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之年》你能活得無憾此生嗎?截長補短的互相拼湊,重新完整家的樣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隨著金鐘熱潮回流,今年在「金鐘特輯」,我也對今年的台劇做了一些總評,今年更流行的則是集中在第二層次「人際層次衝突」的劇作,主要圍繞家庭和愛情,傳遞溫暖與療癒的故事。例如《華麗計程車行》就是一部充滿溫馨家庭情感的劇,探討自我療癒的過程;《不良執念清除師》則透過一些架空的靈異元素,依然回歸人際關係、家庭與療癒的主題;《有生之年》更是將家庭療癒演繹到極致,描繪了家人間微妙的互動,將親情描寫得淋漓盡致。


今年的台劇似乎吹起了一陣「親情療癒風」,這種趨勢其實從去年就開始萌芽。無論是以家庭為主的劇作,還是以愛情為主的劇如《此時此刻》或《不夠善良的我們》,這些劇透過人際衝突來傳遞療癒自我的過程。這種轉變是否與近年來的「身心靈」思潮興起有關,或是出於對政治敏感議題的迴避,也許都可以被討論。但這種趨勢其實也並非壞事,因為議題性強的劇作雖然難寫,但只要劇本結構夠緊密,一旦推出,往往能給人強烈的衝擊,就如《八尺門的辯護人》那般,一出現便氣勢滂沱,成為經典之作。


然而,撰寫第二層次的人際衝突劇,尤其是療癒系劇集,則有其難度。這類劇作不僅依賴於微妙的情感交流和關係的細膩描寫,還需要編劇擅長捕捉人與人之間的細微互動與情感張力。例如,徐譽庭老師的《不夠善良的我們》就並沒有依賴傳統偶像劇的高戲劇性衝突,而是專注於呈現女生之間假想敵的微妙關係,這就非常需要對人性具有極深的觀察。同樣,《有生之年》則以家人之間的互補性為核心,描寫了養子努力做到完美以遞補親生子不成材的狀況,這種相互依存與彌補的關係描繪得極為真實。這類劇作往往不需要強烈的戲劇張力去渲染情緒,反而以悠淡的情緒波動揪住觀眾的心,令人產生強烈的共鳴。


這也讓我想到,一直以來,八點檔和偶像劇也屬於第二層次的人際衝突類型,但它們往往通過高度戲劇性的衝突來推動劇情。而《有生之年》和《不夠善良的我們》則是通過細膩的情感描寫讓劇作充滿張力,即便沒有劇烈的衝突,觀眾依然會被深深打動。這些劇作要求編劇有極強的「讀空氣」能力,能夠捕捉人際間最微妙的變化與情感,這是一種極高難度的創作方式。


相比之下,陸劇或韓劇在處理這類療癒題材時,通常會拉高戲劇張力。例如,韓國的《我是遺物整理師》講述類似的清理命案現場的故事時,處理方式更為強烈,讓人感到戲劇性的衝擊力。而日本的療癒系劇作,與台灣目前的走向類似,強調情感的細膩和空氣感,讓劇情悠悠淡淡地展開,但這種「空氣感」所能凝結的餘韻卻能長存於觀眾心中。


因此,我對於目前這種台劇發展的路線感到非常樂觀。因為,這類劇作不僅適合台灣的製作環境,預算要求也不像架空題材那樣高。而且,我認為台灣的創作人在這方面確實有天賦,能夠在細膩的情感處理上做到極致。而這也符合近幾年國片的發展趨勢,許多小品類型的電影也是如此,強調空氣感、淡化戲劇性,讓觀眾在沉浸式的情感中自行發想。



而提及到「空氣感」最極致表達的創作,我認為又由《有生之年》表現得最具代表性,儘管《有生之年》播畢至今也有些時日,但是我仍不忘當初看完此劇內心的澎湃悸動,也讓極少去寫影評的我,為《有生之年》寫下了「類影評」的文字在IG貼文分享,雖然在Podcast中,我沒有額外開一集節目跟大家聊《有生之年》實屬可惜,今天由隨著金鐘熱潮的回溫,我也希望大家不要錯過這一部在以「親情療癒」之姿出現台劇視野中,獨有存在,於是也把之前寫的關於《有生之年》的文字,做了整理,跟大家分享。






故事緣起一封即將訣別的遺書


➟ 圖片來源:八大《有生之年》

➟ 圖片來源:八大《有生之年》


故事的核心圍繞在高家身上,主要講述主角高嘉岳(長子)正因為被女友背叛創業失敗,萌生輕生的念頭,在放棄人生的決定下回家與大家道別,回到家後才發現,每個人似乎還為著自己的人生打拼、活得不如他的預期,家人間的羈絆是否會改變他原本的告別計畫呢?




