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起走走 ART TAIPEI 原住民族藝術 跨越靈魂的鄉愁

袁青時尚學-avatar-img
發佈於時尚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2024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今年齊聚73家國內畫廊,並吸引了來自法國、日本、韓國等8個國家和地區的50家海外畫廊,我相信參展每件多元型態的作品,其寓深刻於背後「來自某種黑暗生命力」的創意總和,承載的無非也是藝術之於當代精神的反映。

但恐怕沒有比源自土地脈絡,展現強烈在地性和文化自信的原住民族」藝術,更直白而真誠的發聲,在全球化的今天,卻讓人重新省思活在眼前,和這塊土土地的情感連結。

彷如台灣藝術的一股爆發力,4位來自,包括台灣阿美、卑南泰雅和排灣族的原住民,透過當代藝術手法,探討不同部落族群文化関係中,對社會、宗教、性別生態関懷和自我身份認同的詮釋 ,成功地跨越當代,也讓台灣走向國際。

伊誕巴瓦隆,出生屏東三地門的藝匠家族,從小浸淫「排灣族」文化;自創紋砌刻畫」 ,以雕刻刀為筆、木板為畫布,刻畫出深厚的藝術傳承;這次他改以拓印石版創作,刻畫中的房子和串珠寓意為母親,反思家庭和社會的主體性。而其中一幅名為裂開了」,被一組紅色點結線條貫穿的構圖,則隱喻著一種對文化和情感上的縫合和修復。

raw-image

瑪籟瑪卡卡如萬,來自台東部落的「卑南族」藝術家,運用絲棉自然材質做成仿真的「檳榔」為創作符碼,懸掛出一幅立體佛像的「裝置藝術」作品,很難不被看見。借由傳統神話和現代經驗的對話,表達感受主流社會對原住民刻板印象岐視的挫折,和族群身份認同,反映部落文化的當代視角

raw-image

魯魯司瓦那, 透過「阿美族」文化,天然植物染技術的畫作;以及一件以複合媒材建構出的窗景,探討人和自然神性的神祕関係,彷彿感受到藝術家對部落環境的憂心。至於「泰雅族」的林安琪,以視覺影像的行為表演紀錄片,找尋「酷兒」文化和性別認同 的探索,影片中,一名女子,不斷地用「生、熟 、福」三枚象徵「生番」、「熟番」和代表「漢人」的紅色印泥,拓印在身上的觸目心驚,成為藝術的解析,非常具有當代 張力。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沈浸多元文化的藝術交流中;原住民文化與生命感知,觸及人類共通情感與思考。像一種保存原始記憶的體驗,賦予藝術更多靈魂。

「藝」起走走;台北藝博,還不來逛嗎?

 

#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原住民族 #台北世界貿易中心

ART TAIPEI 2024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展覽資訊

展覽日期

10.25(五)-10.28(一)

展覽時間

11:00-19:00

(10 / 25 為 14:00 - 19:00)

(10 / 28 為 11:00 - 18:00)

