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大師不老派】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聽古典音樂?

      所長還蠻喜歡的,因為古典音樂在所長小時候留下了美好且溫柔的記憶。所以聽這些音樂,聽的不只是優美的旋律,還有再次感受記憶中的美好與溫柔。

      後來念大學的時候,在學校也修過西洋音樂史。不過因為年代實在太久遠了,而且也好久好久沒有接觸這些曾經讀過的知識,所以它們就被深深地儲存到腦袋的深處,一個檔案一個檔案地在某個位置排列放好。

      直到最近看了這本書之後,檔案再次被提取出來擴充。這本書是什麼書呢?書名是《說故事的古典音樂導聆【古典樂派】:鋼琴家帶你入門200首名曲,聽懂巴哈到貝多芬的光明與黑暗》,作者是安仁模,譯者是林芳如。

      作者本身是一個鋼琴家與古典樂的研究者,有著深厚的古典樂的底蘊,因此書中對於古典樂的知識,有著專業精細的解說。但是不用擔心這書會很學術、生硬、難看,這是因為她也主持著《想聽古典樂》的廣播節目,在各個平台上分享,累積收聽的次數已破兩千萬,所有的專業知識,作者都以親切好靠近的方式表達,讓讀者們可以更容易親近這些專業知識。

raw-image

      不過,所長覺得這些都不是這本書最吸引自己的地方,這本書最吸引自己的地方是「故事」。看作者介紹幾個音樂家的故事,完全被精采的故事情節吸引進去,一看就停不下來。

      書中介紹了幾個古典音樂史上幾個大師,他們每一個都有令眾人印象深刻的音樂作品。像是韋瓦第〈四季〉、巴哈〈G弦之歌/第三號管弦樂組曲—D大調第二樂章詠嘆調/G弦上的詠嘆調〉、韓德爾〈彌賽亞/哈利路亞大合唱〉等等,這些著名樂曲我們經常可以在電影、戲劇或者廣告中聽到。不過,如果大家對於這些樂曲的名字不熟也沒有關係,書中伴隨著文字內容,旁邊有QR code可以掃進去,邊看書、邊聽音樂,可以增加閱讀的樂趣。

      書中,作者介紹了韋瓦第、巴哈、韓德爾、海頓、莫札特、貝多芬、帕格尼尼六位大師的生平故事。雖然這些都可以上網查到。但是作者說故事的能力很好,在她的文字中,每一一位大師的形象都變得非常立體鮮明。從作者所寫的故事中,大師們不再只有音樂而已,我們可以看到他們也與普通人一樣,為生活的柴米油鹽努力,對面臨的各種抉擇苦惱,在人際關係裡的愛恨情仇,在現實與理想的糾結掙扎,還有生命的突破與落幕。有的故事看完後會不勝唏噓,像是莫札特,有的故事看完後會平靜安和,像是海頓。不管是哪一個大師,他們的故事都是悲喜交織,精彩豐富,沒有冷場。

raw-image

      很多年前,有一部很有名的日劇《交響情人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還有沒有印象?這部日劇以幽默的劇情,以及許多粉紅泡泡的加持下,在當時造成很大的轟動,當年的所長也跟著這股熱潮,將劇刷了很多次。

      不過,追完那齣劇之後,所長才算真的明白,古典樂其實也可以平易近人,跟流行音樂也差不了太多。只不過,古典樂多了歲月的淘選與加持,多了一些醇厚的韻味,跟好酒一樣越陳越香。

      其實,這些年所長已經很少聽古典音樂了。但偶爾聽到熟悉的古典樂旋律時,心中仍然會感到有股暖流流過心頭。然後,偶爾看到以古典樂為素材的電影或戲劇,也會特別感到好奇,想要找來追追看。會有這些反應的原因,除了是記憶中的溫柔外,還有一個部分是因為大師的作品真的撼動人心。

      這些作品之所以能流傳如此久的時間,除了旋律真的可以百聽不厭之外,樂曲中也將大師們對音樂的堅持緊緊地包裹在其中,就「交響曲之父」海頓所說:「這世上極少數的人能對自己的人生感到滿意幸福。到處充滿悲傷與憂慮。而你現在的辛勞將會成為疲憊的人們獲得休息與安寧的泉源。」

raw-image

      覺得現在的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鳥事嗎?

