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藝識 台北展覽】2024/08 鳳甲美術館 筆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無相行:在身份認同景觀中前行

展覽名稱為 #無相形 ,不太確定策展人想要表達的意思,但相形有比較之意。無相形或許指不比較,往往族群與記憶會有比較的心態。展覽的作品述說著不同的族群故事。有幾件,提供很深的族群政治意涵,或許出於自己的關心,或許出於自己與家人的聯繫。如果創作是一趟旅程,而旅程是創作的方式,走過藝術家仿照流離者賴以為生的家屋。觀者進到藝術家提供的旅程,也是不同族群集體的生命旅程。藉由展覽,我們反身,但不定義自己的認同,也不要在糾結,只要將情感放進地景裡。

raw-image


阮氏青梅

以茅草作為入口意象,算是挺貼近當代觀者的做法。我們需要趨奇、需要打卡。在象徵洞里薩湖居民臨時搭建的小屋門口,來一張合照,證明自己來過,也間接表露對居於湖畔居民的關懷。當然,這種憐憫和關心只是暫時,但能留住幾位朋友,記得越南邊界有這群人就已足夠。

牆上有一個八分鐘的單頻道錄像,拍攝於2018~2020年的 #黑色風景 ,描繪了洞里薩湖因政府水資源政策和居住問題,而呈現的荒蕪樣。賊賊過去是做東南亞族群研究,所以對柬埔寨的越南移民相當有感,而這位順化藝術家阮氏青梅近幾年致力探討這些邊緣群體。除了透過影像,還有12張彩色照片。

在通道裡有幾張照片,得仔細看,這並不是普通的照片。在 #旅行 的途中,藝術家看到這些從洞里薩湖來往越南隆安省的居民,會在船隻裡懸掛鮮豔色彩的照片。作者將她所拍的居民人物像,裁切頭部,套用到一些有趣的身體與背景圖。這種不合理、荒謬,提醒我們這些來往兩地的人,他們未被承認的身份,就像失了身體的居民。

raw-image


胡家瑜

穿越營造出異地風情的茅草屋,牆壁上掛著三幅相當吸睛的樹脂版畫作品。這是由布農族藝術家 Ali Istanda (胡佳瑜)的樹脂版畫作品 #會走路的樹 。如果說到會走路的樹,妳會想到什麼?它可以是一首歌,由同為布農族的歌手王宏恩所演唱。他們共同指涉了同一個地方,延平鄉的鸞山部落,以其近似阿凡達的大樹聞名。

會呼吸的樹有過不同的再生產,那家瑜是如何表達她所感受的鸞山呢?以黃色為背景,這些如同細胞組成的樹,就是一個大樹家。仔細看中間還有頭顱,表情不同、姿態各異,表達了環境與人相互關係的作品。


raw-image


拉勒俄嵐.巴耷玬(郭悅暘)

在旁,有兩件單頻道錄像作品,為藝術家 Ljaljeqelan Patadalj 在2019~2020年的作品,分別為《17 歲,成父》及《勇女士》。因為展場沒有詳細介紹,我一直以為這可能是泰國或是印尼的藝術家。哎,刻板印象開始了。

原來 Ljaljeqelan Patadalj 來自屏東瑪家的排灣族部落,以自我性別認同為主題。前者我原本以為與同志情有關,但沒想到是探討排灣族集體賦予的責任,這種意識形態如何在個人中有差異,藝術家使用超現實的方式表示。而後者則是讓酷兒與非尋常身體展現親密性,來彰顯當代社會持續存在的陽剛氣質霸權。


raw-image


大衛.布蘭迪

英國藝術家大衛.布蘭迪則以他的《原子光》系列中的《沼澤帝國》,為這次的參展作品。大衛的作品多以歷史、氣候有關,而這次的作品著重要在帝國遺緒的部分。賊賊在看這次的作品時,心有戚戚焉,不是因為家裡有人也是戰俘,而是他所提到的新加坡戰俘,剛好是我在東南亞進行研究時的一個觀察點。

