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清理員》孤獨死已然不是現在人「生命不可承受之輕」,現代人竟然超級擁戴「孤獨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raw-image
台劇《人生清理員》一播出之後,就收獲好評,確實以職業題材來說,「命案現場清潔師」真的令人非常好奇,而提到命案現場清潔師的工作,往往給人一種神秘中帶著恐懼想要一虧究竟的心態,但這次我們看完《人生清理員》之後,卻沒有那種臆想之中的恐懼,反而劇中帶出的「孤獨死」議題,讓我們得以透由「向死而生」心境去檢視自己生命的重量。


隨著現代人生活型態、鄰里關係的改變,台灣又已邁向高齡化社會,孤獨死的課題是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會遇到的課題。在看劇的過程中,不免讓我們覺得這些死後多日無人發現的死者「非常可憐」,生命好像顯得特別輕薄,不僅是生前人際網路斷裂,死後更是面臨無人問津的孤獨,但是仔細想想,會有這種感受,其實也是我們自顧自的投射在死者身上的情感,其實孤獨死在「上一代」的老人家,之所以格外讓人心疼,也來自於我們兩代之間的觀念差異,若要提及現代人對於生後事的想像,或是對「孤獨死」是否有恐懼排斥之心,會發現其實在我們這一代的人當中,不乏很多人,相當擁戴「孤獨死」,亦可以說,相比於上一代人是礙於現實因素而被動選擇孤獨,我們這一代人很多都是主動選擇孤獨,因此就形成了我們對於上一代的孤獨死感到格外心疼,但是對於自己是否會面零孤獨死卻沒有太多恐懼與排斥,而這兩代之間是又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觀念差異呢?


因此今天我們也會透由《人生清理員》跟大家討論關於兩代間對孤獨死的不同想像,以及介紹命案現場清潔師的工作內容和身為這次劇集顧問盧拉拉遇到的許多真實案例,最後也會藉由存在主義大師海德特格「向死而生」的哲學概念以及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寓意一起帶大家重新省思自己的生命。





命案現場清理師掃的不是血跡而是恐懼!


➲ 圖片來源 / 授權 𝙋𝙝𝙤𝙩𝙤 𝘾𝙧𝙚𝙙𝙞𝙩 : 果陀娛樂

➲ 圖片來源 / 授權 𝙋𝙝𝙤𝙩𝙤 𝘾𝙧𝙚𝙙𝙞𝙩 : 果陀娛樂


講到命案現場清潔師,除了台劇《人生清理員》以外,韓國也有一部一樣以命案現場清理師為職業主題的韓劇《我是遺物整理師》,而回顧這幾年下來的影視作品,都不難發現命案現場清理師的蹤跡,包含《誰是被害者》第二季曉孟後來從事的工作,以及近期正在熱播的《孔雀魚》都在在說明這個看似神秘的工作,透過影視作品的傳播,讓大家越來越知道這個行業背後的辛酸血淚。


而在台灣要提到「命案現場清理師」就不得不提在台灣首次創立這個行業的「盧拉拉」,同時他也是這次台劇《人生清理員》的顧問,而我們這次為了想更一虧究竟這個神秘的職業,我也詳讀了盧拉拉的兩本著作:《命案現場清潔師》《我是人生整理師》。看完兩本著作以後,只能說這個行業遠本我們想像中的辛苦、需要付出更多情緒勞動,畢竟別人來找你是辦喪事,而非喜事,承受家屬起伏的情緒是在所難免。除此之外,也要克服許多外部因素的辛勞,包含悶熱、髒臭以及在沒有人在場的命案現場發現貴重物品時,需要維持職業操守,不貪不取,都是命案現場清理師要遇到的良心考驗。



(攝影/李政屏)

(攝影/李政屏)