      可以去圖書館找這本書來閱讀,從作者所寫的故事中可以看見,其實大師們的人生也跟我們一樣滿地雞毛,但即便如此他們仍然在當時辛勞地創作,除了想要讓自己趕緊離開雞毛人生外,也讓自己的作品成為了當時乃至於現在的我們可以獲得休息與安寧的泉源。閱讀的時候也別忘了要掃書中的QR code,讓大師們的音樂在一旁陪伴大家慢慢閱讀。

*****

#人類圖 #親子溝通 #書寫療癒
「搞懂孩子的人生設計圖,搞定孩子的等一下!為什麼?我不要」

課程聚焦:從「人類圖」認識孩子的獨特設計,透過自由書寫的釋放教養孩子的壓力。歡迎報名:👉https://forms.gle/krTXWnMAahgkrCbK7 

「我們與壓力的距離」
課程聚焦:「人類圖」壓力中心的認識,自由書寫的療癒。
台中場
歡迎報名:👉https://forms.gle/WfhKGuVDJmW1fnEe6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寧閱療癒工作坊
22會員
320內容數
生活中的故事,故事中的發現
寧閱療癒工作坊的其他內容
2025/04/23
現代人總覺得時間不夠用,但人生真的只有4000個禮拜而已,《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遊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告訴我們,時間有限的事實,與其逃避,不如直視。學習放下掌控,專注於重要的事情,才能在有限的時間裡,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Thumbnail
2025/04/23
現代人總覺得時間不夠用,但人生真的只有4000個禮拜而已,《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遊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告訴我們,時間有限的事實,與其逃避,不如直視。學習放下掌控,專注於重要的事情,才能在有限的時間裡,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Thumbnail
2025/04/16
《宙的暖心料理》是一本以料理為媒介,透過主角宙的生命故事,探索食物如何成為支撐生命的力量。故事以五道料理為主線,從宙的成長經歷,以及她如何以食物與他人連結、面對人生挑戰。食物不僅能滿足生理需求,也能喚起深藏的記憶與內心力量,提供情感支持。透過宙的視角,展現了食物作為陪伴與安慰的媒介。
Thumbnail
2025/04/16
《宙的暖心料理》是一本以料理為媒介,透過主角宙的生命故事,探索食物如何成為支撐生命的力量。故事以五道料理為主線,從宙的成長經歷,以及她如何以食物與他人連結、面對人生挑戰。食物不僅能滿足生理需求,也能喚起深藏的記憶與內心力量,提供情感支持。透過宙的視角,展現了食物作為陪伴與安慰的媒介。
Thumbnail
2025/04/09
這本《親愛的女兒,假如媽媽明天死去:給孩子的30封未來信》的作者姜聲花透過寫信向孩子傳達愛與生活智慧,分享如何面對悲傷、追求幸福、享受平凡的日常。作為高齡母親,她因健康的警示而下定決心,寫下所有想對孩子說的話,希望孩子在她不在的日子裡依然能勇敢且快樂地活著,既安慰心靈又帶來力量。
Thumbnail
2025/04/09
這本《親愛的女兒,假如媽媽明天死去:給孩子的30封未來信》的作者姜聲花透過寫信向孩子傳達愛與生活智慧,分享如何面對悲傷、追求幸福、享受平凡的日常。作為高齡母親,她因健康的警示而下定決心,寫下所有想對孩子說的話,希望孩子在她不在的日子裡依然能勇敢且快樂地活著,既安慰心靈又帶來力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整理唱片時突然翻到這張黑膠,讓我想起當年還是音響初哥時光,著迷於古典和爵士樂透過精緻播放系統帶來的美好,時為社會新鮮人,窮極所力也只能弄一套堪用的音響系統爾爾,卻足以讓我關在小天地裡,隨著一曲曲撩撥人心的音樂,自由飛翔。 當年蹭在音響發燒友圈,在那些大佬眼裡是個離經時下年輕人喜好的小毛頭(笑),大
Thumbnail
整理唱片時突然翻到這張黑膠,讓我想起當年還是音響初哥時光,著迷於古典和爵士樂透過精緻播放系統帶來的美好,時為社會新鮮人,窮極所力也只能弄一套堪用的音響系統爾爾,卻足以讓我關在小天地裡,隨著一曲曲撩撥人心的音樂,自由飛翔。 當年蹭在音響發燒友圈,在那些大佬眼裡是個離經時下年輕人喜好的小毛頭(笑),大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聽古典音樂?       所長還蠻喜歡的,因為古典音樂在所長小時候留下了美好且溫柔的記憶。所以聽這些音樂,聽的不只是優美的旋律,還有再次感受記憶中的美好與溫柔。       後來念大學的時候,在學校也修過西洋音樂史。不過因為年代實在太久遠了,而且也好久好久沒有接觸這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聽古典音樂?       所長還蠻喜歡的,因為古典音樂在所長小時候留下了美好且溫柔的記憶。所以聽這些音樂,聽的不只是優美的旋律,還有再次感受記憶中的美好與溫柔。       後來念大學的時候,在學校也修過西洋音樂史。不過因為年代實在太久遠了,而且也好久好久沒有接觸這