咖啡山墓園的議題,從我讀研究所時期,就是新加坡華人與國家爭議的主戰場。在這因墓園維持良好的自然環境之地,布蘭迪以自己祖父的經歷,幻化成迷失在歷史軸線的靈魂,讓他所關心的議題都能在此交會。

raw-image


林羿綺

藝術家 林羿綺 則交出了相當自我揭露的電影 #父域安魂曲,曾經入圍第16屆的台新藝術獎。這是一部將台灣大歷史與個人特殊的家庭背景交織創作出,極富心理情緒的影像作品。要觀看這部作品,需要有些耐心。大量切割和如幻影般的閃回畫面,暗示這是藝術家記憶裡確知或想像的片段。

羿綺祖父為失蹤的情報員,家裡居住眷村,而其父親過繼成為該家庭成員。她切時、誠實表露出那個年代,她父親的過往,與那即將開始激進的年代,所呈現的各種張力。此外,羿綺戴上面具,用自己的身體,象徵逝去父親的亡靈。性別,在靈魂身上似乎無傷大雅。最後,褪去所有衣物和面具,告別亡靈。帶著對父親的依戀,重新做一個自己。


水之眾神:顧廣毅個展


關於藝術家 顧廣毅

顧廣毅,不同於其他藝術家的求學經驗,並以他獨特的視野進行創作,所以了解他的經歷,我覺得是必須的。大學畢業於高雄醫學大學牙醫學系,碩士畢業於荷蘭恩荷芬設計學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社會設計研究所(MA, Social Design)、國立陽明大學臨床牙醫學研究所、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研究所,三個碩士集身,讓他的創作有更多的可能。

集合醫學、設計和社會設計等背景,他更能拓寬不同學科間結合的可能性,過往作品聚焦在臨床醫學、人類身體、物種間關係,並嘗試透過藝術實踐、社會設計的方式,探討科學領域中的倫理問題。作品曾獲多個國內外奬項,例如:臺北數位藝術獎首獎、美國Core77 Design Awards的Speculative Design Award、荷蘭恩荷芬設計學院Gijs Bakker Award首獎、荷蘭未來食物設計大獎 Future Food Design Award前三名。

生於臺灣臺北;目前居住於荷蘭與臺灣從事創作工作。,;具有牙醫師、生物藝術家以及社會設計師等多重身分。他試圖拓展藝術、設計與科學結合的可能性,作品主要專注於臨床醫學、人類身體、人與其他物種的關係以及性別議題,嘗試藉由藝術實踐與設計方法去探索科學領域中的倫理問題,並藉此思考科技、人類個體和環境之間的關係。其

更受邀參與國際重要展覽,如德國柏林Transmediale跨媒體藝術節、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荷蘭設計周、米蘭設計周、比利時根特設計博物館、英國倫敦V&A博物館等等。而他的作品曾刊登於多份國際媒體,包括New Scientist、The Huffington Post、Elephant Magazine、DAMN°、Dezeen、Designboom、VICE、Dazed Digital、Daily Mail、New York Post等。

(對了,這次台北藝術節,也有廣毅與羅伯特.強森(Robert Johnson)合作的《蝙蝠祭》,看節目單是多重感官饗宴,可惜錯過了)


raw-image


一些概念

可能非科班出身,而且我是個科技白,第一眼看到水之眾神的展場,我內心的OS是「我的媽啊!這也太厲害了吧!」雖然藝術可以由觀眾自己詮釋,但看不懂的時候,會讓我有些緊張,而無法專注,這也是我自己的課題。

根據鳳甲美術館所提供的策展論述,「藝術家顧廣毅對於「水」相關的災難進行研究調查,透過藝術與科學、推測設計與共享社會經濟路徑(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P),提出了三個假說,未來社會對於水的威脅產生的三種價值觀的崇拜:資訊、武器與媒體。」看完這行文字,就比較懂藝術家想表達什麼。

