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現代與未來農業的思考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作為一個在香港擁有接近10年經驗的休閒農圃及小型有機農墟的營運者,我在5年前辭去了工作,前往澳洲阿德萊德修讀農業經濟學的碩士,希望把自己學習所得的能否突破自己對農業的看法。在阿德萊德這個對大眾普遍來說"鄉下"的地方,無論是蔬菜、水果、奶酪、牲畜養殖及酒莊等,應有盡有,亦不限於是否有機或常規,傳統種植或水耕,這多元化的農產品,同樣也反映在每周日的農墟攤檔組合。在剛抵達阿德萊德的第二個星期,我便報名成為他們的義工,逢周日負責不同的地方站崗,後快便主力負責在詢問處理不同的事宜,例如銷售農墟主辦方的周邊商品價、向新客人推廣成為會員的好處及向攤檔收租等等。這每周日的早上活動,甚至後來成為了我的兼職收入,都為我在阿德萊德的留學生活,添上了不少生趣,腦子亦在想農墟與農產品的多元化與穩定供應之間的關係,真是牢不可分啊。

留學的生活總有終結時,在COVID時候返港的我,這4年輾轉有着不同的經歷,現時的本職也與農業無關。在沉澱過後,今年的夏天我決定再想想自己可以為農業做甚麼,最簡單的就由閱讀開始,寫點文章希望也能引發讀者關注氣候變化下人類與糧食的未來,也造點食農教育的教材吧。

坐言起行,第一本想介紹的書是《未來吃甚麼:人類如何應對食物危機》,如果你身在香港,可以在圖書館找到這本書。對可持續農業的態度上,我與作者也是分享相同的看法:只有小農及有機農業能否養活全球人口?這真的太困難了,尤其是在極端天氣的持續下,沒有適切科技的介入,要維持穩定的供應可不是說發動一班義工去農場幫忙小農除草就能解決的事。我並不是否定籌辦義工幫助小農是錯誤,相反,從加強城鄉聯動及食農教育的角度看,這絕對是一個值得舉辦的活動,然而在農業生產的層面上,其成效應只會維持不到兩個星期,野草可是頑強的生物,拔掉後不作為的話,兩星期一定看到他們在原地重生。

作者Amanda Little,也是記者,也是教授,她是大學新聞學與科學寫作專業的教授,她用了三年的時間走訪世界十多個國家結集成書,覆蓋範圍廣泛,包括種植業、人造肉、機械人及先進農業機械的應用、垂直農場、基因改造、浪費食物、養殖魚類、水資源利用等議題,閱畢後世界好像又光明起來了,原來世界上有這麼多的人在為可持續的糧食供應、減少浪費及在循環資源上而作出如此巨大的努力,縱然這背後或許是一連串的資本操作,但這確是對農業的未來是必要的部署。我仍然相信農業,無論以小農或大型企業的形式,都是世界上必要的存在,只有不同的規模組合,農業才能可持續發展。至於作為一個生活在石屎森林的人,我們對農業可以做的未必是要成為農夫,減少浪費食物及資源,已為農業作出了貢獻。

想買書的話(不是廣告,只供參考)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1779873?srsltid=AfmBOoomrSbQjem0eJGr0acj5B8ZF8r7LwSVrkihpxfQpYKSCmpEeM4t


