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現代與未來農業的思考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作為一個在香港擁有接近10年經驗的休閒農圃及小型有機農墟的營運者,我在5年前辭去了工作,前往澳洲阿德萊德修讀農業經濟學的碩士,希望把自己學習所得的能否突破自己對農業的看法。在阿德萊德這個對大眾普遍來說"鄉下"的地方,無論是蔬菜、水果、奶酪、牲畜養殖及酒莊等,應有盡有,亦不限於是否有機或常規,傳統種植或水耕,這多元化的農產品,同樣也反映在每周日的農墟攤檔組合。在剛抵達阿德萊德的第二個星期,我便報名成為他們的義工,逢周日負責不同的地方站崗,後快便主力負責在詢問處理不同的事宜,例如銷售農墟主辦方的周邊商品價、向新客人推廣成為會員的好處及向攤檔收租等等。這每周日的早上活動,甚至後來成為了我的兼職收入,都為我在阿德萊德的留學生活,添上了不少生趣,腦子亦在想農墟與農產品的多元化與穩定供應之間的關係,真是牢不可分啊。

留學的生活總有終結時,在COVID時候返港的我,這4年輾轉有着不同的經歷,現時的本職也與農業無關。在沉澱過後,今年的夏天我決定再想想自己可以為農業做甚麼,最簡單的就由閱讀開始,寫點文章希望也能引發讀者關注氣候變化下人類與糧食的未來,也造點食農教育的教材吧。

坐言起行,第一本想介紹的書是《未來吃甚麼:人類如何應對食物危機》,如果你身在香港,可以在圖書館找到這本書。對可持續農業的態度上,我與作者也是分享相同的看法:只有小農及有機農業能否養活全球人口?這真的太困難了,尤其是在極端天氣的持續下,沒有適切科技的介入,要維持穩定的供應可不是說發動一班義工去農場幫忙小農除草就能解決的事。我並不是否定籌辦義工幫助小農是錯誤,相反,從加強城鄉聯動及食農教育的角度看,這絕對是一個值得舉辦的活動,然而在農業生產的層面上,其成效應只會維持不到兩個星期,野草可是頑強的生物,拔掉後不作為的話,兩星期一定看到他們在原地重生。

作者Amanda Little,也是記者,也是教授,她是大學新聞學與科學寫作專業的教授,她用了三年的時間走訪世界十多個國家結集成書,覆蓋範圍廣泛,包括種植業、人造肉、機械人及先進農業機械的應用、垂直農場、基因改造、浪費食物、養殖魚類、水資源利用等議題,閱畢後世界好像又光明起來了,原來世界上有這麼多的人在為可持續的糧食供應、減少浪費及在循環資源上而作出如此巨大的努力,縱然這背後或許是一連串的資本操作,但這確是對農業的未來是必要的部署。我仍然相信農業,無論以小農或大型企業的形式,都是世界上必要的存在,只有不同的規模組合,農業才能可持續發展。至於作為一個生活在石屎森林的人,我們對農業可以做的未必是要成為農夫,減少浪費食物及資源,已為農業作出了貢獻。