努力完美的背後,躲藏的事養子的愧疚與疙瘩:高嘉揚

除了長子高嘉岳以外,家中還有另外兩子高嘉揚(二子)、高嘉凱(三子)。高嘉揚實為高家的養子,雖高家父母對嘉揚視如己出,甚至用加倍的疼愛來彌補嘉揚不是新生骨肉的尷尬感,但嘉揚心中還是背負著身為養子的愧疚與疙瘩,於是加倍的乖巧順從,把家裡的大小事都打理托貼,為了回報父母的愛,維繫著家的形狀,嘉揚無疑對自己的人生做了最大的妥協、活的戰戰兢兢,在內在外都活成了面面俱到的好好先生。




雖有迷途但仍然人間清醒的老么:高嘉凱

除了長子高嘉岳以外,家中還有另外兩子高嘉揚(二子)、高嘉凱(三子)。高嘉揚實為高家的養子,雖高家父母對嘉揚視如己出,甚至用加倍的疼愛來彌補嘉揚不是新生骨肉的尷尬感,但嘉揚心中還是背負著身為養子的愧疚與疙瘩,於是加倍的乖巧順從,把家裡的大小事都打理托貼,為了回報父母的愛,維繫著家的形狀,嘉揚無疑對自己的人生做了最大的妥協、活的戰戰兢兢,在內在外都活成了面面俱到的好好先生。




家人間各自的人生難題

看似溫暖劇情的背後,隨著嘉岳想要人間登出的計畫,讓全劇始終籠罩著死亡氣息的蒼白陰鬱,但這恰恰的點出了《有生之年》的母題,在生命盡頭前的迴光返照,即使是我們逃離多年的陰翳,也終將光亮的無處躲藏。嘉岳的這趟返家之旅,曝光了家人們各自的人生課題:父母卡在不幸福的婚裡是該繼續擱淺在責任間,妥協的過完餘生,還是放過彼此各自自由?而看似人生勝利組的嘉揚,卻因為稱不上血脈的愧疚而過份討好,硬生生地將自己戴上「必須完美」的王冠,但卻身陷「必承其重」的尷尬中動彈不得。




嘉岳與嘉揚的對比性:你逃離的正是我想守候的

而當中看似最灑脫的嘉岳,也是在這次的返家後才漸漸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當父母感情出現問題的時候,嘉岳不同於嘉揚的一昧勸和,反到是勸母親離婚活得自在最重要,雖看似有點醒母親面對內心難解的窠臼,但也點出了他處理事情的方式就是一再「逃避」,當年因不滿父母對嘉陽的偏心,他的選擇是離家,而多年過後面對女友的背叛和創業失敗,他的選擇更甚是想要逃離自己的生命。但這樣的孩子氣卻是身為養子的嘉揚始終不敢奢望的任性,這也道出或許嘉岳能有任性的底氣,也始終來自於他身為親生骨肉的優越。




我用加倍的“凸出”去填補你離開所留下的“凹陷”

家是很微妙的東西,為了拼湊完整,所以往往家人間會主動或被動地完成互補性,而這道理放在高家亦是。對比於嘉岳逃的輕盈、走的瀟灑,身為養子的嘉岳開始為嘉岳承擔了整個家的重量,有如拼圖一般,嘉岳在逃家留下的凹陷,嘉岳用加倍的“凸出”去填補空缺,即使讓自己擠壓變形,也努力成為家中那片維持形狀的拼圖。




你想人間登出,我卻有一堆未完待續

當嘉岳又想要拋下一切人間登出時,諷刺的是這次先離開的反而是一直想守候這個家的嘉揚。隨著嘉揚的意外離事,嘉岳才漸漸意識到自己在家中的缺席與失責,從前他總是怨懟父母偏愛嘉揚、也嫉妒嘉揚的優越與突出,但卻看不見嘉揚的突出其實是為了彌補自己的缺席,直到這個一直努力維持家中形狀的拼圖消失,他才得以凝視到自己的習慣逃避的幼稚。



