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讀書人選書】新中國的誕生 在底層統治者的眼中是什麼樣子—《林村的故事:一個村書記眼中的新中國變遷》

【職場讀書人選書】新中國的誕生 在底層統治者的眼中是什麼樣子—《林村的故事:一個村書記眼中的新中國變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林村的故事》以作者和葉文德一問一答的對話形式推展,徐徐揭示林村自一九四九年後所受的衝擊與回應;由於筆調流暢,情節曲折,令人似在讀小說,常被譽為不只是扎實的學術研究,也是優秀的文學作品,甫出版就成為經典。

raw-image


中國大概是距離我們最近,但卻也最陌生的國家,不論是因為過去國共對峙,或者是近現代基於不同國家想像所導致的微妙關係,儘管在網路相對發達的情況之下,大概有許多台灣人還是不了解這個鄰居,尤其是那段在教科書當中,用「政策錯誤導致民不聊生」模糊帶過的歷史。然而,對於從來沒有接受過共產體制的我們來說,那段歷史真的不重要嗎?會不會其實現代台灣有些議題的解答,就藏在其中?

從完全掌控中國到改革開放 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林村的故事:一個村書記眼中的新中國變遷》是一本由人類學家黃樹民撰寫,關於中國近現代史的民族誌,他在1984年來到當時才剛開放沒多久的「新中國」,並且以廈門市郊的林村為研究場域,開始了他的田野調查。儘管首次見面不歡而散,但作者卻在一起事件後,成為該村黨支部書記葉文德傾訴煩惱的對象,而從這位當地權力最高者的經驗,他也得以用更平民的視角,來理解中國從共產體制,一路走向改革開放的歷程,還有這樣的變遷對底層人民的影響。

1984年距離現在已經40年,但對於想要理解中國近代史的讀者,還是能夠理解在那之前,中國農村所面臨、經歷的挑戰;此外,在2022年由春山出版推出的這個版本當中,也收錄了作者分別在1996年和2015年,兩度重回舊地所看見的變化,儘管它們分別只有1~2章的內容,也不算是本書的重點,但還是可以對照前面的內容,呈現林村地景與生態在世紀之交所出現的劇烈變化。

1984年的第一手紀錄 世紀之交的新中國巨變


撇除掉政治立場上的歧異,《林村的故事》當中陳述那些關於「新中國變遷」的內容,尤其對於並不是那麼了解這段歷史的讀者,大概是個相對新奇的經驗;包含共產體制的運作方式、紅衛兵的文化大革命、生育政策,還有如何轉向改革開放等,藉由「局內人」(村書記)向「局外人」(作者)說明的內容,也像是在向讀者解釋他們所經歷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由於陳述者是處在最底層的統治者,也就是介於一般人民和公權力的交界,他的觀察也就更加具有代表性。

有別於過去對共產體制偏負面、模糊的認識,《林村的故事》以更具體的方式,讓外界的讀者能夠了解那些惡名昭彰背的制度後,其實也有他們的理想與優勢,以及這樣的設計最後失敗的關鍵原因;在閱讀的同時,那些經驗也能夠用來對照、反思現今資本主義當道的體制。儘管共產制度在歷史進程上並不算是成功,但書中的經驗,卻也讓人看到它的可能性,並且發現所有的制度背後的目的,或許並沒有那麼大的差異;而「新中國」的經驗,或許只是另一個「問題不在制度,而是在於人」的明證。

