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詩剛出現的時候,就有「當句對」的用法,但多屬偶爾的用法,而後續並沒有自覺性的運用。「當句對」的形式被個別詩人大量創作而反覆形一種修辭學上自覺的操作,必需到杜甫時才成立。到李商隱時才使它成為一個類型,給它專業術語。研究文學史,如果沒有歷史意識,沒有自覺地把它放在時間脈絡裡面去追蹤、探源、考查,我們其實很容易就把一個文學作品當作是一個架空的、沒有任何社會脈絡和歷史背景的、孤立的個體來分析。只歌詠神仙生活、嚮往永恆生命,不能稱為「遊仙詩」。王粲的《七哀詩》以第一首最有名。《七哀詩》所反映的亂離之下,使讀者看見建安時期的「絕境」,是建安風骨的代表。建安時期的兩種風貌:宮宴與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