我們以為的輕薄,卻是別人難以承受的重

也透過嘉揚的離世,嘉岳不再能再是那個揮手一別把告別看得輕薄的遊子,這次嘉揚化作了輕盈隨風飄揚的吉光片羽,嘉岳反倒成了在地面上揮手告別的人,也恰恰因為這樣的視角交換,才讓他認清自己錯估了告別的重量。眼看著即將分崩離析的家,以及嘉揚未完待續的責任與餘生,最後嘉岳這片離散多年的拼圖,也承如當年嘉揚遞補他的責任一樣,重新拼整了家的樣貌 。



 截長補短的互相拼湊,重新完整家的樣貌 

所有的關係與互動間都存在著這種截長補短的平衡與遞補,人生不可能完美,人亦然,因此我們才需要關係來完整這幅拼圖。唯有透過關係的對比,我們才能清楚地照見自己的“凹陷”與“凸出”,也唯獨有這樣的認知後,我們才能在關係中漸漸找到自己的座標與自己和解,往後不論是互為人間或自成宇宙,也都能自洽自容的找到安放之地。


❝ 再不看台劇,台灣就悲劇了拉! ❞ 「 對內,讓影視成為我們找回認知的載體; 對外,讓戲劇成為我們輸出文化的導體。」 ➟ 一個只聚焦台劇與國片的 𝐏𝐨𝐝𝐜𝐚𝐬𝐭 ➟ 每一集讓我們透過一部台劇,跟你聊一個社會議題、歷史和文化現象!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承如上篇所言,雖說《牛車來去》當中的角色多溫柔敦厚,大大緩衝了大時代造成的擠壓力度,但也不難發現舊時代「傳宗接代的責任」卻是貫穿全劇主旨「借腹生子」的最大導因,當時的社會風氣對女性的社會地位低下與生育責任,而時至今日,生育的責任在現代人眼中逐漸淡薄,對生育的責任與觀念也因應時代而有所變遷。
這集來到《聽海湧》的下集,開始進入到審判的環節,審判的過程中依稀可見在盟軍以勝利者之姿所組成的遠東軍事法庭上,充滿了仇恨性的報復審判,不免讓人質疑這場審辦是否終究淪為「只屬於勝利者」的正義?而台籍戰俘監視員也因為語言的弱勢、認同的錯亂,以及日本辯方律師刻意的規避責任下,成了斷頭台上被獻祭的犧牲品..
本篇文章探討臺劇《聽海湧》中涉及的亞細亞孤兒和臺籍戰俘監視員的複雜處境。解析二戰期間「為什麼台灣人會願意在太平洋戰爭中,為日軍賣命?」以及太平洋戰爭發生的前情提要,以及兩個主要的角色原型:卓還來、柯景星,還有這次故事沒拍到,但是在記錄片裡有紀錄的「山打根死亡行軍」。
本文回顧了1990-2000年代的臺灣綜藝節目盛世,透過不同時期的經典節目,讓讀者重溫那些承載著7、8年級生童年回憶的精彩時光。從《龍兄虎弟》到《康熙來了》,這些節目不僅塑造了當時的娛樂文化,更影響了後續的綜藝發展,讓我們思考創意與質量的重要性。
本文探討臺灣1960至1980年代的豐富綜藝節目,回顧從《群星會》到《綜藝100》的經典節目,分析過去的綜藝節目特色為多元化的單元設計與極具創意的主持風格,使觀眾憶起當年全臺灣的綜藝黃金時代。透過這篇文章,不僅能夠瞭解臺灣綜藝的發展歷史,還能重溫那些曾經陪伴我們成長的經典角色。
《角頭-大橋頭》作為角頭系列的最新作品,以其驚人的票房和引發的爭議,再次將黑道片的現象推到檯面上。文章探討了觀眾對於這類影片是否會教壞小孩的疑慮,並剖析了電影中的義氣與利益的本質,揭示台灣黑道發展的歷史脈絡。透過對角頭宇宙的深入解析,讀者能更明瞭該系列所反映的臺灣黑幫文化與其發展歷史。
承如上篇所言,雖說《牛車來去》當中的角色多溫柔敦厚,大大緩衝了大時代造成的擠壓力度,但也不難發現舊時代「傳宗接代的責任」卻是貫穿全劇主旨「借腹生子」的最大導因,當時的社會風氣對女性的社會地位低下與生育責任,而時至今日,生育的責任在現代人眼中逐漸淡薄,對生育的責任與觀念也因應時代而有所變遷。
這集來到《聽海湧》的下集,開始進入到審判的環節,審判的過程中依稀可見在盟軍以勝利者之姿所組成的遠東軍事法庭上,充滿了仇恨性的報復審判,不免讓人質疑這場審辦是否終究淪為「只屬於勝利者」的正義?而台籍戰俘監視員也因為語言的弱勢、認同的錯亂,以及日本辯方律師刻意的規避責任下,成了斷頭台上被獻祭的犧牲品..
