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對於膠彩畫有些陌生,但一查到它的別稱「日本畫」,便有了些畫面感。去年夏天旅遊至東京藝術大學,原本只是隨意漫步,後來有幸參觀到校內的小型展覽,對於其中一幅大作品感到印象深刻,只覺得畫作取材自平凡家屋外的花臺,用色淡麗卻暗暗地透出微小發亮的光芒,令人感到驚艷。後來瞭解到這種媒材取自礦物粉末,頓時有種一切都合理了的感覺,也十分喜歡這種帶點古樸的創作方式(也許只是個人浪漫化了)。
這次台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展出了逾百件的台灣膠彩作品,整體場館的動線,帶領觀者從日治時期一路欣賞至戰後及現代。以下將不專業的從賞析、繪畫風格角度分享一些自己很喜歡的作品,我想應該也不算是暴雷吧,畢竟相機拍不出膠彩畫那種在光影下閃閃發亮的感覺,還是建議現場一睹為快!不過介意者還是慎入~
作品取材台灣常見植物,不仔細看還沒發現這不就是阿勃勒嗎?
第一個展區是日治時期的作品。其中我最喜歡第一幅及第二幅,第一幅取名黃莢花,是林阿琴19歲入選臺展第8回(1934)的作品,與其他畫家的有趣小連結:林阿琴師承鄉原古統學習膠彩,後與郭雪湖(台展三少年之一)結為連理。註
註 聯合新聞網/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2023年《郭雪湖妻林阿琴 勇勇馬縛佇將軍柱——#名單之後083》
原來台展三少年裡有一位是少女。
林玉山、陳進、郭雪湖是第一批入選一屆台灣美術展覽會的畫家,被稱為「台展三少年」,其中後來查資料才發現陳進是女生(笑),也難怪她所畫的手風琴女子特別的清秀有氣質。
原來可以這樣構圖~
打動人的往往是一些最日常的風景。
這次的展出作品之多,便會發現吸引自己目光的往往是那些最平凡的一角,例如:廚房、花草、人們,也多了一些感觸。對我來說藝術不需要是追求更高的視覺刺激、更新奇的想法等,反而是一些日常的寫生,也許當下覺得沒有多大的意義,但是隨著時光流逝,某些景色便走入了歷史。《喧囂的孤獨》一展讓我感受到在紛擾的環境下,畫家們在各自的孤獨之中持續創作,記錄日常片刻感受的美。而身為觀賞者,我想,作品的美在於觀者從對作品的共感裡和作者產生了深刻的連結,進而分享了同一片的孤獨。
自我介紹
畫圖的人,希望多方面嘗試成為多種形式的創作者。
也歡迎欣賞我過去的圖文分享: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