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運動與選舉政治的交互影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看完這篇之後,首先我想討論的是李丁讚、吳介民老師的「生活在台灣:選舉民主及其不足」,第二部分有提到克勞塞維茲的魔咒:社運工具化的長期效應,黨外運動、民進黨成立初期參與許多與國民黨當局對抗的社會運動,例如:野百合學運、廢除萬年國會等,但隨著民進黨2000年陳水扁執政以來,公民運動的幹部被招募到民進黨政府體系,影響社會運動的領域,社會運動少了幾個帶領者帶頭抗爭,也因為社會運動者進到政府體系,使民進黨快速的向右翼傾斜.以往民進黨政治人物是由黨外運動取得名聲,例如:陳菊、蘇貞昌、謝長廷等人,他們把社會運動視為對抗國民黨的替代戰場,不以法律、政治等方面著手,我個人覺得社會運動內參雜政治在裡頭,社會運動是民進黨想運用的手段之一,當開放民主選舉之後,民進黨的政治人物會透過選舉取得公職人員的地位,在政治領域上有一席之地,社會運動是政治手段的延伸手段之一,號召反對者從事社會運動,反抗當局者的專政獨裁.但這些社會運動幹部進入到政府體系當中,是否能夠發揮當時候在參與社會運動所參與的初衷持續下去?還是在官僚體系下逐漸褪去社會運動幹部的色彩,成為一名政治人物呢?又或者當由參與社會運動的幹部執政時,施政讓人民不滿意時,又誰來領導社會運動呢?

 

  我想分享在大二上社會學導論的經驗,當時候用姚人多老師講到社會運動時,用一首「welcome to hotel california」內的歌詞說參與社會運動的後果,「You can check out any time you like,But you can never leave」,中文意思是你可以隨時退房,但你永遠不會離開,老師用歌詞與我們解釋,如果身旁曾參與過社會運動的朋友問你要不要參加社會運動的時候,基於朋友間壓力之下,可能會選擇參與,參與過後會認識到從事相關領域的工作者、學生,會形成一種社會網絡關係,等下次發動社會運動時,因為已經形成社會運動網絡關係,會在這關係上動員你,就算你不想參加,也可能基於人情壓力下不得不做選擇,呼應第二段開頭,你可以隨時離開,但你永遠離不開這個圈子,因為已經形成社會網絡關係.

 

 

  再來是陳祥水老師的「屏南村的政治活動-一個南台灣農村的個案研究」裡面提到,婦女在屏南村雖然沒有直接加入競選的行列,但在屏南村的選舉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例如想選鄉長的許明嘉出動五個媳婦幫忙助選,應曬平常工作的關係,讓政治人物的太太、媳婦能夠出面助選,一方面可透過女性的力量拉到一些票數,一方面可以藉由女方的親戚、朋友等關係拉票,我認為婦女在現在選舉上還是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例如:宜蘭縣立委陳歐珀就是運用他妻子徐慧諭的力量動員地方婦女團體,此外,在各大選舉、造勢、跑攤的場合也可以看到徐慧諭在替陳歐珀跑行程,我的解釋認為,徐慧諭可以視為陳歐珀的分身,選民可以透過徐慧諭將自己的心聲傳遞給陳歐珀,此外,徐慧諭可以運用本身是妻子的角色,拉近同樣身為婦女的民眾,替陳歐珀打開知名度.

在台灣政治領域上,婦女扮演重要的角色,夫妻關係良好對於政治人物來說有加分效果,加上選舉時擁有地方婦女後援會的抬轎,可以表現候選人對於家庭和妻子的重視,可能可以獲得更多婦女選票.

 

