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ER,台灣翻譯「尋蹤者」。
今年(2024)於迪士尼+新上映的美劇,講述一位「尋人」獵人利用自身優秀觀察力與破案技巧,幫助其委託者,尋找失蹤或是失去聯繫的親朋好友。作品改編自暢銷小說《THE NEVER GAME》。
目前台灣迪士尼已上架第一季,共13擊。據網路資料顯示,第二季預計於今年10/13上線。
先看完前三集,有個滿有趣的地方:(以下無雷可安心)
量化的數據。
還是第一次看到,劇情中頻繁出現各種量化數據的台詞(笑)。男主角與待救者溝通時,尤其於緊急時刻,會告知對方,自己評估接下來計畫的生存機率。
以往看到的都是主角會說:「我會帶你活著離開這地方」(I'll get you out of here)、「你願意相信我嗎?」(Do you trust me?),不然就是「別怕、跟緊我」(it's gonna be okay, stay close okay?)。
很少看到主角是說,「現在跳下去的話,有百分之60機會可以活下來」、「如果我們現選擇在原地等待救援,生存機會只剩下百分之20」。(笑)
量化的數據,有時提供了必要的安心感。
在某些情境下這或許是安撫對方情緒、快速有效的方式。這讓我想起,《美國人,一種跨文化的分析比較》一書中,首篇就提到,與不同文化的人溝通,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有些文化偏好量化數據、有些偏好情感溝通。以美國來說,量化的數據絕對值得做為首先嘗試的方式(approach)。
書中有一舉例。
假設你是一名每日巡視邊境的士兵,已知敵軍正努力嘗試鑿地洞想偷擊我軍。今日巡視後,你認為敵軍以危險的速度朝我軍接近。我軍必須立即採取行動。向指揮官回報時,此時該如何闡述你的想法?
選項A: 發現敵軍挖掘地洞的聲音已非常靠近,且越來越大聲,敵軍靠近我軍速度正在加快,我們必須做出準備。
選項B: 發現敵軍挖掘的聲音,較上週相比提高了30%,代表敵軍正在逼近,建議增加現有10%人力提早準備,否則以目前敵軍推進的速度,我軍將於明日夜間被偷擊。
書中建議,如果你的主管(或是你溝通的對象)是美國人,請一定要優先嘗試選項B的說法。
美國人相信,量化的數據才是客觀、可依賴的指標。
選項A在美國人聽來,顯得主觀、不夠具體,以這個例子來說,也不夠具有警示意味。
指揮官很可能根據你提供的情報,並不認同威脅已非常接近,當然也就不認為有立即做出改變的需要。
這本探討文化差異的書,從美國人角度出發、分析世界各地因文化產生的認知、感受差異;探討為什麼人到了外國,原以為已做好心理準備,卻依舊經歷文化衝擊洗禮;還有為什麼高情境與低情境的文化中,人們用如此不同的方式溝通...。
該書是相當值得閱讀的文化差異指南,特別推薦給跨文化工作者、或是想了解美國為何會成為世界強權的格友!
好了,要回頭繼續追尋蹤者第四集了! (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