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嶽(日語:ふがく,代號:G10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由大日本帝國中島飛機所設計的戰略轟炸機,由中島飛機創辦人中島知久平親自設計,別名為富士山(即富嶽)。富嶽直到戰爭結束前都還在計畫階段,未曾製造出一架原型,若完成的話會是比美國B-29大上許多的轟炸機,也是日本設計過體型最大的軍用機。
1942年,中島飛機的創始人中島知久平因為對美國逐漸動員戰爭工業與深知日美兩國國力差距感到擔憂,也知道美方B-29超級堡壘轟炸機正研製中,中島便與麾下研究人員組織「必勝防空會」,想開發重型轟炸機,先發制人轟炸美國本土,盡可能削弱其工業能力和摧毀空軍基地。然而軍方卻不採納其意見,但中島仍持續研製其計畫。Z項目中的轟炸機在1943年1月底訂下了其基本性能要求:航程不得小於16000公里、載彈量為炸彈20噸以上,且要能在10000公尺高空飛行的能力,還要有厚實的裝甲。
1943年4月,中島與技師長小山悌、太田稔、技師主任內藤子生和中川良一一起於群馬縣太田市的中島飛機公司的「中島俱樂部」會面,並要其人員於該處住下,日以繼夜的討論與設計其重型轟炸機。其後計算出了達到要求的機體,全長45公尺,翼展65公尺,主翼面積350平方公尺,最高速度可達680公里,全備重量160噸,載彈20噸下航程也有16000公里,轟炸路線為德國佔領區的法國西岸到美國東部轟炸工廠後再返回歐洲補彈,或從千島群島起飛轟炸美國西岸。
在設計的同時,中島知久平以他政界人脈四處遊說轟炸美國本土的必要性,陸軍省軍務局長佐藤賢了少將被說服,並在1943年4月15日對軍方報告其必要性的言論。為了說服更多人,中島寫了一篇論文,名叫《必勝戰策》,必勝戰策中提到的不僅是將來富嶽轟炸機的原型,還包括巨型運輸機和巨型攻擊機共5種,統稱「Z項目」,並推廣給江田島海軍兵學校校長井上成美,還印製50餘份給裕仁天皇之弟高松宮宣仁親王、前任近衛文麿和現任內閣總理大臣東條英機等太平洋戰爭相關重要人物。
雖然中島已使陸海軍重要人物對此計畫稍提起了一些興趣,但雙方的設計思路卻不合;在1943年9月陸海軍技術運用委員會的會議中,陸軍提出該轟炸機為飛行高度10,000公尺,附有重武裝;而海軍則是飛行高度15,000公尺的輕武裝型。在經過一番爭論後,以中島原案為基礎,設定為最高飛行高度15,000公尺,搭載5噸炸彈和續航力10,000公里的輕武裝型。1944年1月,該轟炸機正式定名為富嶽(Fugaku,意為富士山),海軍開發代號為G10N1,由設計過連山、深山的中島太田工廠研發。1944年4月為了富嶽的研製,中島成立了特別委員會,結合中島、三菱重工業和住友金屬工業技術人員,但在參與人員過多,場面混亂而研發過程不順利的同時,軍需省擅自向川西飛機為陸軍研製不同於Z計畫的TB轟炸機(為對抗海軍主導設計的富嶽案),使得富嶽計畫進展更為緩慢。
富嶽的引擎是中島為其設計最困難之處,主要由田中清史所負責。中島技術人員想將當時日本功率最高的Ha-44發動機複列18汽缸發動機(2,500馬力)串聯,製成四排36汽缸(5,000馬力)的Ha54發動機。然而接著就出現冷卻的問題,這個問題困擾富嶽設計團隊許久,有人提議前兩排用空冷,後兩排用液冷的方式,但日本當時尚未掌握液冷引擎技術,所以作罷改用Ha-44發動機應急設計,然而經過測試發現比僅為預想效率的一半,最後找上了三菱設計的22汽缸星型複列空冷式Ha50發動機(3,000馬力)。引擎的問題暫時解決後,設計團隊開始對機體細部研製,為了要支撐富嶽極重機體所需的起落架,富嶽的單個輪胎重達一噸,為了避免輪胎的重量影響航程距離,中島公司將2個主輪設計成可拋棄式,富嶽起飛後可掉棄減重。(由於技術有限,連一個大型輪胎到最後仍沒能造出)還有可使引擎在高空排出廢氣的渦輪增壓器、氣密隔艙、減輕機體重量的輕量化構造,三鷹研究所也開始增建了為富嶽生產的工廠。