  最後,我想討論的是莊雅仲老師「寧靜革命、編織民主、大聲公眾」,在這邊我想討論文本24頁的國家認同,在1996年台海危機的時候,台灣正在舉行民選總統選舉,但中國的文攻武嚇,卻抵擋不了台灣民選總統的決心,在風聲鶴唳的時候,李登輝創造了一個想像的共同體,讓台灣人共同對抗中國大陸的決心不變,順利舉行台灣第一次總統大選,我認為李登輝在中國飛彈威脅之下,某種程度上來說創造台灣人的認同感,李登輝是首位本土籍的總統,我覺得他希望想跟中共政府分開,證明一邊一國,台海危機加速台灣與中國是兩個不同國家的事實,形成現在台灣多數人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的原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Roger LO 人類學所見所聞
0會員
2內容數
Roger LO 人類學所見所聞 分享人生 日常生活 每週末更新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本文紀念臺灣民主前輩,並反思中國威脅與國民黨角色。作者呼籲守護臺灣民主,勿忘歷史傷痛,為下一代努力。
Thumbnail
本文紀念臺灣民主前輩,並反思中國威脅與國民黨角色。作者呼籲守護臺灣民主,勿忘歷史傷痛,為下一代努力。
Thumbnail
宗族、宗親會等組織在台灣地方政治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因此成為選舉兵家必爭之地,金門大學劉佩怡教授這篇〈宗族、宗親會與選舉動員〉,以大姓、宗親會與選舉最密切的桃園縣為例,分析兩者之間的關係,作為理解地方政治的一個切入點
Thumbnail
宗族、宗親會等組織在台灣地方政治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因此成為選舉兵家必爭之地,金門大學劉佩怡教授這篇〈宗族、宗親會與選舉動員〉,以大姓、宗親會與選舉最密切的桃園縣為例,分析兩者之間的關係,作為理解地方政治的一個切入點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社會運動在臺灣政治中的角色,分析李丁讚與吳介民老師的觀點,尤其關注女性在政治活動中的貢獻。此外,文章討論了李登輝在臺海危機中塑造臺灣國家認同的影響,及民進黨與社會運動之間的關係,以及參與社會運動帶來的長期影響。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社會運動在臺灣政治中的角色,分析李丁讚與吳介民老師的觀點,尤其關注女性在政治活動中的貢獻。此外,文章討論了李登輝在臺海危機中塑造臺灣國家認同的影響,及民進黨與社會運動之間的關係,以及參與社會運動帶來的長期影響。
Thumbnail
目前中國帶來的影響,並不只是「臺灣問題」,而是「中國問題」,尤其中國在試圖重建「中華帝國」的框架下,臺灣被視為「有待收復」的領土,凸顯當今民主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現況下,這個「帝國」的存在,對東亞及世界局勢的潛在影響著實巨大。
Thumbnail
目前中國帶來的影響,並不只是「臺灣問題」,而是「中國問題」,尤其中國在試圖重建「中華帝國」的框架下,臺灣被視為「有待收復」的領土,凸顯當今民主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現況下,這個「帝國」的存在,對東亞及世界局勢的潛在影響著實巨大。
Thumbnail
作者: 陳三井 出版社:臺灣商務 出版日期:2008/12/01
Thumbnail
作者: 陳三井 出版社:臺灣商務 出版日期:2008/12/01
Thumbnail
2020年7月30日,一位高齡97歲的傳奇人物病逝台北榮總,消息一出舉國震驚,各界紛紛致哀。此人一生橫越了日治到解嚴開放,可說是一部活的台灣近代史,而他在政治上的貢獻更是可圈可點,不論是支持者或是反對者,幾乎都不否認這位傳奇人物對於台灣的民主化進程功不可沒,他,就是家喻戶曉的李登輝。本文將以時間軸的
Thumbnail
2020年7月30日,一位高齡97歲的傳奇人物病逝台北榮總,消息一出舉國震驚,各界紛紛致哀。此人一生橫越了日治到解嚴開放,可說是一部活的台灣近代史,而他在政治上的貢獻更是可圈可點,不論是支持者或是反對者,幾乎都不否認這位傳奇人物對於台灣的民主化進程功不可沒,他,就是家喻戶曉的李登輝。本文將以時間軸的
Thumbnail
撰寫:于品海 李登輝去世了,而臺灣今天已經不再一樣,內部嚴重分裂是它的政治現實,兩岸人民對統一的認知也發生了轉變。數百萬臺灣人與內地關係緊密,不是在內地讀書或就業,就是配偶來自內地,頻密往返,很多人甚至以內地為主要居住地;企業之間的交往也已經無法分割,大多數臺資已是“紅色產業鏈”的一環,鳳梨是
Thumbnail
撰寫:于品海 李登輝去世了,而臺灣今天已經不再一樣,內部嚴重分裂是它的政治現實,兩岸人民對統一的認知也發生了轉變。數百萬臺灣人與內地關係緊密,不是在內地讀書或就業,就是配偶來自內地,頻密往返,很多人甚至以內地為主要居住地;企業之間的交往也已經無法分割,大多數臺資已是“紅色產業鏈”的一環,鳳梨是
Thumbnail
李登輝 7 月 30 日病逝,享年九十七歲。這位對台灣現代歷史有重大影響的政治人物,其一生頗值得回顧。 早年出身及思想轉變 李登輝 1923 年 1 月 15 日生於日治台灣,屬閩西永定客家人後裔。到了父親李金龍一代,改說閩南語,不再說客家話。李金龍也崇信基督新教歸正宗。 改說閩南語而不說客家話,表
Thumbnail
李登輝 7 月 30 日病逝,享年九十七歲。這位對台灣現代歷史有重大影響的政治人物,其一生頗值得回顧。 早年出身及思想轉變 李登輝 1923 年 1 月 15 日生於日治台灣,屬閩西永定客家人後裔。到了父親李金龍一代,改說閩南語,不再說客家話。李金龍也崇信基督新教歸正宗。 改說閩南語而不說客家話,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