然而,還是有些概念需要先釐清,什麼是「共享社會經濟路徑」呢?根據維基百科,共享社會經濟路徑(英語: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簡稱:SSP)是假設全球於未來不同的氣候變化情境之下,直到2100年在社會經濟方面的結果。這些路徑用來推測不同氣候變化調適與緩解政策下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景。

所以這些路徑都只是推測,實際結果還是應各國政策及能源排擠等因素而定。既然都講到推測了,得談談「推測設計」。這跟我過去學術經驗的「想像人類學」有些相似,設計的靈感來自於想像,但目的是要解決問題。

然而,推測設計(Speculative Design)雖仍以設計師的想像力為基礎,再佐以科技、社會科學或其他領域的研究事實(在這場演講,應該就是共享經濟路徑),推測未來可能樣貌的設計方法。重點是,他的目的並不是在解決問題,或提出答案,而是對現在既有的社會現象再提出更深層的質問,並運用設計或藝術的方法


作品筆記

總說要活在當下,但想像未來,才能對我們現在的作為有些警覺和調整。「水之眾神」是廣毅持續發展的計畫,他對與水有關的災難進行研究調查,並提出了三個價值觀崇拜的假說:資訊,武器與媒體。

raw-image


  • 科技之神

科技之神是以現在的AI浪潮為基礎點,想像超級電腦如何掌控人類未來的發展進程。如果人們極度相信超級電腦,不只一般勞動力,就連思考、想像都交給科技的話,那我們的未來還是我們自己決定嗎?這其實也是對科技的批判,我們若過於相信科技,那傳統老祖先(特別是原住民)在生活中對環境的感知,是否就不再重要。最後,我們對極端氣候的害怕,也驅使我們更相信超級電腦的預測。

藝術家在此有「海底超級電腦」及「超級電腦運算視覺介面」兩類型的作品,賊賊真的對多媒體藝術沒轍,只能讚嘆啊!

raw-image


  • 武器之神

地球的能量有限,在環境的反撲下,人類賴以為生的開始有所改變,像是能源、糧食等。在尺度政治之下,各國爭奪的可能不是中游的需求,而是直接以控制氣候的方法,躋身為強權國家。而在國家能控制氣候後,藝術家提出一個想像,那就是將氣候的控制轉為天然災害攻擊武器。我覺得這其實很可怕,雖然公平一直都不出現在這個社會,但武器之神真的成真,那這世界留下的只剩下比較與恨了。

藝術家在此有「大氣監測無人機」及「太陽集束平台」兩件作品。


raw-image


  • 謠言之神

在所有人都可以成為權威的年代,社群媒體掌握了一定程度的話語權,而這些成為意見領袖的KOL成為有相同意識形態或理念的個人,尋求集體認同的偶像。當認同越為強大,這些領袖可能基於民粹、情感或政治化而帶動風向,捨棄科學研究的數據。

而謠言之神則是對媒體無限大的想像與警示,以不信任科技結果,以及氣候預測,用自己想像的觀點做為自我賣點,提出自己想像且不一定經過證實的見解,而成為 #虛擬偶像。展場上以虛擬的「演說家Z」提供的聳動標題與極簡化的論述,成為主宰媒體世界的重要人物。


