經很多,後來結集成大藏經。
佛經很複雜。
最近,我對佛經第一次結集很感興趣。
佛陀說法45年(或說49年),並沒有寫下任何佛經。
為何佛陀沒有寫下佛經?
有人認為當時印度還沒有文字,有人認為當時已經有了文字,但是沒有記載文字的工具。用來寫佛經的貝多羅葉,那時還沒用來寫佛經。
佛陀涅槃後二個月(或說三個月),因某些原因,大弟子摩訶迦葉召集500比丘,開始第一次結集。
這次結集,是佛經第一次結集,叫做500結集。
如果佛陀時,沒有記載佛經的工具,當然不可能佛陀涅槃後二個月,就出現記載佛經的工具。
所以,結集出來的佛經,也是靠弟子口耳相傳。
第一次結集,由阿難及其他弟子,將佛陀說的佛法,編輯成阿含經。
另外,也編成律、論方面的經典。
阿含經分成:雜阿含、中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
阿含經,是最早編輯的佛經,應該是最可靠的。
阿難記憶力非常強。
他跟隨佛陀25年,佛陀最初20年的說法,阿難也知道。
因為阿難在跟隨佛陀時,曾經要求佛陀把前20年說的佛法,對他再說一次,佛陀答應了。
在雜阿含經中,有很多阿難背誦出來的佛經。開頭是”如是我聞”,結尾是”歡喜奉行”。
這些佛經數量不少,但有個共同特色:篇幅短小。
阿難的記憶力再好,也無法記得長篇大論的佛經。
佛陀當時的佛教,就是原始佛教。
佛教在2000多年的流傳中,有了變化,有些和原始佛教不同。
有的變化,比較容易分別;有的變化,無法區分出來。
我覺得原始佛教、第一次結集,最可信,才真正是佛陀的核心思想。
一般認為佛經有四次結集。
第二次結集在100年後,當時佛陀弟子都已經往生。
佛經的四次結集,一般佛教史,都會提到。
為何會有四次結集?
原因很複雜,和佛教的分裂有關,這裡就不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