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關鍵:「#成本」。
選擇高股息產品,
是否反問自己這兩個重要問題。
1.你有工作為什麼要選擇月配息或
#高股息型ETF?
2.你選這些高配息產品有沒有再投入?
為什麼要問?
因為,
這兩個問題關乎著投資「成本」,
這是選擇商品要付出的成本,
「只要有選擇就有成本。」
你選擇不斷地進出市場,
次數越多付出交易的成本就越多,
不僅損失資金成本,
也耗損時間成本。
有研究報告指出,
主動投資與被動投資,
扣除彼得林區、巴菲特的少數幾個,
能打贏大盤的人僅1%,
這也是巴爺爺,
想替老婆規劃指數投資SPY的原因。
第二個關鍵:「#時間」。
一般有儲蓄習慣的人,
在工作三~五年後,
通常有一筆小額資產。
在這之前都是靠每月累積存在銀行,
或是借由投資型保單強迫完成,
我自己的經驗是後者。
如果按照時間軸來推算,
資金越早投入市場越好,
就是資金效率與時間正相關。
而 #單筆投入 與 #定期定額 的落差,
其實不會太大,只是有違人性。
我回頭看自己的經驗,
如果早點認識市值型ETF,
我不會再選投資型保單,
強迫儲蓄有更好的方法。
該慶幸現在資訊發達,
獲取知識量平易近人,
年輕就是有本錢、
年輕就是有時間。
相反的,
年輕時間很寶貴,
時間更要花在自己身上、
投資更要注意風險管理,
而非後見之明。
第三個關鍵:「#抱得住」
股票的「波浪理論」、「鐘擺理論」、
或是「老人與狗理論」,
都在在說明股票和市場的特性,
就是會漲跌不斷,
但唯一不變的是偏右上走,
因為靠著資本競爭邏輯,
人會不斷追求成長、
科技和企業也成長,
經濟體也就不斷地變大。
持有單一個股的最大風險,
就是你投注過多成本在上面,
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兩個關鍵,
「投資成本」和「時間成本」。
再加上,你是人就有「#情緒」,
人的行為會因為情緒領導行動,
原因是股價的不確定性或是不安全感,
所以就抱不住、挺不過去。
#市值型ETF 歷經時間與市場證明,
你藉由歷史數據來降低犯錯的機率,
你就擁有確定性和安全感,
所以你只需要抵抗情緒,
我想時間會證明你自己。
網路這麼多實例來分享個人經驗,
不停地說服你、改變你,
而最難的事情就是改變別人,
唯有 #改變思維、才能 #改變自己。
老話重提,
#投資最好時機,從此刻開始。
說個笑話,
把我當詐騙集團在騙你,就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