(1) 命案現場清理師第一人:盧拉拉


盧拉拉就讀於南華大學的生死學系。乍聽之下,這似乎與他現在的工作很符合,畢竟學的是「生死」,從事殯葬業也屬合理。但他的成長背景卻充滿了反差和有趣的巧合。他的父親是一名消防員,當時台灣的經濟繁榮,公務員的薪資相對普通百姓並不突出。雖然工作穩定,但消防員這份出生入死的職業對他父親來說非常辛苦。於是,父親經常告誡他:「你一定要好好讀書,不然以後只能去做清潔工!」這句話成了父親的口頭禪,甚至開玩笑地說:「要是不讀書,現在就去清潔隊找工作,說不定還不一定有人要你呢!」


有趣的是,人生往往充滿反差,越不如預期的事情,就偏偏會成為現實。盧拉拉順利進入大學,並選擇了生死學系。大學期間,他到殯儀館實習,開始接觸殯葬業務。沒想到,後來他竟然將殯葬業與清潔工作結合,成為命案現場清潔師,這正是他父親極力反對的兩個職業領域!這樣的選擇讓父親頗感崩潰,無奈地感嘆:「為什麼我越不希望你做的事,你越偏要去做?」



(2) 早期沒有命案現場清理師該怎麼辦?


在盧拉拉剛開始從事殯葬業的時候,台灣還沒有命案現場清潔師這個職業。相比於國外「命案現場清理師」的工作早就行之有年,台灣是直到2000年才開始有人留意這個行業,早期命案現場清潔的工作,通常由殯葬業相關人士協助處理,但礙於只是額外工作的幫忙,殯葬業相關人士雖然有「膽識」處理,但並非專業清潔人員出身,因此很多時候都只是用「拖把、鹽酸、漂白水」,象徵性地將屋子打掃乾淨,但氣味依然長留於現場。


倘若委託專業的清潔人員處理,但是因為清潔人員服務的範圍都只限於「一般現場」的清潔,通常一進到特殊現場,往往落得「被嚇到落荒而逃」的窘境,因此形成了「敢做的不專業,專業的不敢做」的局面。


盧拉拉觀察到這個問題,發現家屬和殯儀館之間的需求落差,激發了他的靈感。隨著殯葬業的分工越來越細,過去一條龍式的服務不再滿足現代需求,化妝師、禮儀師等角色也越來越專業化。盧拉拉想到,為什麼台灣沒有專門的命案現場清潔服務?而國外早已有這樣的行業存在。於是,他毅然辭去殯葬業的工作,和朋友一起創辦了台灣的第一家命案現場清潔公司,填補了這一市場空白。




(3) 命案現場清理師、遺物整理師傻傻分不清楚?


看過韓國《我是遺物整理師》的人,就會發現他們的工作內容和《人生清理員》雷同,都是要清理血跡和整理遺物,因為在國外,命案現場清理師與遺物整理師的工作會統一整合,亦即統包起來,一條龍服務。


是在台灣遺物整理師的工作卻被獨立出來,遺物整理師的工作內容只涵蓋到整理遺物,因為他們接觸到的案子大多都是安然離世,並無需要清理的現場,只是礙於家屬太過傷痛,需要請遺物整理師來協助整理遺物,但是命案現場清理師則是一樣要負責到最後的遺物整理。


另一個大家會跟命案現場清理師搞混的職業就是「洗屋師」,「洗屋師」其實又名「凶宅試睡員」,該工作內容就是要到凶宅住滿一年,當中每天要待滿12小時,當中也不能因為害怕請道士驅趕看不見得室友,安然住滿一年以後,就要配合房仲行銷為房屋洗白。這三者的職業雖工作內容不盡相同,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幫助人們「消除恐懼」。


就如盧拉拉說的:「清理現場的唯一目的,是希望還原現場,不讓家屬受到二次衝擊,我們掃的不只是血跡,還有人內心的恐懼和傷痛。」



(4) 目的都是為了消除恐懼


盧拉拉曾經分享過一個案例,雖然不是關於命案現場清潔師的,但發生在他從事殯葬業時。當時,業界流傳著一個傳說:如果有人上吊自盡,只有家屬才能移動遺體,其他人若冒然移動,可能會招來厄運。有一次,一位學弟因為經驗不足,出於好心,想要把死者抱下來,結果學姐立刻驚慌跑來,斥責他這樣會冒犯死者。更讓人驚悚的是,幾個月後,這位學弟竟然也以相同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個故事聽來確實駭人,讓人不禁相信「非家屬不能移動遺體」的傳言。


