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110雜記:Reaction.上

馬立-avatar-img
發佈於影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是一個非常喜歡在YouTube上看reaction影片的人。

我最近開始思考這樣習慣或者喜好、興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大學的時候,YouTube對我來說是用來看迷因影片的地方;像是竟有自己的維基條目的〈They're Taking the Hobbits to Isengard〉影片,或者當年很紅的,印度歌曲空耳系列等等。

唸碩士的時候,除了繼續看例如《獨角獸查理》系列、AFK PL@YERS製作的《魔獸世界》相關影片之外,我也會開始看國外YouTuber的vlog,或者一些當時被稱為「Let's Play」的遊戲遊玩影片(如今這樣的行為被稱為「雲玩家」了);基本上我的恐怖遊戲如《沈默之丘》系列、《惡靈古堡》系列都是在YouTube上看完的。

(看看當年的Evelien多麼青澀啊)

雖然觀看他人的遊戲遊玩「紀錄」(這裡強調「紀錄」,是為了跟觀看遊戲「直播」做出區別),某種意義上也算是一種觀看reaction,但大概是搬到東部、開始唸博士之後,我才真的「迷上」那種強調reaction的影片。

所謂的「reaction影片」,通常指的是YouTuber觀看電影、影集預告,或者經剪輯的電影、影集片段的「反應影片」,而這些影片通常也會節錄作品的特定片段,用浮水印、翻轉畫面或覆蓋陰影、標誌來避免呈現完整畫面。其實不太確定這在法律、版權上會不會有問題,但看過一些reaction頻道,會在早期的影片開始時宣告自己是「合理使用」(fair use);不過這兩年似乎已經沒有看到reaction影片開頭會這樣宣告了,不知道是不是大多數片商已經默認了reaction影片不太會真的侵害到作品的利益——畢竟,或許大部分會看這類影片的人都跟我一樣,是已經看過完整作品之後,想要看看其他人觀影時的「反應」而選擇觀看該影片的。

如此一來,我會在來到東部之後迷上觀看reaction影片的原因也就顯而易見了:在這裡,我沒有可以一起分享觀影情緒、一起共感閱聽作品的朋友。必須先說的是,這並非代表我在東部沒有朋友——大多數外出觀影的時候,我都有朋友隨行;過去還有室友的時候,我也偶爾會與他們一同坐在客廳裡看片。但我想,或許是某種羞於表達的習性,或者是無法坦率顯露「醜態」的天性,對於與人一同觀影,我們經常無法做到坦率表達情緒。事實上,就算是在臺北與熟悉的朋友們一同前往戲院看電影,當聽到眾人在看完作品之後奚落故事的漏洞與問題,我也難以向他們訴說這部電影為何讓我如此喜愛。

所以,在網際矩陣中尋找幫我哭、幫我笑的reaction影片,就成了獨居中年男子的心靈救贖。

近期最喜歡看,或者說看最多的,是西方YouTuber們觀看《葬送的芙莉蓮》與《迷宮飯》的reaction影片;看《迷宮飯》的reaction頻道其實不算多,但《葬送的芙莉蓮》從播出至今都還不斷有新的reaction頻道推出相關影片,我在YouTube上至今少說也跟著重看了不下二十次——當然,指的是精華、剪輯片段——尤其是第十四集,如果YouTube首頁跳出已經看過的相關影片,我還是會點進去看看眾人驚訝、感動、落淚的片段。

除了動畫之外,我也在YouTube上重看了好幾次影集如《諾曼第大空降》(特別是第九、十集)、《怪奇物語》、《最後生還者》與《異塵餘生》;電影的部分,除了流量口碑的MCU與DC相關作品外,《V怪客》、《火星任務》、《星際大戰》系列、《你的名字》、《哥吉拉》相關作品、《瘋狂麥斯》系列、《媽的多重宇宙》等等……

