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安全、防災的角度,我認為颱風假、豪雨假是有需要的,甚至隨著全球暖化,氣溫過高的日子或許也該考慮停班停課。但從個人生活的角度來說,颱風假實在很難令人喜歡。
就像七月凱米颱風時稍微聊過的,對於接案或其他並非典型「上下班制」的工作者來說,颱風假一點也沒有帶來放假應該帶來的自由,而只有包括交通、店家不營業、大風大雨等那些天災本身的不便。
同時,就像這次山陀兒在台灣左下角做的事情一樣,颱風假給我帶來更大的感覺是「停滯」。事情無法往前推進,原定的工作取消、市場不開張、沒辦法完成的事情繼續卡在那裡。
把前幾天買的菜煮來吃、喝掉加水站買回來的水,我們在字面上與隱喻上都消耗著「儲糧」,消耗美好時光。一些在無風無雨的城市裡卻無法接單的外送員,或許比我更有感觸吧。
當然,就算不出門,照理說這些突如其來的假日仍然可以讓我們做很多平時想做卻沒做的事情吧?但那種停滯的、以及計劃外的感覺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颱風隨時要來卻又一直沒來營造了一種渾沌的不確定性,而不能真的輕鬆。
是明天會正常上班上課嗎?還是後天呢?又或者會一路連到後面的周末假期?不清楚是什麼時候,不清楚會有多少影響,該怎麼為休息、該怎麼為颱風走後的恢復做準備?就像回到了疫情時候,我們被迫待在家中,往好處想,至少颱風不可能像疫情那麼漫長。
在氣候的改變之下,侵襲台灣的颱風平均數量有逐年變少的趨勢,但在極端氣候的影響下,真正侵襲來的那些颱風卻愈來愈強,也更可能出現像山陀兒這樣有別於尋常路線的傢伙。
從凱米到山陀兒,未來,會影響到台灣的颱風或許會更常帶來不只一天的颱風假,這要求台灣必須成為一個更加具有韌性的國家。我們不只需要發展經濟、發展人權,還需要有辦法應對地震、颱風、以及地緣政治的風險。
「放一天假國家虧多少億」的簡化是荒謬且無人性的,「沒風沒雨放假超爽的」也相對缺乏遠見。像颱風假這樣影響重大且須要權衡多種角度的問題,或許需要中央政府提供更多指導性的建議,更加基於科學的方向來考量,減少地方政府在「怕民怨」基礎上做出不合適決定的情況發生。
而在人民這一端,除了「過好自己的小日子」之外,全民的防災意識、乃至於對於其他可能風險的意識,也是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每個人,需要一點一點建立起來的事情。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