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紀增長,開始崇尚減法生活,逐漸減少生活物品,儘量降低購物慾望,追求需求型購物,像是衣服,買一件新衣,至少要淘汰一件,保養品一罐用完,才購買新的,不再像年輕時,一樣還沒用多久,看到新的又想再買。就因年輕時是慾望型購物,導致生活空間存放了很多年輕時的回憶,有些物品對現在的我而言,已沒有實用性,但也因這些回憶,讓我覺得丟掉相當可惜。
以下幾個是我想丟,又有點捨不得丟的東西:
一、扭蛋與盲盒:有段時間特別愛買扭蛋和盲盒,每次經過店家,都忍不住想扭或買一個盲盒,帶回家當紀念,有時候又因為實在太喜歡,於是又上蝦皮購買整套回來,剛開始把戰利品擺在桌上時,五顏六色,爭奇鬥艷,覺得相當賞心悅目,但時間一久這些盲盒扭蛋開始染上灰塵,一下子這個倒,那個又掉在地上時,開始覺得相當厭煩,視覺感受相當亂七八糟,想丟掉又想到當時花了不少錢,又覺得相當不捨。
二、CD:年輕時因偶像崇拜購買的CD,那時前前後後卡帶和CD買了快300張,也不知自己為何有辦法從一星期五百的零用錢,省吃儉用存下這麼多錢買,記得那時還想著要珍藏一輩子,如今看著這些被時代淘汰的產物,若我能搭時光機回到過去,我一定要回到過去過買CD的時期,而且要狠狠巴一下年輕時候自己的頭,告訴自己不要再偶像崇拜了,他們不能夠給你希望,只有自己能給自己。
三、畢業紀念冊:我那年代通常要求每個人都一定要購買,但學校畢業後,有連絡的通常都是那固定幾個,但那又厚又重的畢業紀念冊裡頭的人,大都不認識,有必要讓每個人都紀念這麼多不認識的人嗎?真的有人會把畢業紀念冊看完嗎?想丟掉,但又厚又重,紙質又相當不錯,希望可以好好利用,拿來做手工藝品之類的。
四、鞋子:剛開始工作後,我相當喜歡買鞋,也不知是不是想彌補小時候的遺憾,小學時要什麼沒什麼,每當看到同學穿著帥氣的新鞋,總覺相當羡慕,而我都要等到鞋底磨破後才能換,而且還不是換我喜歡的,而是換老媽覺得便宜,但我都非常的不喜歡,但人在屋簷下,也不能說什麼,只能在心中羡慕別人,我覺得或許就是為了彌補遺憾,才會在自己有能力不用看到人臉色時狂買鞋,大部份的鞋款都沉迷過,像慢跑鞋、籃球鞋、老爹鞋、ALL STAR、軍靴、REDWING、正裝皮鞋,就因買太多,很多鞋沒穿幾次就放到鞋底氧化壞掉,其中有不少五、六千的鞋款,根據我各人的經驗,最容易放到壞掉或鞋底脫膠的球鞋品牌前三名分別為NIKE、NB、ADIDAS,不過到了現在這年紀,對於鞋子的迷戀已不似重前,很多對於生活不太實用的鞋款,想丟又捨不得,只能偶爾穿穿,回憶當時對鞋子的執著,對現在的我而言,有些無法理解。
就我自身的經驗而言,一個人的價值觀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變,年輕時執著或著迷的事物,等過了一定的年齡再回首,會笑看過去自己的痴或傻,就如同過去我認為值得收藏的,如確覺得相當佔位置,想把這些收藏都處理掉。
當今人類文明對於經濟發展都相當重視,但經濟發展又必需靠需求、製造、消費的循環來支撐,過度追求經濟成長,間接也導致癈棄物處理及各種的環境問題,讓我們的生活環境逐漸遭受損害,我想或許當我把所屬的物品物盡其用,不再追求新款式、流行、或是各種無意義的紀念品,降低了物質慾望,不僅心更自由,或許這也算是一種愛地球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