​-------

展覽資訊

水之眾神:顧廣毅個展

Gods of Water: Kuang-Yi Ku Solo Exhibition

​7/13 - 9/8

鳳甲美術館 Hong-Gah Museum

雖然依舊隨風所欲在行旅中,也依舊嘗試不同面向的書寫與創作:旅行、地方、音樂、影劇、藝術、展覽、舞蹈,歡迎👏私訊或mail邀約 合作邀約:thethiefofplaces@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文分享了新竹美術館展覽「沐手爾爾」,著重於藝術作品與觀眾之間的互動,討論了策展人陳漢聲的藝術理念與參展藝術家的作品。這些展覽不僅呈現藝術創作,也反映當地文化與自然環境,為觀眾提供深刻的藝術體驗。
這篇文章深入探索了藝術家Laura Bariter的作品以及她在臺灣的最新展覽。Laura作為一名年輕的纖維藝術家,以多樣的材料和技術表達對環境和文化的反思。從植物染色到獨特的編織技巧,她的創作展示了當代藝術的生命力與傳統工藝的融合。
大膽探索臺北的藝廊,感受藝術家張曜昌不同展覽中的獨特創作。動物擬態的陶片作品讓人為其色彩、觸感,及聲響驚艷不已。
這篇藝評介紹了在觀賞《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及《在縫隙中拾起》兩檔展覽的感受和內容。
這是一篇關於太魯閣族永續生活體驗的文章,瞭解原住民在飾品選擇與製作上的歷史,以及當代服飾中失傳的傳統製作工法。嘗試用不同的材質傳承此工藝,彌補生態復育期間的文化斷層。
這是致穎 在空總 個展的筆記,透過海底電纜、缺席的華人兩個深藍海中的鬼魂等主題,提出模里西斯族群、移民史與地緣政治議題的探討。展覽圍繞著模里西斯籍華人勞動力在殖民時期的角色以及現代科技和勞工控制體系之間的關係進行探討。
本文分享了新竹美術館展覽「沐手爾爾」,著重於藝術作品與觀眾之間的互動,討論了策展人陳漢聲的藝術理念與參展藝術家的作品。這些展覽不僅呈現藝術創作,也反映當地文化與自然環境,為觀眾提供深刻的藝術體驗。
這篇文章深入探索了藝術家Laura Bariter的作品以及她在臺灣的最新展覽。Laura作為一名年輕的纖維藝術家,以多樣的材料和技術表達對環境和文化的反思。從植物染色到獨特的編織技巧,她的創作展示了當代藝術的生命力與傳統工藝的融合。
大膽探索臺北的藝廊,感受藝術家張曜昌不同展覽中的獨特創作。動物擬態的陶片作品讓人為其色彩、觸感,及聲響驚艷不已。
這篇藝評介紹了在觀賞《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及《在縫隙中拾起》兩檔展覽的感受和內容。
這是一篇關於太魯閣族永續生活體驗的文章,瞭解原住民在飾品選擇與製作上的歷史,以及當代服飾中失傳的傳統製作工法。嘗試用不同的材質傳承此工藝,彌補生態復育期間的文化斷層。
這是致穎 在空總 個展的筆記,透過海底電纜、缺席的華人兩個深藍海中的鬼魂等主題,提出模里西斯族群、移民史與地緣政治議題的探討。展覽圍繞著模里西斯籍華人勞動力在殖民時期的角色以及現代科技和勞工控制體系之間的關係進行探討。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外遇是一場感情的試煉,撕裂了信任,也暴露了關係中的隱形裂縫。它讓人深陷傷痛與困惑,但同時也提供了一次重新審視自我與關係的機會。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度解析外遇的成因、對愛情的影響,以及如何在裂痕中找到修復或重生的可能性,幫助你面對這場情感的挑戰,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稍早跟朋友聊天,她向我詢問一個關於現階段她所遇到的一個選擇,目前找不到答案,一切混沌不明,問我她是不是一個「靈性沒有升級的」鬼打牆之人?電話打來的時候,恰好從行天宮參拜結束,我就一路從行天宮走到
有一頭鯨魚,到今天還一直在人們心中唱歌。牠從一生下來,聲音的頻率就比較高,有 52 赫茲那麼高。所以別的鯨魚聽不到牠的聲音,也聽不懂牠的意思。這頭音頻特殊的52 赫茲鯨魚,從被發現後就持續引起關注。科學家長期探尋,希望能找到其他的 52 赫茲鯨魚,據說後來真的有人發現一群「52 赫茲」在同時鳴唱。