實際上,reaction影片甚至形成了所謂的「產業鏈」,有些頻道會專門剪輯其他的reaction頻道,將某部作品中關鍵轉折或劇情動人之處結合起來,讓觀眾有辦法一次看到大量同一片段的眾人反應。此外,這類reaction頻道通常也會開設像是Patreon的收費會員機制,少的只要每月固定付出一美元的代價,就可以有投票選擇該頻道下一步觀看作品的權利;如果願意付更多的金額,還能看到未經刪減、完成的作品reaction影片(當然,他們只提供reaction,作品片源觀眾要自己處理)。

想要特別提一下我最常看的reaction頻道「Blind Wave」,他們最近的《哥吉拉-1.0》影片深得我心,還在幾天前的元祖《哥吉拉》(1954)上映七十週年紀念日看了《哥吉拉》,真的是很有愛。

reaction的類型其實遠遠不只如此。我也看過對經典樂曲的reaction、對新歌的reaction、對舞蹈動作的reaction;很多針對影視作品進行react的頻道,最早其實是做預告片reaction的,由此延伸而出,也有針對遊戲預告的reaction影片。我們甚至可以說,「吃播」也是某種意義上對食物的reaction影片。

raw-image

在東部生活超過十年,僅有腳踏車代步的我,除了電腦裡的世界以外,沒有什麼太多的娛樂;在reaction影片裡獲得的共感,是我多年來在精神上的救贖。真要說的話,我想我的確喜歡在reaction影片中看到男性的淚水——這讓我知道,世界仍然沒有被有毒的男子期待吞噬,我也依然可以在戲院昏暗的空間中,與遙遠時空中的他們一同落淚。