內容總結
林村的故事:一個村書記眼中的新中國變遷
5
/5
avatar-img
職場讀書人|選書📖 / 追劇📺 / 聽歌🎧
46會員
402內容數
喜歡看書、追劇、看電影跟聽音樂的社畜,感覺把那些作品記錄下來好像比較不浪費已經花費的時間,也希望能夠幫助讓好作品接觸到更多適合的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流行歌年代記》由歷史學者黃裕元所著,是一本主要聚焦在臺灣早期流行歌的核心關鍵——「翻唱歌曲」的著作;在這本書當中分成18個章節,各自以不同的標題,來呈現早期台灣流行歌的各個樣貌。
4/5流行歌年代記
藉由家人的口述、歷史資料的搜集,她重建了祖母與台灣礦業緊密交織的一生,並且為整個歷史進程留下了紀錄;儘管就像作者說的,這些文字並沒有辦法呈現出當時礦工們的完整情境,但至少它嘗試避免了作者的家庭中,甚至是整個社會的世代,在階級轉換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經驗斷裂。
5/5末代女礦工:海山煤礦,與一位社會學者對礦工阿嬤的生命考掘
一般民眾通常對《憲法》甚至還不如交通法規來得熟悉,但廣義上來說,它其實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藉由各種案例,作者黃崇祐也企圖在《提著菜籃聊憲法》這本著作當中證明這件事。
3/5提著菜籃聊憲法:原住民、移工、同婚、流浪犬、區塊鏈……20件你必須了解的基本人權大小事
儘管難以置信,但這種類似於中世紀的情節,就發生在不過就在幾十年前,甚至還因此誕生了比當時的德國總理還要出名的人物,而在這樣的「迷信」也反應了當時,德國百廢待興、已經準備好展開新未來的表象底下,未被好好處理的集體焦慮與罪惡感。
4/5歐洲鬼地方:戰後德國靈異治療的狂潮,如何揭露科學理性所回應不了的創傷?
它或許也並沒有那麼可怕,而是因為我們對於這個疾病的了解太少,並且基於人類對未知的恐懼,而一再地強化了原本就不該存在的刻板印象。
5/5失智症患者想告訴你的事:從感官、環境到情緒,我與失智症共處的日常
七年有多長?經歷了兩屆總統任期、跨越了橫掃全球的世紀大疫,許多事情都已經改變,但對於一個理想的追求、權益的平反,卻可能只是個看似微不足道的起點。
5/5巴奈回家:凱道·二二八公園的二六四四天
《流行歌年代記》由歷史學者黃裕元所著,是一本主要聚焦在臺灣早期流行歌的核心關鍵——「翻唱歌曲」的著作;在這本書當中分成18個章節,各自以不同的標題,來呈現早期台灣流行歌的各個樣貌。
4/5流行歌年代記
藉由家人的口述、歷史資料的搜集,她重建了祖母與台灣礦業緊密交織的一生,並且為整個歷史進程留下了紀錄;儘管就像作者說的,這些文字並沒有辦法呈現出當時礦工們的完整情境,但至少它嘗試避免了作者的家庭中,甚至是整個社會的世代,在階級轉換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經驗斷裂。
5/5末代女礦工:海山煤礦,與一位社會學者對礦工阿嬤的生命考掘
一般民眾通常對《憲法》甚至還不如交通法規來得熟悉,但廣義上來說,它其實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藉由各種案例,作者黃崇祐也企圖在《提著菜籃聊憲法》這本著作當中證明這件事。
3/5提著菜籃聊憲法:原住民、移工、同婚、流浪犬、區塊鏈……20件你必須了解的基本人權大小事
儘管難以置信,但這種類似於中世紀的情節,就發生在不過就在幾十年前,甚至還因此誕生了比當時的德國總理還要出名的人物,而在這樣的「迷信」也反應了當時,德國百廢待興、已經準備好展開新未來的表象底下,未被好好處理的集體焦慮與罪惡感。
4/5歐洲鬼地方:戰後德國靈異治療的狂潮,如何揭露科學理性所回應不了的創傷?
它或許也並沒有那麼可怕,而是因為我們對於這個疾病的了解太少,並且基於人類對未知的恐懼,而一再地強化了原本就不該存在的刻板印象。
5/5失智症患者想告訴你的事:從感官、環境到情緒,我與失智症共處的日常
七年有多長?經歷了兩屆總統任期、跨越了橫掃全球的世紀大疫,許多事情都已經改變,但對於一個理想的追求、權益的平反,卻可能只是個看似微不足道的起點。
5/5巴奈回家:凱道·二二八公園的二六四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