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假老是「不符實需」,主要是系統內「組成元件」的「衍化週期」不同。
天氣變化可能是用「秒」為單位;氣象預報則是用「小時」;放假則是用「天」。
颱風假一放就是一天,當然趕不上天氣的瞬息萬變;就像要大象和猴子同步跳舞,本來就是不可能的事。
那如果「時間」的尺度不精準,能不能改用「空間」呢?「空間」就可以小到以「區」、以「村」為單位,應該比較不會「白放」和「空放」。
日韓都沒有颱風假,因為颱風在物理上,不會全天籠罩全國全縣或全區。只有政治考量,才會有這種假想,才需要全天放假。
所以他們都是讓大系統持續運作,然後將資源精準投入到特殊地區的防災與救災。但台灣卻是相反地讓整個系統停擺,然後資源寬裕到擠爆KTV和電影院。
戴明博士說,領導者的致命傷就是把「系統因」當「特殊因」;以及把「特殊因」當「系統因」。明明是特殊個案,卻動用整個系統來處理;或者已經是整個系統的問題,卻還覺得只是特殊偶發。
目前的臺灣,只是「颱風假」的決策問題嗎?「山陀兒」颱風,因為一直空轉,結果一直弱化,很快即將消失;這可以給臺灣很大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