Thumbnail
━━━━━━━━ 曾聽過一個有趣的說法: “你的音樂品味決定了你是怎樣的人” 結論指出「流行音樂愛好者通常喜歡社交又誠實坦率」、「喜歡饒舌音樂?你可能相當活潑外向!」、「鄉村音樂的粉絲也許較為勤奮保守」、「金屬搖滾樂迷通常較不擅或不喜歡社交」⋯ 那麼喜歡古典音樂的人呢? 如果你聽到答案是「
Thumbnail
━━━━━━━━ 曾聽過一個有趣的說法: “你的音樂品味決定了你是怎樣的人” 結論指出「流行音樂愛好者通常喜歡社交又誠實坦率」、「喜歡饒舌音樂?你可能相當活潑外向!」、「鄉村音樂的粉絲也許較為勤奮保守」、「金屬搖滾樂迷通常較不擅或不喜歡社交」⋯ 那麼喜歡古典音樂的人呢? 如果你聽到答案是「
Thumbnail
以前不懂哪裡珍貴,現在知道長輩多珍藏,它年齡比我大,小時候常聽爺奶播放日文歌,讀書時爹娘播放台語歌,
Thumbnail
以前不懂哪裡珍貴,現在知道長輩多珍藏,它年齡比我大,小時候常聽爺奶播放日文歌,讀書時爹娘播放台語歌,
Thumbnail
帶著朝聖般的心情走進音樂學院,星期五早晨的第一堂課,在空調特低的階梯教室聆聽古典音樂。素顏的老師,烏黑的披肩短髮,乾淨,身上極簡的穿著一點也不減她的靈氣風韻。老師的口調活躍生動,雙手在空中揮舞,偶爾來個台灣國語或美式俚語,加強語氣,只是見台下大學部同學的回應寥寥無幾。可能是讀教育的緣故,容易對講台
Thumbnail
帶著朝聖般的心情走進音樂學院,星期五早晨的第一堂課,在空調特低的階梯教室聆聽古典音樂。素顏的老師,烏黑的披肩短髮,乾淨,身上極簡的穿著一點也不減她的靈氣風韻。老師的口調活躍生動,雙手在空中揮舞,偶爾來個台灣國語或美式俚語,加強語氣,只是見台下大學部同學的回應寥寥無幾。可能是讀教育的緣故,容易對講台
Thumbnail
很多人常常問瓦力,到底要怎樣才能入門古典。每次回答這樣的問題我都感到惶恐。我是說,當你問類似像「古典樂到底有什麼好聽的」或「學音樂的小孩是不是就真的不會變壞」時,我覺得你離古典其實很遠。 其實根本不用聽古典。 真的,根本不用聽。
Thumbnail
很多人常常問瓦力,到底要怎樣才能入門古典。每次回答這樣的問題我都感到惶恐。我是說,當你問類似像「古典樂到底有什麼好聽的」或「學音樂的小孩是不是就真的不會變壞」時,我覺得你離古典其實很遠。 其實根本不用聽古典。 真的,根本不用聽。
Thumbnail
去年一段從新竹通勤到臺北工作的日子,只要下班一上了車,我都會播馬勒的第二號交響曲,因為時間很剛好,只要聽見第四樂章的女聲獨唱,睜開眼睛就是新竹街景。現在再聽這首樂曲,彷彿會聞到客運皮椅的氣味,還有迎向自由時間的心情。
Thumbnail
去年一段從新竹通勤到臺北工作的日子,只要下班一上了車,我都會播馬勒的第二號交響曲,因為時間很剛好,只要聽見第四樂章的女聲獨唱,睜開眼睛就是新竹街景。現在再聽這首樂曲,彷彿會聞到客運皮椅的氣味,還有迎向自由時間的心情。
Thumbnail
說起「聽音樂會」大部分的人都會為之怯步,一方面是對古典音樂的陌生,導致沒有自信。再者古典音樂往往給人神聖、莊嚴的感覺,難免有些"壓力山大"的內在感受,久而久之,古典音樂的閱聽人數越來越少,彷彿只有音樂系的學生,或是音樂教室的小朋友才會接觸到,想要把古典音樂推銷給大學生可說是比登天還難。
Thumbnail
說起「聽音樂會」大部分的人都會為之怯步,一方面是對古典音樂的陌生,導致沒有自信。再者古典音樂往往給人神聖、莊嚴的感覺,難免有些"壓力山大"的內在感受,久而久之,古典音樂的閱聽人數越來越少,彷彿只有音樂系的學生,或是音樂教室的小朋友才會接觸到,想要把古典音樂推銷給大學生可說是比登天還難。
Thumbnail
透析全文一句話>> 當你能將生命中的某個情景,與樂曲音符串聯共鳴時,你便已經聽懂古典樂了! 古典音樂對於許多人而言, 往往帶著一種「可遠觀,無法褻玩焉」的距離感。 除了大多數的古典音樂缺少了歌詞的陪襯,也同時因為層層疊疊的樂器表現, 會讓人感覺複雜,甚至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欣賞起...
Thumbnail
透析全文一句話>> 當你能將生命中的某個情景,與樂曲音符串聯共鳴時,你便已經聽懂古典樂了! 古典音樂對於許多人而言, 往往帶著一種「可遠觀,無法褻玩焉」的距離感。 除了大多數的古典音樂缺少了歌詞的陪襯,也同時因為層層疊疊的樂器表現, 會讓人感覺複雜,甚至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欣賞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