然而,盧拉拉認為這不過是穿鑿附會。他說:「如果禮儀師不能處理死亡現場,非得讓家屬自己來,那禮儀師還有什麼意義?如果禮儀師因為害怕怨氣反噬而不敢做這個、不敢做那個,還談什麼專業?更何況,依照這種民俗,讓家屬親自解開繩子並抱下遺體,這對他們來說不會太過殘忍嗎?這對他們的心理創傷會有多深?」


盧拉拉的這番話,其實點出了為什麼命案現場清理師和遺物整理師這些專業角色如此重要。這些工作不僅僅是清理現場或整理遺物,更是在情緒上充當緩衝,幫助家屬隔絕太濃厚的痛苦,避免他們直接面對過於沈重的情感。死亡帶來的情緒,往往太過深重,若沒有中間隔一層緩衝,家屬可能會受到更大的心理傷害。



(5) 情緒勞動的負荷,以及良心的考驗


身為一名命案現場清潔師,首先要克服的就是「強烈的氣味與髒臭的環境」。而命案現場多數案子都與弱勢相關,因此弱勢者的居住環境窘迫,就又再造成清掃的不易。再者,為了隔絕污染和氣味,清潔師需要全身穿戴防護衣,就讓他們在現場悶熱不已。


不僅如此,畢竟家屬遇到的喪事而非喜事,沒有人情緒是好的,因此清潔師還要面對家屬的濃烈情緒,付出許多情緒勞動,以及在沒有人在場的命案現場發現貴重物品時,維持職業操守,不貪不取,都是命案現場清理師要遇到的良心考驗。







孤獨死已然不是現在人「生命不可承受之輕」,現代人竟然超級擁戴「孤獨死」!



➲ 圖片來源 / 授權 𝙋𝙝𝙤𝙩𝙤 𝘾𝙧𝙚𝙙𝙞𝙩 : 果陀娛樂

➲ 圖片來源 / 授權 𝙋𝙝𝙤𝙩𝙤 𝘾𝙧𝙚𝙙𝙞𝙩 : 果陀娛樂


退去外國懸疑影集的神秘犯罪色彩,在台灣較顯少有兇殺案的社會環境中,命案現場清理師主要負責的案子大多都以孤獨死居多,更尤其凸顯於台劇《人生清理員》當中的案件,因此《人生清理員》的劇情除了帶觀眾探討「命案現場清理師的工作內容」、「親子修復課題」,其中主力也圍繞在「孤獨死的課題」。


正式邁向高齡化社會的台灣,在全國900多萬戶中,1人戶高達322萬戶,占比第一,隨著單身、不生、離婚、喪偶的人增加,幾乎每個人都有機會面臨獨居,而當親緣逐漸淡薄、社會疏離冷漠,還有現代職業不確定性很高,都容易導致人際關係斷線和自我封閉,就很可能孤獨死。



(1) 覺得孤獨死好可憐,是我們自顧自地情感投射?


相信許多人看完影集後,不禁開始同情那些孤獨死去的老人家,認為他們的生命如此輕薄,隨著清潔溶劑擦去他們活過的痕跡,無人問津的人情淡薄、人際網絡斷裂,無疑成為他們「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


但是仔細想想「覺得他們孤獨死好可憐」的想法,好像也是我們自顧自地情感投射,若要現代年輕人試想自己的身後事,或是問到:「你會害怕孤獨死嗎?」我相信答案在這一代年輕人當中答案未必是全面的肯定。