  你心中有故事,卻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出來?   你想寫小說,打開文檔,卻發現自己的腦袋跟word一樣空白?   你想動筆,卻發現每個人寫的小說都長得不太一樣,讓你無從參考?   那麼,這篇針對小說格式的教學文,應該可以幫上一點忙。   許多人都想寫小說,卻不是每個人都注重基本格式。然
親愛的,我把香菜、鹽酥雞、鳳梨酥、珍珠奶茶變成一首歌😆😆😆希望大家喜歡~
外遇是一場感情的試煉,撕裂了信任,也暴露了關係中的隱形裂縫。它讓人深陷傷痛與困惑,但同時也提供了一次重新審視自我與關係的機會。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度解析外遇的成因、對愛情的影響,以及如何在裂痕中找到修復或重生的可能性,幫助你面對這場情感的挑戰,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稍早跟朋友聊天,她向我詢問一個關於現階段她所遇到的一個選擇,目前找不到答案,一切混沌不明,問我她是不是一個「靈性沒有升級的」鬼打牆之人?電話打來的時候,恰好從行天宮參拜結束,我就一路從行天宮走到
有一頭鯨魚,到今天還一直在人們心中唱歌。牠從一生下來,聲音的頻率就比較高,有 52 赫茲那麼高。所以別的鯨魚聽不到牠的聲音,也聽不懂牠的意思。這頭音頻特殊的52 赫茲鯨魚,從被發現後就持續引起關注。科學家長期探尋,希望能找到其他的 52 赫茲鯨魚,據說後來真的有人發現一群「52 赫茲」在同時鳴唱。
  你心中有故事,卻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出來?   你想寫小說,打開文檔,卻發現自己的腦袋跟word一樣空白?   你想動筆,卻發現每個人寫的小說都長得不太一樣,讓你無從參考?   那麼,這篇針對小說格式的教學文,應該可以幫上一點忙。   許多人都想寫小說,卻不是每個人都注重基本格式。然
親愛的,我把香菜、鹽酥雞、鳳梨酥、珍珠奶茶變成一首歌😆😆😆希望大家喜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藝術是心想生; 藝術是低到如塵埃的美學,美 = 博愛; 當代藝術不應該只追求創新 = 自由; 當代藝術應該挑戰解決地球極端問題,中道精神 = 平等。
Thumbnail
作品融合了當代藝術和電影語彙,發掘圖像創作過程背後的複雜生產機制。參與過亞太、愛知三年展與各大國際雙年展;也曾在森美術館、尊彩藝術中心、北師美術館、鳳甲美術館等舉行個展。身兼策展人的展覽包括亞洲藝術雙年展(2019)、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2018)等。
Thumbnail
目前中正紀念堂除了《夢土上的李泰祥》告別十周年紀念特展 之外,還有幾個其他的展覽。 像是《最無情大賞》,這是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日間學士班113級的畢業成果展,將書法、篆刻、水墨,結合創意,運用不同題材、媒材的創作形式來呈現。也透過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來感受東方美學的創作精神。 【學生畢展
Thumbnail
【反身顯影: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當藝術家透過自我與他者的對話、開展多元議題反思,觀者該如何理解? 不得不說,藝術家鏡像中的自我身影,某些作品令人感到詭異、毛骨悚然,有種超現實感。 再加上還有18禁作品,與其說是攝影展,反倒像是行為藝術展。 滿滿迷濛詭異氣息的展覽……
Thumbnail
大膽探索臺北的藝廊,感受藝術家張曜昌不同展覽中的獨特創作。動物擬態的陶片作品讓人為其色彩、觸感,及聲響驚艷不已。
Thumbnail
