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影音上看到一部關於討好型人格的分享,說過去當他把一個人當成最要好的朋友時,內心會再乎這朋友有沒有也把他當成最要好的朋友,若沒感受到同等的關係對待,會失望難過,討好型人格這詞,忽然間打到我心坎裡,或許我也屬於討好型人格。
我想起高中時有一位交情算不錯的同學,我忘了為什麼會跟他熟識,當時我就把他當成唯一的好朋友,那時娛樂新聞盛行,藝人動態消息活動,每天都在電視上更新,每當上課閒暇時,話題都圍繞這些娛樂界的花邊消息,那時他喜歡王菲,當聽他分享王菲的新聞,為了有更深的互動,我也跟著喜歡王菲,甚至花了辛苦存下的零用錢買CD,為的就是期望在話題交流上有更深入的連結。有不少次中午先幫他付錢買午餐,錢也沒還我,也不知是不是真的忘記,就很平常的吃完午餐,我又怕他認為我是斤斤計較的人,又不好意思告訴他錢沒還我,但那幾十塊對還是學生的我而言,是相當多的。他是個很喜歡到處跟人聊天的人,有一段時間,每當看到他跟別人聊天就跟我一樣時,為此還引發我心中不小的醋意,畢業後我曾經嘗試維繫這段關係,每半年邀約一同出遊吃飯,隨著時間推移,一下這個有事,一下那個沒空,漸漸就淡忘了。出社會開始工作後,認識了一位同事,他是工程師我是技術員,也不知為什麼忽然間聊的很開心,過程中知道他喜歡玩模型,外觀還要塗裝做舊,我也是投其所好,開始試著玩模型並買塗刷工具,前前後後為此花了不少錢,剛開始也因模型這話題,有頻繁的互動,部門裡開始有些閑言碎語,說我在搞同志,搞斷背,這位工程師還問我是不是喜歡他,但我要的只是知己朋友的感覺,真的沒有那方面的想法,直到有一次去參加公司旅遊,我跟他一同到墾丁,三天兩夜的行程,從搭車開始,他就開始嫌無聊,態度有一搭沒一搭,當他在和其他部門主管聊天時,那種天壤之別的態度,甚至直接在客房抽煙,無視我這個沒抽煙的人的存在,我了解到這個人扒高踩低,才了解到所謂的知心朋友只是我的痴心妄想。後來又有幾次投其所好的經歷,譬如聊遊戲、談政治,剛開始也都相當熱絡,但結果總不盡人意,聊著聊著就淡了,一直沒有感受到那種被重視被放在心裡的感覺,也為此感到失落惆悵,別人朋友一堆,我隨時可被取代,而我確視他們為最要好最重要,為此我感到患得患失,會需要花些時間調整心態,將失落感放下,我知道所謂的朋友相處本來就是如此,純粹的舒壓、放鬆、聊天、分享、有需要時在能力範圍內伸出援手,這樣就不錯了,我想要的那種被重視的感覺,不太可能會有,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處境要面對,所以我很討厭這樣的自己。
後來我開始聽一些關於人際心理學的分享,於是深刻的自我檢討,為何對於友情關係會期望有如此緊密的連結,我想或許是因為對目前的生活感到失望不滿,期望有人能帶給我希望,拯救我並帶我跳脫目前生活狀態,原來我渴望被拯救,想要被重視被需要,但我有什麼特質值得被別人拯救呢?答案是沒有,當我對於別人的生活是可有可無時,別人沒有理由也沒有必要重視你,自然我想要被放在心上的感覺也就不會有,我想友情的維繫是要靠利益價值來連結的,兩肋插刀的友情,有聽過,但我沒遇見過。
於是我思考很久,該如何擺脫討好式的友情維繫模,這讓我想起一位創業者的心得分享,剛開店時,帶了很多學徒,也很用心教導對待,可是每當學徒學會出師後,很多都離開到別的地方去,讓這位老闆相當灰心,於是花很多錢去上經營、心理學,想找出問題根源是什麼,但還是沒用,最後他總結出多年世俗打滾經驗,得到了解決之道是讓自己變強,唯有讓自己變強才有氣勢底氣告訴別人:「就算你離開,依然可以活得很好。」情是會變的,唯有價值才經的起時間考驗。
有緣則聚無緣則散,君子之交淡如水,放下、不強求、不討好,精進自己,讓自己變強,我是我為自己訂下的待人接物之道,也是對自己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