展覽地點

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大樓-世貿1館,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5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袁青時尚學的沙龍
11會員
132內容數
致力「日子過到極致就是藝術」。 跑過20年新聞;編過6本雜誌;寫過5本著作。 緃橫圈內,如入無人之境;跨界多元,我說了就算!
2025/02/02
19世紀末,一群玄學愛好者,運用歷史上關於數字的神秘理論發展出一套「數字命理學」;就像占卜,用來了解自我、他人以及和世界的因果關係,進而推算命運,趨吉避凶的一種方法。 所謂 「生命流年數」,是以9為一個循環,從1-9依序推演流年。2025年,地球整體環境的「生命流年數」正好是整個週期最後一年的9
2025/02/02
19世紀末,一群玄學愛好者,運用歷史上關於數字的神秘理論發展出一套「數字命理學」;就像占卜,用來了解自我、他人以及和世界的因果關係,進而推算命運,趨吉避凶的一種方法。 所謂 「生命流年數」,是以9為一個循環,從1-9依序推演流年。2025年,地球整體環境的「生命流年數」正好是整個週期最後一年的9
2025/01/26
同場加映 「一件好衣服可以穿很久,」服裝設計師柯靉廷,以實踐“可持續” 理念的自創EMORA品牌,與國際同步的綠色時尚正夯!! 長期以來採用符合對環境永續的回收纖維織品製衣,兼具實穿和耐用的體驗,証明“可持續”設計,台灣也跟上了腳步。
Thumbnail
2025/01/26
同場加映 「一件好衣服可以穿很久,」服裝設計師柯靉廷,以實踐“可持續” 理念的自創EMORA品牌,與國際同步的綠色時尚正夯!! 長期以來採用符合對環境永續的回收纖維織品製衣,兼具實穿和耐用的體驗,証明“可持續”設計,台灣也跟上了腳步。
Thumbnail
2025/01/24
每到過年,就教人不免想起花團錦簇的「中國風」;但我認得一位堅守"手工訂製"的李冠毅;以「職人」之姿,分享了他融貫東西,做了一輩子的"東方風"。 走,來去迪化街,再訪現代中國風!
Thumbnail
2025/01/24
每到過年,就教人不免想起花團錦簇的「中國風」;但我認得一位堅守"手工訂製"的李冠毅;以「職人」之姿,分享了他融貫東西,做了一輩子的"東方風"。 走,來去迪化街,再訪現代中國風!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4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我相信參展每件多元型態的作品,其寓深刻於背後「來自某種黑暗生命力」的創意總和,承載的無非也是藝術之於當代精神的反映。 但恐怕沒有比源自土地脈絡,展現強烈在地性和文化自信的「原住民族」藝術更具說服力。
Thumbnail
2024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我相信參展每件多元型態的作品,其寓深刻於背後「來自某種黑暗生命力」的創意總和,承載的無非也是藝術之於當代精神的反映。 但恐怕沒有比源自土地脈絡,展現強烈在地性和文化自信的「原住民族」藝術更具說服力。
Thumbnail
「生活即工藝,工藝即生活」,台灣擁有許多傲人的傳統工藝,每一項工藝皆承載著文化的底蘊與智慧的傳承,不僅是一種技藝,更是台灣豐富多彩文化的縮影;透過文化與技術的堆疊累積,造就了增加美感的工藝品,隨著時代變遷,與日常生活緊密連結的工藝距離我們越來越遠,建立可使人們親近工藝的環境非常重要。
Thumbnail
「生活即工藝,工藝即生活」,台灣擁有許多傲人的傳統工藝,每一項工藝皆承載著文化的底蘊與智慧的傳承,不僅是一種技藝,更是台灣豐富多彩文化的縮影;透過文化與技術的堆疊累積,造就了增加美感的工藝品,隨著時代變遷,與日常生活緊密連結的工藝距離我們越來越遠,建立可使人們親近工藝的環境非常重要。
Thumbnail
現在 ,就在接下 的十月,就在你身邊,讓即將來到的ART TAIPEI 2024 「台北博覽會」和首屆Taipei Art Week「台北藝術週」,期待「遍地開花」的藝術效應給我們一 些答案。
Thumbnail
現在 ,就在接下 的十月,就在你身邊,讓即將來到的ART TAIPEI 2024 「台北博覽會」和首屆Taipei Art Week「台北藝術週」,期待「遍地開花」的藝術效應給我們一 些答案。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展覽#無相形所呈現的多元族群故事和身份認同。通過藝術家的作品,展現了在身份認同和族群記憶中,每個個體獨特的生命旅程,以及互動與反思的空間。文章涉及不同藝術家的作品,重點圍繞社會設計、身體、性別與身份的探討,強調觀者與藝術作品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展覽#無相形所呈現的多元族群故事和身份認同。通過藝術家的作品,展現了在身份認同和族群記憶中,每個個體獨特的生命旅程,以及互動與反思的空間。文章涉及不同藝術家的作品,重點圍繞社會設計、身體、性別與身份的探討,強調觀者與藝術作品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這次在台北世貿中心展出的藝術盛會,不僅匯集了89家台灣畫廊與38家的國際畫廊(跨越8個國家),整個展場還呈現許多藝術家個人特色、獨特創作風格、主體奇趣的精彩傑出作品。經過專業導覽人員的仔細解說,原來藝術創作有如此迷人的魅力,讓我更能理解藝術欣賞的入門觀點。
Thumbnail
這次在台北世貿中心展出的藝術盛會,不僅匯集了89家台灣畫廊與38家的國際畫廊(跨越8個國家),整個展場還呈現許多藝術家個人特色、獨特創作風格、主體奇趣的精彩傑出作品。經過專業導覽人員的仔細解說,原來藝術創作有如此迷人的魅力,讓我更能理解藝術欣賞的入門觀點。
Thumbnail
一年一度為期四天藝博會於台北世貿一館盛大展開,集結了國內外共127家藝廊一同展出所藏的藝術作品,並推廣了極具淺力的新生代藝術家,活躍於藝文界的舞台之上。 運用不同媒材尋找藝術的可能性 當代藝術中,每個人對於藝術品的形成與所表達的意義不再拘泥於形式層面上的「看得懂」或是「看不懂」,而是一種與藝術產生精
Thumbnail
一年一度為期四天藝博會於台北世貿一館盛大展開,集結了國內外共127家藝廊一同展出所藏的藝術作品,並推廣了極具淺力的新生代藝術家,活躍於藝文界的舞台之上。 運用不同媒材尋找藝術的可能性 當代藝術中,每個人對於藝術品的形成與所表達的意義不再拘泥於形式層面上的「看得懂」或是「看不懂」,而是一種與藝術產生精
Thumbnail
在地文化 對於這個主題就會讓我覺得有興趣和價值,就想讓這個文化資產結合文創產業讓更多年輕人接受還有得到更多社會大眾的認可,也更能夠符合「越在地越國際」而且習俗、民俗這種東西是千百年來人類社會的演變而成,所以「民俗即是生活」。
Thumbnail
在地文化 對於這個主題就會讓我覺得有興趣和價值,就想讓這個文化資產結合文創產業讓更多年輕人接受還有得到更多社會大眾的認可,也更能夠符合「越在地越國際」而且習俗、民俗這種東西是千百年來人類社會的演變而成,所以「民俗即是生活」。
Thumbnail
原住民藝術家往往無法將作品與原住民族的訴求切割開來,這訴說著原住民「生活在問題中」的現實:賴以維繫生活與文化的土地被鯨吞蠶食;語言與重要祭儀瀕危;政治上面臨不是邊緣化就是附屬化的困境,進退兩難;為了在主流社會爭得一角舞台,不得不有所妥協和犧牲,結果往往兩面不是人,等等。
Thumbnail
原住民藝術家往往無法將作品與原住民族的訴求切割開來,這訴說著原住民「生活在問題中」的現實:賴以維繫生活與文化的土地被鯨吞蠶食;語言與重要祭儀瀕危;政治上面臨不是邊緣化就是附屬化的困境,進退兩難;為了在主流社會爭得一角舞台,不得不有所妥協和犧牲,結果往往兩面不是人,等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