轟炸機的飛行高度估計為15,000 米,當時認為重型防禦武器是不必要的,因為更高的高度可以保護其免受敵方戰鬥機的攻擊。設計速度也降低了脆弱性,儘管程度較小。因此,轟炸機必須攜帶至少四門99型20毫米機砲,但轟炸機的更現代的插圖通常顯示出更重的武器。較重的防禦武器可能是由於必須接受安裝功率較弱的NK11A發動機而導致的,任何速度/高度優勢都將喪失,因此需要較重的武器來保護飛機。通常,現代插圖都會顯示兩門安裝在機尾的機砲,兩門安裝在機頭的機砲,兩座兩門砲塔安裝在上機身的前部和後部,以及至少一個砲塔安裝在下機身,變化包括將射手放在中間部分。預計炸彈裝載量可達20,000公斤;在反艦行動中,飛機可以攜帶魚雷。為了攻擊美國領土,該轟炸機最多只能攜帶5000公斤的炸彈。
然而,在馬里亞納海戰、塞班島戰役相繼失敗,導致軍部最大支持者東條下台後,富嶽的計畫也跟著胎死腹中。此時美軍自太平洋另一端反攻,逐步逼近日本本土,軍方視本土決戰無可避免,加速生產和研製攔截轟炸機的戰鬥機計畫,富嶽計畫也只得終止,研究會也在同年8月進行了解散儀式。
因為日本航空不再需要超遠程轟炸機,而是需要一種更適合保衛日本列島的飛機。因此,富嶽的所有工作都停止了,計劃、計算和圖紙也被擱置。生產設施的施工在完工前就停止了,至今仍未完工。日本投降後,有關富嶽的所有文件都將被銷毀,以防止它落入盟軍手中。留存至今的Fugaku文檔,包括許多「Project Z」/Fugaku 變體,在那些年裡都被私人遺失或保存。戰後,有人認為三澤空軍基地將被富嶽轟炸機用來攻擊美國領土。然而,三澤在戰爭期間被日本獨立軍運作的轟炸機使用,沒有確鑿的證據支持或反駁富嶽正在考慮使用該空軍基地。
由於富嶽的研製時間短,且大多數資料皆已被銷毀,現有的研究資料和機件很少。目前僅有保留原要裝設在富嶽上的一具引擎,該引擎是在1984年10月27日於羽田機場的擴建工事中挖掘出來的,現存於成田國際機場附近的千葉縣芝山町成田航空科學博物館一樓;還有保留在太田市中島紀念圖書館,當年的《必勝戰策》和幾張富嶽的三面圖。
Z系列中的轟炸機整合了陸軍與海軍不同的需求,才有了富嶽的誕生。陸軍除了另外有TB轟炸機計畫外,還有研製長程轟炸機立川飛機公司的Ki-74、川崎飛機的Ki-91,但Ki-91的開發工作突然中止,Ki-74則相繼生產了16架,就在測試階段中迎接了終戰。軍方也有打算採用運輸機或客機改裝成轟炸機,客機的體型比轟炸機小了一圈,全長約33.5公尺、全寬50公尺、乘員4座位25列,共100人;而運輸機型的全寬被擴增到72公尺。另外,美軍開發了與富嶽外型與尺寸頗為相近的B-36和平締造者轟炸機,同樣擁有6個活塞引擎(但它另有4個噴射引擎),並在1946年首次試飛。
轟炸並不是富嶽提出的唯一任務,在Z計畫的集思廣益期間,出現了其他三個概念,這些概念後來成為竹平論文的一部分。第一個選擇是攻擊機,機內塞有400挺7.7毫米97式機槍,轟炸機的前部和後部各安裝了40挺機槍。這個想法是向敵方船隻發射數千發子彈,理論上15架富嶽將造成10公里長、45公尺寬的大片破壞。一旦船員被從這些艦艇的甲板上掃除,九架富嶽轟炸機(每架都配備魚雷或二十枚907公斤炸彈)將給予致命一擊,炸藥覆蓋長1公里、寬200公尺的區域。
第二個版本的富嶽配備了96門20毫米99式機砲,12門機砲分佈在轟炸機的前部和後部。此外,兩側各安裝8門大砲36門。這種專門的變體旨在對抗進行襲擊的敵方轟炸機,並且應該基於隱藏的機場,不受對日本機場大規模轟炸的影響。計劃,當飛越敵方轟炸機編隊並向其開火時,十架「富嶽」裝備這種方式可以摧毀100架敵機,火力覆蓋寬2.5公尺、長3公里的表面。預警雷達系統將使富嶽有時間在轟炸機抵達日本海岸之前攔截並摧毀它們。紙面上看起來令人印象深刻,但實際上結果可能並不平庸,特別是考慮到由G4M遠程轟炸機改裝而來的三菱G6M1重型護航戰鬥機的失敗。
最後,富嶽被認為是一種非常重型的運輸機。據估計,一艘運輸型富嶽最多可搭載300名全副武裝的士兵,相當於一個步兵連配一個排的重武器。竹平提議用四百架運輸機運載十二萬名士兵(相當於日本軍隊,相當於美國或英國軍團)對美國領土進行大規模攻擊。日本軍隊本應登陸美國領土並佔領華盛頓的西雅圖-塔科馬機場。登陸後,部隊將通過陸路進攻並摧毀倫頓工廠,然後返回日本。
(部分內容取自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