本篇文章探討臺劇《聽海湧》中涉及的亞細亞孤兒和臺籍戰俘監視員的複雜處境。解析二戰期間「為什麼台灣人會願意在太平洋戰爭中,為日軍賣命?」以及太平洋戰爭發生的前情提要,以及兩個主要的角色原型:卓還來、柯景星,還有這次故事沒拍到,但是在記錄片裡有紀錄的「山打根死亡行軍」。
本文回顧了1990-2000年代的臺灣綜藝節目盛世,透過不同時期的經典節目,讓讀者重溫那些承載著7、8年級生童年回憶的精彩時光。從《龍兄虎弟》到《康熙來了》,這些節目不僅塑造了當時的娛樂文化,更影響了後續的綜藝發展,讓我們思考創意與質量的重要性。
本文探討臺灣1960至1980年代的豐富綜藝節目,回顧從《群星會》到《綜藝100》的經典節目,分析過去的綜藝節目特色為多元化的單元設計與極具創意的主持風格,使觀眾憶起當年全臺灣的綜藝黃金時代。透過這篇文章,不僅能夠瞭解臺灣綜藝的發展歷史,還能重溫那些曾經陪伴我們成長的經典角色。
《角頭-大橋頭》作為角頭系列的最新作品,以其驚人的票房和引發的爭議,再次將黑道片的現象推到檯面上。文章探討了觀眾對於這類影片是否會教壞小孩的疑慮,並剖析了電影中的義氣與利益的本質,揭示台灣黑道發展的歷史脈絡。透過對角頭宇宙的深入解析,讀者能更明瞭該系列所反映的臺灣黑幫文化與其發展歷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一家三口到處借住別人家,就因為秀媽生意失敗,最後姐姐受不了乾脆靠下海賺錢,如期在兩個月後獨立自主,這個小套房剩下母子兩個,建豪跟媽媽已經連續幾個月靠稀飯度日,就在一個往常的下午,建豪老樣子去公園撿回收,這人瘦到讓人心疼,剛好有一個西裝筆挺的先生看到建豪,大方讓出自己的便當。
Thumbnail
父母離異後便與母親搬去外祖母家的南方農場,男孩因對環境不適應而設法離家出走途中遇到個慈祥樂觀的叔叔與之成為忘年之交。
Thumbnail
金孫暴富攻略 很久沒有淚流滿面的觀影經驗了,看到後來聽到四下觀眾吸鼻子的聲音。有句話說「在當台灣人之前,先當好人」,今天我要改寫成「在當金孫之前,先當好人」。待人好是否有目的?這是一種永續的命題,幾乎只有父母才會無償對待子女,雖然這有時會扭曲成連情緒勒索也無償…
建豪從小被打到長大,媽媽也都見死不救,爸爸整天酗酒,怪的是工作卻很穩定,這一切就好像是完全針對建豪那樣,建豪即便有此等陰影,還是努力上進,功課都是保持班上前幾名,就這樣一路長大,可是日子依然悲慘,都出社會工作了,一個月還要交孝親費三萬一個月,還要背帶款給爸爸媽媽買房買車,幾乎每個月都在跟人借錢度日。
“我曾做了一個非常真實的夢,我正身處老家,看到兩個高齡90的阿公阿嬤,爸爸、姐姐和她兩個小孩,我先生跟兩個孩子都圍坐在餐桌,當我跟媽媽在廚房把最後的菜上桌時就看到當演員的小弟帥氣的從門口走進來,整個家洋溢著幸福喜樂。”
Thumbnail
  這世界有些人比較覺醒,在生命遇到一點點困境的時候,就會自己去找出口。但是也有很多人,必須在人生遭遇「重大的挫折」,或是「苦到了極點」時,才願意回頭。   文怡的父親在公家機關工作,母親則是小學老師,一邊教書一邊把文怡三姐弟拉拔長大。文怡和弟妹各自成家之後,母親也從學校退休了,原本忙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 人前恩愛,人後翻臉無情 生病後,才看透原來一切都是那麼經不起考驗 一場病讓老高癱在床上無法下床,吃喝拉都要在床上,而老高的妻子,卻嫌棄自己的丈夫,為了躲避自己的另一伴,什麼理由都有,老高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沒責任不照顧,還好有小兒子的照顧,也在里長幫忙下,申請了長
Thumbnail