★這是2021年3月份去的展覽 「微縮人生」特展是由山田卓司及鄭鴻展兩位大師合作,把真實場景依照比例做成模型,並在日常場景中加入故事及想像,創作出具有生活及歷史的故事背景,賦予作品生命力
Thumbnail
《藝術很有事》第五季拍攝藝術家康雅筑與李屏宜,她們的創作媒材和主題,都與自然有關,各自著手的編織、版畫創作,也都有繁複的工序和長時間的製作過程。我們特別邀請她們與談,探討媒材、職人精神、性別、駐村...和她們創作的關連。 時間:2023.11.25 (六) 地點:高雄內惟藝術中心
Thumbnail
我雖然不會作畫,但很喜歡看畫展。以色彩顔料等媒材,形象性地表達個人創意 ,一向非常之仰慕。〔國立中興大學藝術中心〕自2023年12月18日至2024年1月7日展出的〔行藝半世紀—楊嚴囊繪畫創作展〕,當然不能錯過。我是展出裁止前兩天(元月5日)才去參觀,承蒙中心主任林仁昱教授親自導覽非常感謝。
Thumbnail
[藝起講講畫] 以崔廣宇2022作品《2022大台灣上市上櫃藝術株式會社暨文化價值生產力分析》來作探討📑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藝術是心想生; 藝術是低到如塵埃的美學,美 = 博愛; 當代藝術不應該只追求創新 = 自由; 當代藝術應該挑戰解決地球極端問題,中道精神 = 平等。
Thumbnail
作品融合了當代藝術和電影語彙,發掘圖像創作過程背後的複雜生產機制。參與過亞太、愛知三年展與各大國際雙年展;也曾在森美術館、尊彩藝術中心、北師美術館、鳳甲美術館等舉行個展。身兼策展人的展覽包括亞洲藝術雙年展(2019)、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2018)等。
Thumbnail
目前中正紀念堂除了《夢土上的李泰祥》告別十周年紀念特展 之外,還有幾個其他的展覽。 像是《最無情大賞》,這是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日間學士班113級的畢業成果展,將書法、篆刻、水墨,結合創意,運用不同題材、媒材的創作形式來呈現。也透過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來感受東方美學的創作精神。 【學生畢展
Thumbnail
【反身顯影: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當藝術家透過自我與他者的對話、開展多元議題反思,觀者該如何理解? 不得不說,藝術家鏡像中的自我身影,某些作品令人感到詭異、毛骨悚然,有種超現實感。 再加上還有18禁作品,與其說是攝影展,反倒像是行為藝術展。 滿滿迷濛詭異氣息的展覽……
Thumbnail
大膽探索臺北的藝廊,感受藝術家張曜昌不同展覽中的獨特創作。動物擬態的陶片作品讓人為其色彩、觸感,及聲響驚艷不已。
Thumbnail
★這是2021年3月份去的展覽 「微縮人生」特展是由山田卓司及鄭鴻展兩位大師合作,把真實場景依照比例做成模型,並在日常場景中加入故事及想像,創作出具有生活及歷史的故事背景,賦予作品生命力
Thumbnail
《藝術很有事》第五季拍攝藝術家康雅筑與李屏宜,她們的創作媒材和主題,都與自然有關,各自著手的編織、版畫創作,也都有繁複的工序和長時間的製作過程。我們特別邀請她們與談,探討媒材、職人精神、性別、駐村...和她們創作的關連。 時間:2023.11.25 (六) 地點:高雄內惟藝術中心
Thumbnail
我雖然不會作畫,但很喜歡看畫展。以色彩顔料等媒材,形象性地表達個人創意 ,一向非常之仰慕。〔國立中興大學藝術中心〕自2023年12月18日至2024年1月7日展出的〔行藝半世紀—楊嚴囊繪畫創作展〕,當然不能錯過。我是展出裁止前兩天(元月5日)才去參觀,承蒙中心主任林仁昱教授親自導覽非常感謝。
Thumbnail
[藝起講講畫] 以崔廣宇2022作品《2022大台灣上市上櫃藝術株式會社暨文化價值生產力分析》來作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