網路上更是出現了不少年輕人「極度擁戴孤獨死」的價值觀,但是這又是為什麼我們會無比同情上一代的孤獨死,但卻對自己有可能面臨的孤獨死並沒有太深刻的畏懼與連結呢?這就要提及上一代和這一代的價值觀差異,造成的觀念落差。



(2) 個人主義大燾,善獨是現代人的群像


隨著近代社會的富裕與個人主義的大燾,許多人有感於養兒防老的觀念已然過時,再加上現代人更加著重於「個人追求」,因此「愛與歸屬的需求」也因為個人追求的增色而遞減,「善獨」成了現代人生活的樣貌。


但相比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老一輩卻偏向「老有所依」、「養兒防老」的觀念,但卻礙於現實不可控的因素造成人際網路斷裂,因此不禁會讓我們對於他們的「孤獨死」產生同情,亦或是身為兒女的我們也盡可能的希望避免父母落於「孤獨死」的困境。



(3) 自我追求消退之後,愛與歸屬的需求會遞補


但說到「孤獨死」這個課題,相比於外部因素探討(政府政策、社會結構面),這裡更想跟大家討論的是「人生佈局」,雖然現在許多人主動選擇不婚不生孤獨到老,但是往往忽略了老了以後的孤單感會遠比你現在預想的多。因為在年輕時候,有可能因為過分「自我追求」,而使得「愛與歸屬的需求」遞減,但在老了以後,自我追求也大概都追求完了,時間慢下來後,而愛與歸屬的需求就會遞補進來,因此更需要別人的陪伴。這就關於是否要再找一個生活重心?或是有其他安排(住養老院或是建立人際網路的陪伴)



(4) 孤獨死的背後,關乎於你的人生佈局


談到「孤獨死」這個議題,常常讓我們聯想到社會結構和外部因素的討論。許多書籍或研究會探討政府政策該如何改進,社福團體又能做什麼,這些事後的補救措施當然很重要,特別是針對上一代人群的「孤獨死」問題,這些行動無疑是極為積極且必要的。然而,針對我們這一代人,討論「孤獨死」不僅僅是事後補救,更應該關注到預防層面。這不僅僅是社會問題,更涉及個人的「人生佈局」。


你可以選擇不婚不生,過一個灑脫的「孤獨一身」的生活,年輕時無牽無掛,專注於事業和自我追求。然而,隨著年齡增長,當事業的高峰過去,自我的追求逐漸結束,愛與歸屬的需求會慢慢浮現。我自己也曾經覺得「孤獨死」無所謂,但隨著年齡逼近三十歲,逐漸感受到自己可能低估了老年時的孤獨感。當愛與歸屬感的需求在晚年逐漸加強時,單靠住進老人院來解決問題是否足夠呢?


對於那些已婚者,人生的佈局也同樣重要。年輕時,我們是否願意花時間經營與家人的關係?如果忽略這一點,老了之後,與子女的裂痕可能會導致孤獨感加劇。另一方面,過度為家庭付出,將所有時間和資源都投放在孩子身上,也可能導致老年生活的孤單與困窘。太多的案例證明,這樣的付出不一定能換來子女的感恩,有時反而適得其反。孩子在過度依賴之下被寵壞,甚至在拿了父母的錢後變得越來越不孝,反而對父母不理不睬。


因此,人生的規劃需要平衡時間、金錢與家庭。不要將所有的資源孤注一擲,過於偏向某一方面,這樣容易為老年的孤單埋下隱患。很多人也建議,不要過早將遺產交給孩子,因為「孤獨死」通常與三個因素有關:孤、老、貧。貧窮是其中一個關鍵因素,許多孤獨死的案例都與年輕時資源耗盡,晚年生活貧困有關。這些案例讓我們明白,資源分配不當會帶來老年生活的艱難與孤獨。


因此,與其恐懼「孤獨死」,不如回過頭來思考你的人生佈局:你想如何度過這一生?如何分配時間和精力?「享受孤獨」如今成為了許多現代人的選擇,對某些人來說,「孤獨死」是一種浪漫的、完美的結局,但對於渴望陪伴的人來說,這顯然不是他們想要的結果。