0會員
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精選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第四章 有一天從草莓園結束工作時,我們發現一間規模不大的農場,就在斜對面的山坡上,下班後便直接開車過去碰碰運氣。 農場大門半開卻沒個人影,門邊有一個隨意搭建的小亭子,放著一台冰箱和一個上鎖的錢箱,可也是空空的什麼也沒有。我們把車停好四處看看,沿著農場裡唯一條小徑向上走一段路,看見一間純白色的小農舍
Thumbnail
Ade是一位從海嘯中重生的印尼的有機農夫。去年,2023年10月,他到台灣見習,並且跟我分享了他的人生故事,以及有趣的經歷。Ade到底怎麼經歷這些巨大的改變,投入有機農業呢?
Thumbnail
從台南市區,沿著台17線通往佳里,窗外風景從現代化的高樓、商店,漸漸轉變為平房、魚塭與一畦畦綠油油的田地。轉進巷弄後,映入眼簾的是一棟傳統三合院,保留優雅的紅磚瓦厝,由楊淑華創立的「洄稻佳里」農業基地便座落於此。「你們來啦!來來來
Thumbnail
這是位於花蓮的一間複合式農場,除了可以拍照外,還可以喂動物吃草草,從門口就能感覺出滿滿的日式風格,還有櫻花真的美不勝收。如果有來花蓮可以來走走呦。
Thumbnail
「信有機農業」是鎮西堡Cinsbu部落的農場,主人Omi Asing以與妻子在大學畢業後返鄉,展開農業生活。他強調土地永續比經濟發展更重要,並受到前輩的耳提面命;並分享他與整個部落在農作經營上的實務與心得。
Thumbnail
我的名字有個農字,在大學榜單還會放上報紙的年代,開學後不只一位同學告訴我:「我以為你家是務農的。」事實上我跟農田的距離還蠻遠的,由於在都會區長大,勉強與農地有關連的部分是我阿公是茶農,兒時唯一的務農經驗是跟阿嬤抓茶蟲。那些胖胖的茶蟲早已不復記憶,茶園的風光也隨著都市開發而消失了。
Thumbnail
現代社會為了商業利益不斷開發大自然讓原本是農田與森林的地方消失不見了。但是當這些農田與森林的地方不見之後,人們又渴望回歸大自然。如此矛盾心態一直影響人們的生活。隨著氣候變遷下、賴養維生的農業生產出現糧食危機。在都市叢林中農園一直是農業生懺幕後一股力量。可以說,都市中的社區農園是社會基礎設施的具體
Thumbnail
2020年我從國外回臺,自主隔離在鄉野間,起初不太適應,但漸漸習慣了。在鄉村的生活雖然孤獨,但也是一段難忘的回憶。
Thumbnail
因為要做新南向青農大使的宣傳,我於前幾天跟幾位青農大使去台中的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拜訪,同時也做推廣。這裡是我在社工跟農業的啟蒙。本文介紹了德瑪汶協會的發展,還有走訪神奇的"巨人之手",以及走到山上親近自然,呼吸新鮮空氣。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精選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第四章 有一天從草莓園結束工作時,我們發現一間規模不大的農場,就在斜對面的山坡上,下班後便直接開車過去碰碰運氣。 農場大門半開卻沒個人影,門邊有一個隨意搭建的小亭子,放著一台冰箱和一個上鎖的錢箱,可也是空空的什麼也沒有。我們把車停好四處看看,沿著農場裡唯一條小徑向上走一段路,看見一間純白色的小農舍
Thumbnail
Ade是一位從海嘯中重生的印尼的有機農夫。去年,2023年10月,他到台灣見習,並且跟我分享了他的人生故事,以及有趣的經歷。Ade到底怎麼經歷這些巨大的改變,投入有機農業呢?
Thumbnail
從台南市區,沿著台17線通往佳里,窗外風景從現代化的高樓、商店,漸漸轉變為平房、魚塭與一畦畦綠油油的田地。轉進巷弄後,映入眼簾的是一棟傳統三合院,保留優雅的紅磚瓦厝,由楊淑華創立的「洄稻佳里」農業基地便座落於此。「你們來啦!來來來
Thumbnail
這是位於花蓮的一間複合式農場,除了可以拍照外,還可以喂動物吃草草,從門口就能感覺出滿滿的日式風格,還有櫻花真的美不勝收。如果有來花蓮可以來走走呦。
Thumbnail
「信有機農業」是鎮西堡Cinsbu部落的農場,主人Omi Asing以與妻子在大學畢業後返鄉,展開農業生活。他強調土地永續比經濟發展更重要,並受到前輩的耳提面命;並分享他與整個部落在農作經營上的實務與心得。
Thumbnail
我的名字有個農字,在大學榜單還會放上報紙的年代,開學後不只一位同學告訴我:「我以為你家是務農的。」事實上我跟農田的距離還蠻遠的,由於在都會區長大,勉強與農地有關連的部分是我阿公是茶農,兒時唯一的務農經驗是跟阿嬤抓茶蟲。那些胖胖的茶蟲早已不復記憶,茶園的風光也隨著都市開發而消失了。
Thumbnail
現代社會為了商業利益不斷開發大自然讓原本是農田與森林的地方消失不見了。但是當這些農田與森林的地方不見之後,人們又渴望回歸大自然。如此矛盾心態一直影響人們的生活。隨著氣候變遷下、賴養維生的農業生產出現糧食危機。在都市叢林中農園一直是農業生懺幕後一股力量。可以說,都市中的社區農園是社會基礎設施的具體
Thumbnail
2020年我從國外回臺,自主隔離在鄉野間,起初不太適應,但漸漸習慣了。在鄉村的生活雖然孤獨,但也是一段難忘的回憶。
Thumbnail
因為要做新南向青農大使的宣傳,我於前幾天跟幾位青農大使去台中的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拜訪,同時也做推廣。這裡是我在社工跟農業的啟蒙。本文介紹了德瑪汶協會的發展,還有走訪神奇的"巨人之手",以及走到山上親近自然,呼吸新鮮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