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中的切分音是把強拍的重音移轉到弱拍,或在弱拍時強調。例如以4/4拍為基礎的樂曲中,正常強拍位置是第一與第三拍,切分音可能出現在弱拍的第二與四拍(弱拍的正拍位置),或夾在拍子之間的間隙(偏移或提前),製造出「推拉」感,增加節奏張力,在整體節奏律動中爲歌曲帶來豐富的層次變化。幾週前練過切分音,當時是打擊在小鼓上,現在轉移至大鼓,有更多重音位置變化。
大鼓切分音練習(Kick Drum Syncopation)帶我邁進新一階的練習。這兩週發現加速踩踏時容易僵硬的大腿,終於能隨重音位置變化,調整先前沒能改過來的習慣,做出一些改變。剛開始練習時,淡定老師先以口說形容踩踏大鼓的時間點,同時埋首在筆記本上寫練習鼓譜。因爲沒盯著譜看,更專注在觀察踩踏與聆聽聲音之間的關係。練習大鼓的切分音,除了在拍子裡的不同位置,並在小節裡逐次增加到3個切分音變化,最後是每一拍都擠進一個切分。隨重音變化,會聽出一些熟悉的節奏,雖然更改原先在重拍踩踏的習慣頗有難度,一旦跟上節拍器速度的趣味性與成就感,也促使練習時更加起勁。
在重複練習中體察細節,感受腳掌隨節奏踩踏的控制力度,與手部打擊律動相互配合。開始時設定拍速70bpm,之後增加10bpm,跟不上再減5bpm。但慢慢加速到90bpm時,發現踩踏大鼓與小鼓的聲音近乎重疊,不確定自己是否打對。聽淡定老師說,打鼓時聽的鼓音很可能會進入聽力盲區,這時可以觸擊感受到的振動作輔助,若再不確定,也可以錄影回放監聽。感覺跟著節奏律動配合的手與腳細微變化,像舞動中改變步伐,過程並不容易,但這一份進階練習會帶來更豐富的樂音~⭐️。挑出喜歡的兩首有大鼓切分音的歌曲,聆聽的同時順道閱聽歌曲資訊做筆記,補充下方分享:(2024.11.27更新)
大鼓音在弱拍的正拍位置敲擊,主要為弱拍重音,鼓和吉他的對話搭配,製造懸浮和流動感。主歌大鼓在第四拍後半運用切分,聽來放鬆有張力;歌曲結尾(吉他雙重獨奏部分),大鼓在小節結尾處增加一個切分點,利用切分音跳躍特性,增加空間感,襯托吉他旋律線,為歌曲添色。 (動態鼓譜 Hotel California Drum Score)
大鼓切分音偏移在拍子縫隙間,主要在在第二與三拍之間與三拍後半部分,與吉他和弦切換交錯;副歌大鼓增加切分音頻率(第四拍後多一個切分),與小鼓交互形成緊湊律動,與貝斯節奏交替,切分音帶來跳動,爲旋律提供豐富層次,柔和且充滿生命力;結尾部分大鼓歸於平穩,保留每小節尾聲處切分音點綴。(動態鼓譜 牡丹江-Live版)
原曲鼓手 演唱會版|Tool - The Pot Live [HQ AUDIO]
「Who are you to wave your finger? You must have been out your head」
質疑與挑戰那些批判他人行為的人是否清醒或理性,有什麼資格指責別人;一首批判且引人深思的歌曲,透過隱喻和強烈語言,揭露人性中常見的偽善與矛盾。
原鼓手|The Iconic Drumming Behind “Pull Me Under” by Mike Portnoy (曲4'20")
「Every breath leaves me one less to my last」
在生命不可逆的洪流,每ㄧ次呼吸都帶我往終點,但在此過程,仍有餘力去探索與反思,感受內心的撞擊與掙扎,尋求精神的超越,提升思維格局;以「Pull me under」去接受與直面未知的深淵,臣服於某種無法抵抗的力量,以換得平靜。
原唱|Tom Sawyer at the 2013 Rock & Roll Hall of Fame Induction Ceremony
「He knows changes aren’t permanent / But change is」
變化是自然發生,改變是人為,改變始終在變化中流轉,不會停留在某一狀態,無論高峰或低谷終將過去,變化的過程永無止境,改變是去學習與適應這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欣賞這樣一個永恆常態,與之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