最終,當我們面對「孤獨死」這個課題時,不論你的選擇是什麼,它都促使我們反思:我這一生想要怎麼活?這也正如某些劇集中所傳達的訊息——「向死而生」。







帶著末日感去活的「向死而生」



➲ 圖片來源 / 授權 𝙋𝙝𝙤𝙩𝙤 𝘾𝙧𝙚𝙙𝙞𝙩 : 果陀娛樂

➲ 圖片來源 / 授權 𝙋𝙝𝙤𝙩𝙤 𝘾𝙧𝙚𝙙𝙞𝙩 : 果陀娛樂


這部戲除了孤獨死的著墨以外,還有另一個思想牽引「向死而生」,「向死而生」是海德格在《存在與時間》中提出的概念,意指生命有限,活著的每一刻都在邁向死亡。當你有這樣的意識,就會對生命有強烈的在場證明,進而從汰劣留良、去蕪存菁之中去檢視生命的配比,也就是上述提到的人生佈局。


一個人心裡帶著「末日」去活,和一個人心裡沒有帶著「末日」去活,會活出兩種不一樣的人生。


(1) 生命不可承受之輕


然而,這部劇中的死亡「孤獨死」,呈現出一種讓人感到「生命輕如鴻毛」的感覺。亦即我上述一在提到的,生前的無人問津的人情淡薄、人際網絡斷裂,隨著清潔溶劑擦去他們活過的痕跡,無疑成為他們「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



(2) 生命的輕重,只有自己惦量得起


我們常感到生命的輕薄,原因無外乎兩種:一是生命無常,就如那句老話「棺材不是裝老人的,是裝死人的」。無論年輕還是年老,意外和無常隨時可能將一個年輕的生命帶走,這讓我們覺得生命脆弱且無法預測。另一個原因,則是有些人確實活得特別輕薄。比如當我們看到孤獨死的案例時,會不禁同情那些生命,彷彿他們的一生就這麼隨風散去,沒有任何留下來的痕跡。


在這裡,我想討論一本書——《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本書的作者是捷克文豪米蘭·昆德拉,書中的「生命無法承受之輕」這個概念,其實源自尼采的「永恆回歸」思想實驗,探討如果生命中的一切事物都會無限循環、重複,那麼你是否願意接受這樣的一生?這個思想實驗,與「向死而生」的概念相似,都是引導我們重新審視生活,要求我們認真思考如何過好每一天。因為在這個框架中,現在所做的每個選擇和行為,將會在未來無限重複,這樣的思考自然會讓生命變得極為沈重。


然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部作品的核心思想是對「永恆回歸」的否定。書中告訴我們,人生只有一次,不會再重複。這樣一來,生命是否具有「意義」變得無法衡量。我們曾經說過,人生是否有「意義」,取決於理解的可能性,而理解則依賴於有因有果的推導。但倘若一件事反覆發生,我們可以藉此驗證其意義與助於理解。然而,如果「永恆回歸」不存在,人生僅僅發生一次,那麼我們將無法通過驗證來理解或衡量事情的意義,但是生命有需要意義,這個「無意義」就成了「生命無法承受之輕」。


所以,為什麼我們說「生命無法承受之輕」,而不是「生命無法承受之重」呢?因為「重」代表了我們對意義的追求。對生命來說,凡是具有意義的事物必定是有重量的,雖然它可能帶來負擔,但同時也是生活中最充實的象徵。因此,有些人活得很「輕」,讓我們覺得他們的人生似乎毫無意義。坦白說,生命本身並不具備固有的意義,但「生命之重」來自於我們賦予它的意義。


而在盧拉拉的書中,也多次提到「生命無法承受之輕」的概念。但卻有不同於《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解釋,盧拉拉認為除了那些孤獨死的人讓人感到生命輕薄,還有一種「生命無法承受之輕」是來自於那些選擇自殺的年輕人。他們往往認為自己無足輕重,覺得世界有他們或沒有都無所謂。從生命和世界的客觀角度來看,這或許是事實。但對那些將你存在視之有「意義」的人來說,你的走的輕盈,卻成了他們「生命難以承受之輕」的痛苦,而這種痛最尤其出現在「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


