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階層,或甚至沒有受過教養的庶民百姓,開始發展屬於他們的文字形式,並且高度依附音樂,與音樂相結合,也就是樂府民歌。
- 宮廷有宮廷的樂府歌,漢代民歌不會進入宮廷。 民歌進入宮廷,要到南朝才出現。
- 項羽〈垓下歌〉、高祖〈大風歌〉、武帝〈秋風辭〉都是楚歌。三首都展現了命運無常的悲觀意識。
- 古詩十九首繼承了悲觀意識,而有自己的獨特表現方法。
- 清·毛先舒《詩辯坻》:「武帝雅好楚辭,莊助、朱買臣俱以此得幸。」
- 以現有的資料,樂府最早出現在秦代。1977年,秦始皇陵出土編鐘,鐘上鑄有「樂府」二字。
- 漢代開始「樂府」為單位的主管。漢武帝擴充樂府機構的規模,職務是制訂樂譜、訓練樂工,收集民歌製作歌詞。
- 樂府詩又可稱為歌詩,例如唐朝的《李賀集歌詩》,歌詩是特定名詞,不能隨便用。
樂府的基本特色和釋義:
- 葉慶炳先生以為漢代才有樂府。
- 一種說法認為樂府創始於武帝之前。
- 《漢書》云:樂府創於武帝之時。
- 《漢書・藝文志》:「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於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云。」
- 到後來六朝詩人以樂府舊題寫詩,於是不管合不合樂,都會稱為樂府。
- 沈德潛《古詩源》:「借古樂府寫時事,始於曹公。」
- 吳大順認為,魏晉時期是歌和詩對稱,樂府是官署名稱;南朝時期詩就是徒詩,純粹文字,不是為配搭音樂而生;而樂府就是包含歌和樂府詩。
- 由於南朝將詩從音樂中獨立出來,繼而尋求在文字中找出音樂性,格律也是從南朝開始。
- 李白以樂府舊題寫詩,開創唐代新樂府。
- 漢代樂府的寫實風格,影響了杜甫的風格,繼而又有元、白的新樂府運動,「即事名篇」,拋棄樂府舊題。
- 宋明清代,樂府又可借來稱詞、曲。
- 明清詩評家發現自「即事名篇」的風氣開展後,很難區分古詩和樂府。
〈上邪〉和〈遠別離〉可見,山水天地就是永恒的象徵。
- 漢樂府中的婦女,通常比較剛烈。在漢代的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下,女性地位比男性低。但只要女性對家庭有貢獻,她們是會受到尊敬的。
〈隴西行〉:「健婦持同戶,亦勝一丈夫。」
樂府分類:
1.真正誕生於民間的樂府:街陌謠謳
跟文人作品所呈現的價值觀是有所不同。
2.相和歌辭:雅俗並存
3.清商曲辭:以清調為歌辭的總稱
〈蒿里行〉:談到人死亡的絕對性和感慨
〈採桑女〉:「桑」在古代常與生育有關,而「採桑」活動又是將婦女曝露在倫理逾越的危機裏。
- 虛構性叙事:背景和情節發展,在不完全符合現實之下進展的。
- 採桑女的華麗打扮,是以內在品格高潔外化成所佩戴的珠寶。
詩是時間性的藝術,必須在時間當中逐步呈現內容。
畫是空間性的藝術,一次性展現,詩不能用畫的方式來呈現。
詩不能描寫美的狀態,而要寫美的效果、影響、震撼力。
「美女入室,惡女之仇。」(《樂府詩集》)
「眾女嫉余之娥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離騷〉)
「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飲馬長城窟行〉
「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
- 聞一多認為,先秦的文學作品中,有使用魚來象徵情侶。其中一個原因因為魚是繁殖能力很強的一種生物。
- 趙國華更認為,魚是代表女陰,後來再發展為愛情的象徵。(參考《生殖文化崇拜論》)
〈孤兒行〉是悲慘而又貼近人性的詩:「助我者少,啗瓜者多。」
- 樂府民歌已經開始使用雜言體、五言體,呈現廣闊的時代背景,表現激烈、直露的感情。
- 樂府民歌直接繼承 《詩經》「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寫實傳統,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第一次具體而深入地反映社會 下層民眾生活的艱難和痛苦。
- 《詩經》還是貴族社會的產物,沒有真實反映人民的痛苦,可是樂府詩與上層社會存在距離,呈現出現實的殘酷性。
- 樂府詩脫離四言體,進入雜言體和五言體。
-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詩之新制,亦復蔚起。騷雅遺聲之外,遂有雜言,是為樂府。」
- 樂府詩也奠定中國敘事詩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