曾經我以為我會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爸媽眼中的心肝寶貝,老師眼中的資優生,同學心中的偶像,女孩心中的白馬王子,老板認定的好員工,同事眼中的好伙伴。  一直當我成了一個淘氣小子的老爸,有了一個為連續劇劇情起伏而心情隨之起舞的老婆,一群見了面總是相互抱怨,用吃喝發洩的朋友,還擁有一個怎樣再也無法往
Thumbnail
我知道生命是一場舞台,我沒辦法選擇我要的人生戲碼。 父親跟母親離婚,捨棄我們三個孩子,我對人生的想法起伏很大,偶然看到童年的照片,我突然想到自己的父親的點滴,父親在我心中已經缺席很久,但是小時候過年回爺爺奶奶家拿紅包的記憶如浪潮湧現,浮現在自己心頭。 我的爺爺是嚴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一家三口到處借住別人家,就因為秀媽生意失敗,最後姐姐受不了乾脆靠下海賺錢,如期在兩個月後獨立自主,這個小套房剩下母子兩個,建豪跟媽媽已經連續幾個月靠稀飯度日,就在一個往常的下午,建豪老樣子去公園撿回收,這人瘦到讓人心疼,剛好有一個西裝筆挺的先生看到建豪,大方讓出自己的便當。
Thumbnail
父母離異後便與母親搬去外祖母家的南方農場,男孩因對環境不適應而設法離家出走途中遇到個慈祥樂觀的叔叔與之成為忘年之交。
Thumbnail
金孫暴富攻略 很久沒有淚流滿面的觀影經驗了,看到後來聽到四下觀眾吸鼻子的聲音。有句話說「在當台灣人之前,先當好人」,今天我要改寫成「在當金孫之前,先當好人」。待人好是否有目的?這是一種永續的命題,幾乎只有父母才會無償對待子女,雖然這有時會扭曲成連情緒勒索也無償…
建豪從小被打到長大,媽媽也都見死不救,爸爸整天酗酒,怪的是工作卻很穩定,這一切就好像是完全針對建豪那樣,建豪即便有此等陰影,還是努力上進,功課都是保持班上前幾名,就這樣一路長大,可是日子依然悲慘,都出社會工作了,一個月還要交孝親費三萬一個月,還要背帶款給爸爸媽媽買房買車,幾乎每個月都在跟人借錢度日。
“我曾做了一個非常真實的夢,我正身處老家,看到兩個高齡90的阿公阿嬤,爸爸、姐姐和她兩個小孩,我先生跟兩個孩子都圍坐在餐桌,當我跟媽媽在廚房把最後的菜上桌時就看到當演員的小弟帥氣的從門口走進來,整個家洋溢著幸福喜樂。”
Thumbnail
  這世界有些人比較覺醒,在生命遇到一點點困境的時候,就會自己去找出口。但是也有很多人,必須在人生遭遇「重大的挫折」,或是「苦到了極點」時,才願意回頭。   文怡的父親在公家機關工作,母親則是小學老師,一邊教書一邊把文怡三姐弟拉拔長大。文怡和弟妹各自成家之後,母親也從學校退休了,原本忙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 人前恩愛,人後翻臉無情 生病後,才看透原來一切都是那麼經不起考驗 一場病讓老高癱在床上無法下床,吃喝拉都要在床上,而老高的妻子,卻嫌棄自己的丈夫,為了躲避自己的另一伴,什麼理由都有,老高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沒責任不照顧,還好有小兒子的照顧,也在里長幫忙下,申請了長
Thumbnail
曾經我以為我會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爸媽眼中的心肝寶貝,老師眼中的資優生,同學心中的偶像,女孩心中的白馬王子,老板認定的好員工,同事眼中的好伙伴。  一直當我成了一個淘氣小子的老爸,有了一個為連續劇劇情起伏而心情隨之起舞的老婆,一群見了面總是相互抱怨,用吃喝發洩的朋友,還擁有一個怎樣再也無法往
Thumbnail
我知道生命是一場舞台,我沒辦法選擇我要的人生戲碼。 父親跟母親離婚,捨棄我們三個孩子,我對人生的想法起伏很大,偶然看到童年的照片,我突然想到自己的父親的點滴,父親在我心中已經缺席很久,但是小時候過年回爺爺奶奶家拿紅包的記憶如浪潮湧現,浮現在自己心頭。 我的爺爺是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