不過,我還是想強調一點,當我們凝視死亡,許多心裡真正的珍視,也在去蕪存菁的檢視中,被汰檢出來,無論是主動選擇單獨到老,或是此生想要更豐沛於人際網路,都是每個人的自由心證,無需用自己的觀點隨便同情別人,畢竟生命要活得輕、活得重,輕與重之間的定義,外人也難以用自身觀點隨意附加。






🎙歡迎收聽【再不台就悲劇】的Podcast,聽我們完整的分析《人生清理員》

🎙並關注我們的 IG粉絲專頁,掌握更多關於台劇和國片的資訊!


#EP64《人生清理員》命案現場清理師掃的不是血跡而是恐懼!孤獨死已然不是現在人「生命不可承受之輕」,現代人竟然超級擁戴「孤獨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Seat Chou-avatar-img
2024/11/24
我是個不擅長使用社群軟體也沒用IG的大嬸...已經花了半小時研究如何抖內...始終找不到介面...囧
再不台就悲劇平台-avatar-img
發文者
2024/12/02
Seat Chou 太感謝您的支持了!!不好意思因為有時候資訊欄文字太多,在Apple Podcast上會蓋過我們的抖內連結!!!您也太有心了!還直接找到方格子的文章來!我這裡直接貼抖內連結給您喔! 「抖內再不台就悲劇,一起支持好台劇」抖內連結如下: https://open.firstory.me/join/taiwanesefilm2021 之後我也會留意一下,抖內連結有沒有被蓋過的問題,通常在我們的Podcast的資訊欄的最下方都有抖內連結!真的再次感謝您喜歡我們的節目,未來我們也會認真持續做好節目的,希望您每一集都有所收穫!
Seat Chou-avatar-img
2024/11/24
非常喜歡你們這集的討論與分享!讓我很有收穫,謝謝你們!
再不台就悲劇平台-avatar-img
發文者
2024/12/02
Seat Chou 太感謝您的支持了!!不好意思因為有時候資訊欄文字太多,在Apple Podcast上會蓋過我們的抖內連結!!!您也太有心了!還直接找到方格子的文章來!我這裡直接貼抖內連結給您喔! 「抖內再不台就悲劇,一起支持好台劇」抖內連結如下: https://open.firstory.me/join/taiwanesefilm2021 之後我也會留意一下,抖內連結有沒有被蓋過的問題,通常在我們的Podcast的資訊欄的最下方都有抖內連結!真的再次感謝您喜歡我們的節目,未來我們也會認真持續做好節目的,希望您每一集都有所收穫!
avatar-img
再不台就悲劇平台的沙龍
13會員
40內容數
❝ 再不看台劇,台灣就悲劇了拉! ❞ 「 對內,讓影視成為我們找回認知的載體; 對外,讓戲劇成為我們輸出文化的導體。」 ➟ 一個只聚焦台劇與國片的 𝐏𝐨𝐝𝐜𝐚𝐬𝐭 ➟ 每一集讓我們透過一部台劇,跟你聊一個社會議題、歷史和文化現象!
2025/04/25
《化外之醫》不只是探討外籍移工在臺的困境,更深層次地呈現情理法難以權衡的人性掙扎。劇情藉由醫療元素,帶出非法外籍移工的處境,例如醫療資源的缺乏、社會歧視與法律限制等問題。劇中角色的矛盾與掙扎,並非單純的歧視,而是體制困境與人性的複雜交織。
Thumbnail
2025/04/25
《化外之醫》不只是探討外籍移工在臺的困境,更深層次地呈現情理法難以權衡的人性掙扎。劇情藉由醫療元素,帶出非法外籍移工的處境,例如醫療資源的缺乏、社會歧視與法律限制等問題。劇中角色的矛盾與掙扎,並非單純的歧視,而是體制困境與人性的複雜交織。
Thumbnail
2025/04/10