想買書的話(不是廣告,只供參考)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1779873?srsltid=AfmBOoomrSbQjem0eJGr0acj5B8ZF8r7LwSVrkihpxfQpYKSCmpEeM4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苕之華雜談室
0會員
1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的名字有個農字,在大學榜單還會放上報紙的年代,開學後不只一位同學告訴我:「我以為你家是務農的。」事實上我跟農田的距離還蠻遠的,由於在都會區長大,勉強與農地有關連的部分是我阿公是茶農,兒時唯一的務農經驗是跟阿嬤抓茶蟲。那些胖胖的茶蟲早已不復記憶,茶園的風光也隨著都市開發而消失了。
Thumbnail
我的名字有個農字,在大學榜單還會放上報紙的年代,開學後不只一位同學告訴我:「我以為你家是務農的。」事實上我跟農田的距離還蠻遠的,由於在都會區長大,勉強與農地有關連的部分是我阿公是茶農,兒時唯一的務農經驗是跟阿嬤抓茶蟲。那些胖胖的茶蟲早已不復記憶,茶園的風光也隨著都市開發而消失了。
Thumbnail
現代社會為了商業利益不斷開發大自然讓原本是農田與森林的地方消失不見了。但是當這些農田與森林的地方不見之後,人們又渴望回歸大自然。如此矛盾心態一直影響人們的生活。隨著氣候變遷下、賴養維生的農業生產出現糧食危機。在都市叢林中農園一直是農業生懺幕後一股力量。可以說,都市中的社區農園是社會基礎設施的具體
Thumbnail
現代社會為了商業利益不斷開發大自然讓原本是農田與森林的地方消失不見了。但是當這些農田與森林的地方不見之後,人們又渴望回歸大自然。如此矛盾心態一直影響人們的生活。隨著氣候變遷下、賴養維生的農業生產出現糧食危機。在都市叢林中農園一直是農業生懺幕後一股力量。可以說,都市中的社區農園是社會基礎設施的具體
Thumbnail
雖然事發突然,但我開始務農了。 正確來說是從偶爾幫忙的「假日農夫」,進化成一週有三、四天會去田裡的「半週農夫」。 位於新北市樹林大棟山上有一塊小田地,是滋養我成長的地方。以前阿公阿媽種菜,每個週末家人在此團聚,一起摘菜、用現採的青菜煮飯、分享佳餚,度過幸福療癒的時光。
Thumbnail
雖然事發突然,但我開始務農了。 正確來說是從偶爾幫忙的「假日農夫」,進化成一週有三、四天會去田裡的「半週農夫」。 位於新北市樹林大棟山上有一塊小田地,是滋養我成長的地方。以前阿公阿媽種菜,每個週末家人在此團聚,一起摘菜、用現採的青菜煮飯、分享佳餚,度過幸福療癒的時光。
Thumbnail
踩在不同的田裡,和背景迥異的農友或地主說話,逐漸意識到外人以為單純的農村,或許早已是截然不同、由更多追求「生活」、「自然」的人們,所刻意組成的集合。他們以各自的方式耕作幾塊田,將理念與生命經驗種進土壤,在夏日收穫稻穗。
Thumbnail
踩在不同的田裡,和背景迥異的農友或地主說話,逐漸意識到外人以為單純的農村,或許早已是截然不同、由更多追求「生活」、「自然」的人們,所刻意組成的集合。他們以各自的方式耕作幾塊田,將理念與生命經驗種進土壤,在夏日收穫稻穗。
Thumbnail
最近因為媽媽來台中住一段時間,我興起要為她在陽台開闢小農場,讓她有時可以隨手摘採新鮮的生菜、香料(蔥、九層塔)及香草入菜泡茶,同時沒事看看菜菜的成長、享受收成的快樂,這美好的小確幸在繁雜的都市中也是一種療癒吧!🌻 📝我成了自耕農😄~以下是陽台小農場的記錄
Thumbnail
最近因為媽媽來台中住一段時間,我興起要為她在陽台開闢小農場,讓她有時可以隨手摘採新鮮的生菜、香料(蔥、九層塔)及香草入菜泡茶,同時沒事看看菜菜的成長、享受收成的快樂,這美好的小確幸在繁雜的都市中也是一種療癒吧!🌻 📝我成了自耕農😄~以下是陽台小農場的記錄
Thumbnail
入行前我以為務農使人健康,畢竟成天晒著太陽吸收維生素D,光想像就覺得骨質疏鬆要改善了!再來就是體力活,每天動來動去想胖也難,我的蝴蝶袖會不會就這樣緊實了呢?投入農業轉眼已過六年,一半以上農友入行第二年就退出,還在農業裡的個個喊腰痛…當小農,有些職業傷害真的很容易上身。
Thumbnail
入行前我以為務農使人健康,畢竟成天晒著太陽吸收維生素D,光想像就覺得骨質疏鬆要改善了!再來就是體力活,每天動來動去想胖也難,我的蝴蝶袖會不會就這樣緊實了呢?投入農業轉眼已過六年,一半以上農友入行第二年就退出,還在農業裡的個個喊腰痛…當小農,有些職業傷害真的很容易上身。
Thumbnail
來澳打也已經快一年時間。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來澳洲北領地打工度假的心得。作者面對北領地的氣候、費用及生活情形,進行了深入的描寫及建議,同時也分享了在愛麗斯泉的工作/集簽和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
Thumbnail
來澳打也已經快一年時間。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來澳洲北領地打工度假的心得。作者面對北領地的氣候、費用及生活情形,進行了深入的描寫及建議,同時也分享了在愛麗斯泉的工作/集簽和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