這是跨時空、跨種族、跨文化、跨語言的交流。而這也讓我想到,我在兩年前開始將關注VTuber的眼光放回臺灣,或許也是出於類似甚或同樣的想望所致。(待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馬立的沙龍
116會員
122內容數
馬立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8/13
(本文涉及《鬼才之道》電影劇情,請斟酌閱讀)已經看過電影的朋友應該能夠理解,在《鬼才之道》詼諧、笑鬧的霓虹招牌底下,還暗藏著華人傳統文化與價值觀的陰影。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這是《返校》電影版、影集版都有的主題;但實際上,或許我們還可以更深入一步,從編劇乃賴的第一本科幻長篇小說講起。
Thumbnail
2024/08/13
(本文涉及《鬼才之道》電影劇情,請斟酌閱讀)已經看過電影的朋友應該能夠理解,在《鬼才之道》詼諧、笑鬧的霓虹招牌底下,還暗藏著華人傳統文化與價值觀的陰影。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這是《返校》電影版、影集版都有的主題;但實際上,或許我們還可以更深入一步,從編劇乃賴的第一本科幻長篇小說講起。
Thumbnail
2024/08/09
《鬼才之道》是一部原創本土恐怖喜劇電影,以死後的世界為舞臺,展現惡搞傳統鬼片的全新視角。透過角色的競爭與幽默的情節,揭示了鬼魂存在的理由與過程。導演徐漢強和編劇乃賴的合作,讓臺詞更加符合現實語境,加上多個隱藏彩蛋,為觀眾提供豐富的觀影體驗。即使在恐怖的背景下,電影仍然充滿了喜劇的元素,值得多次觀賞。
Thumbnail
2024/08/09
《鬼才之道》是一部原創本土恐怖喜劇電影,以死後的世界為舞臺,展現惡搞傳統鬼片的全新視角。透過角色的競爭與幽默的情節,揭示了鬼魂存在的理由與過程。導演徐漢強和編劇乃賴的合作,讓臺詞更加符合現實語境,加上多個隱藏彩蛋,為觀眾提供豐富的觀影體驗。即使在恐怖的背景下,電影仍然充滿了喜劇的元素,值得多次觀賞。
Thumbnail
2024/08/01
《驀然回首》劇情討論,並探討創作者在痛苦中持續前行的意義(文章涉及《驀然回首》電影劇情,請斟酌閱讀)。
Thumbnail
2024/08/01
《驀然回首》劇情討論,並探討創作者在痛苦中持續前行的意義(文章涉及《驀然回首》電影劇情,請斟酌閱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東邪西毒陪我的那些年,請配著配樂看。 從小我就喜歡看很悶的電影,尤其是王家衛的電影。 他的那部東邪西毒,是陪伴我生命中最長一段時間的電影。 每當我想起,還是會想找出來看。 我第一次看東邪西毒時,看不懂。但是我很不服氣,於是我看的第二遍。 我第二遍看完了,整個人感覺很錯愕,所以我看的第三遍。 第三遍
Thumbnail
東邪西毒陪我的那些年,請配著配樂看。 從小我就喜歡看很悶的電影,尤其是王家衛的電影。 他的那部東邪西毒,是陪伴我生命中最長一段時間的電影。 每當我想起,還是會想找出來看。 我第一次看東邪西毒時,看不懂。但是我很不服氣,於是我看的第二遍。 我第二遍看完了,整個人感覺很錯愕,所以我看的第三遍。 第三遍
Thumbnail
看電影一開始還是因為娛樂,打發時間,沒有所謂的藝術追求,就因為好看,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和動人和畫面和鏡頭,看電影蠻自私的,窺探他人的生活和內心,這些常人難以企及的地方,而且可以不用負責。
Thumbnail
看電影一開始還是因為娛樂,打發時間,沒有所謂的藝術追求,就因為好看,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和動人和畫面和鏡頭,看電影蠻自私的,窺探他人的生活和內心,這些常人難以企及的地方,而且可以不用負責。
Thumbnail
說到底,看電影是一件孤獨的事。即使這是很好揪伴的活動,即使聊電影的同好不難尋,即使「在戲院一同體驗」是我們這些基本教義派的信仰,但是對電影的愛、電影與你的關係,終究只有自己能懂。電影召喚的是人生觀、記憶與看世界的方式,所以這世界上,沒有任何兩個人愛的電影完全一樣。
Thumbnail
說到底,看電影是一件孤獨的事。即使這是很好揪伴的活動,即使聊電影的同好不難尋,即使「在戲院一同體驗」是我們這些基本教義派的信仰,但是對電影的愛、電影與你的關係,終究只有自己能懂。電影召喚的是人生觀、記憶與看世界的方式,所以這世界上,沒有任何兩個人愛的電影完全一樣。
Thumbnail
我永遠記得那部讓我從此著迷上電影的作品,一張從不知道哪一家圖書館借來的《大河戀》修復版DVD,結尾男主口白說道「I'm haunted by waters.」,幾乎也正式宣告電影在我往後人生中的不可剝離性。之後我開始常常從圖書館一次就是帶回五片以上的電影,也開始常光顧家裡附近的租片店,那裡在此之前對
Thumbnail
我永遠記得那部讓我從此著迷上電影的作品,一張從不知道哪一家圖書館借來的《大河戀》修復版DVD,結尾男主口白說道「I'm haunted by waters.」,幾乎也正式宣告電影在我往後人生中的不可剝離性。之後我開始常常從圖書館一次就是帶回五片以上的電影,也開始常光顧家裡附近的租片店,那裡在此之前對
Thumbnail
不只是以有陰影的孩子和成人作為視角,某部分也是以旁觀的角度來看待有陰影的孩子。他們是真的值得同情嗎?
Thumbnail
不只是以有陰影的孩子和成人作為視角,某部分也是以旁觀的角度來看待有陰影的孩子。他們是真的值得同情嗎?
Thumbnail
「讀影戲院」,讀書的讀,電影的影,諧音毒癮。 是我與中文系的朋友.咖啡因合作Podcast節目,分享由小說改編的電影。 不論電影和小說是基於史實或幻想,我們相信好故事的本質是一樣的—— 能觸動人心,並久存於記憶之中。
Thumbnail
「讀影戲院」,讀書的讀,電影的影,諧音毒癮。 是我與中文系的朋友.咖啡因合作Podcast節目,分享由小說改編的電影。 不論電影和小說是基於史實或幻想,我們相信好故事的本質是一樣的—— 能觸動人心,並久存於記憶之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