第二季的《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延續第一季的成功,更細膩刻畫兩位女主角的情感糾葛與成長,在「去標籤化」與「專屬感」的雙重結構下,探討女同志愛情中的溝通模式、自我認同與自我課題。劇中精湛的演技、貼合角色個性的臺詞,以及整體美學的細緻呈現,都讓這部戲成為臺灣百合劇的經典代表。
Thumbnail
2025/04/10
第二季的《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延續第一季的成功,更細膩刻畫兩位女主角的情感糾葛與成長,在「去標籤化」與「專屬感」的雙重結構下,探討女同志愛情中的溝通模式、自我認同與自我課題。劇中精湛的演技、貼合角色個性的臺詞,以及整體美學的細緻呈現,都讓這部戲成為臺灣百合劇的經典代表。
Thumbnail
2025/04/03
《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其成功並非偶然,此劇成功之處在於「去標籤化」的同時,也呈現了LGBTQ族群的「專屬感」,以初戀為外殼,探討自我認同建構的議題,引起廣泛共鳴。劇中兩位女主角,怡敏和亭亭,各自面對「自我認識」與「自我認同」的課題,本文深入探討此劇的成功因素,包括共創模式、細膩演技、真實臺詞。
Thumbnail
2025/04/03
《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其成功並非偶然,此劇成功之處在於「去標籤化」的同時,也呈現了LGBTQ族群的「專屬感」,以初戀為外殼,探討自我認同建構的議題,引起廣泛共鳴。劇中兩位女主角,怡敏和亭亭,各自面對「自我認識」與「自我認同」的課題,本文深入探討此劇的成功因素,包括共創模式、細膩演技、真實臺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臺劇《人生清理員》引起廣泛好評,揭示了命案現場清理師的工作和孤獨死的現實。文章探討了兩代人對孤獨死的不同看法和情感投射,以及盧拉拉的真實案例,讓我們重新思考生命的重量。職業的背後是情緒勞動的重要性,與觀眾共同反思如何規劃未來的人生佈局,最終希望達到「向死而生」的省思。
Thumbnail
臺劇《人生清理員》引起廣泛好評,揭示了命案現場清理師的工作和孤獨死的現實。文章探討了兩代人對孤獨死的不同看法和情感投射,以及盧拉拉的真實案例,讓我們重新思考生命的重量。職業的背後是情緒勞動的重要性,與觀眾共同反思如何規劃未來的人生佈局,最終希望達到「向死而生」的省思。
Thumbnail
劇中台詞:「希望有一天這個職業,可以從世界上消失」,傳達出特殊清潔行業的無奈與遺憾;人不分貧富貴賤,生命的終點都是死亡,是壽終正寢的福報還是死於非命的意外,並非凡夫俗子能夠預料掌控。當離開人世的最後一刻,是什麼樣的心情陪伴最後一程,觀賞《人生清理員》的9個章節,點綴出當事人不為所知的內心寫照。
Thumbnail
劇中台詞:「希望有一天這個職業,可以從世界上消失」,傳達出特殊清潔行業的無奈與遺憾;人不分貧富貴賤,生命的終點都是死亡,是壽終正寢的福報還是死於非命的意外,並非凡夫俗子能夠預料掌控。當離開人世的最後一刻,是什麼樣的心情陪伴最後一程,觀賞《人生清理員》的9個章節,點綴出當事人不為所知的內心寫照。
Thumbnail
ㄧ直很關心跟老年的相關議題,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日本有1位年輕的作者,因從事遺物整理師及特殊現場清理的工作的關係,目睹過很多死亡現場,其中,有很高的比例,都是死亡後1~3個月,因味道或害蟲增加,才被鄰居發現。於是,她透過製造及展示孤獨死現場模型屋,希望能讓大家更正視這個問題….
Thumbnail
ㄧ直很關心跟老年的相關議題,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日本有1位年輕的作者,因從事遺物整理師及特殊現場清理的工作的關係,目睹過很多死亡現場,其中,有很高的比例,都是死亡後1~3個月,因味道或害蟲增加,才被鄰居發現。於是,她透過製造及展示孤獨死現場模型屋,希望能讓大家更正視這個問題….
Thumbnail
「我是人生整理師」書名讓我懷有美麗的誤會是「整理」「人生」的書籍 再看看副標題:死亡清掃、遺物整理、囤積歸納 才讓我恍然大悟內容的走向 而實際閱讀才發現 內容比我想像中的還要「刺激」數倍 多數為台灣角落一隅的真實故事 括號內是我自己閱讀的想法 貧窮邊緣的孤獨死 (不分世
Thumbnail
「我是人生整理師」書名讓我懷有美麗的誤會是「整理」「人生」的書籍 再看看副標題:死亡清掃、遺物整理、囤積歸納 才讓我恍然大悟內容的走向 而實際閱讀才發現 內容比我想像中的還要「刺激」數倍 多數為台灣角落一隅的真實故事 括號內是我自己閱讀的想法 貧窮邊緣的孤獨死 (不分世
Thumbnail
《作者:盧拉拉》 〔推薦理由〕 命案現場清潔師,不只單純清掃現場,消除亡者最後的生命痕跡,更藉由刷洗的過程,默默擦去家屬心中的思念與不捨。 作者盧拉拉,將在命案現場的所見所聞,及各種光怪陸離的人性與感受,一一記錄,讓我們重新思考死亡之後,除了記憶與照片留下,還剩下什麼? 整理有形的現場,也整
Thumbnail
《作者:盧拉拉》 〔推薦理由〕 命案現場清潔師,不只單純清掃現場,消除亡者最後的生命痕跡,更藉由刷洗的過程,默默擦去家屬心中的思念與不捨。 作者盧拉拉,將在命案現場的所見所聞,及各種光怪陸離的人性與感受,一一記錄,讓我們重新思考死亡之後,除了記憶與照片留下,還剩下什麼? 整理有形的現場,也整
Thumbnail
都說創業維艱,何況你的員工是無家者、老弱病殘等……拉拉不諱言告訴我,他出這本<<我是人生整理師>>就是為了幫協會募款。置之名利於度外,只想再出一份力量,多拉他能拉的人一把。 本集請到攸惜關懷協會,作家盧拉拉來和我們聊聊。 本集重點 一了百了,為什麼要出死亡清潔的書?拉拉:為了活著的人。 帶領無家者、
Thumbnail
都說創業維艱,何況你的員工是無家者、老弱病殘等……拉拉不諱言告訴我,他出這本<<我是人生整理師>>就是為了幫協會募款。置之名利於度外,只想再出一份力量,多拉他能拉的人一把。 本集請到攸惜關懷協會,作家盧拉拉來和我們聊聊。 本集重點 一了百了,為什麼要出死亡清潔的書?拉拉:為了活著的人。 帶領無家者、
Thumbnail
日本、韓國、台灣都有遺物整理師, 我月底會去上居家整聊室的初階課程。 說不定有天我會因接觸收納領域轉行遺物整理師? 作者負責做孤獨死、 遺物整理、 垃圾屋清掃等工作, 她還製作模型屋, 希望喚起大眾對孤獨死的關注。 書中也有她作品的照片, 真的是維妙維肖。 我覺得作者蠻有勇氣的, 孤獨死的人, 都是
Thumbnail
日本、韓國、台灣都有遺物整理師, 我月底會去上居家整聊室的初階課程。 說不定有天我會因接觸收納領域轉行遺物整理師? 作者負責做孤獨死、 遺物整理、 垃圾屋清掃等工作, 她還製作模型屋, 希望喚起大眾對孤獨死的關注。 書中也有她作品的照片, 真的是維妙維肖。 我覺得作者蠻有勇氣的, 孤獨死的人, 都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