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週重回節拍組成裡的綜合練習,在固定的樂句小節裡,置入拍數與音符長度變化,打奏時聽到以前沒印象的節奏變化挺有趣;在小鼓上熟練後,再逐步移動到不同位置打擊,一次替換一個(Tom-Tom、Hi-Hat、低音鼓...)。在已知小節中,代入不同節拍組合,讓我想起數學代數(a+b=c),用字母代表未知數,以公式表達數值變化與其之間的關係。
由於老師這幾週行程衝突,因此多給一些練習的進度。關於移位與左右手替換的輕重音練習還行,但自由打奏頗有難度。老師挑一首JPOP歌曲示範,從他演奏中,可以聽出明顯輕重音,加移位時的鼓音好有層次感,搭樂曲起伏的情緒很有張力。但他沒讓我模仿,建議我先依自己能體會與跟得上的程度打奏;之後按原編曲翻奏則是另一種練習。
自由打奏練習時,由於反應不及,在鼓棒敲打下的那一瞬,像在線性時間上的縫隙裡,要搶說一些什麼。記得淡定老師提過「爵士鼓打奏需要營造一種空間感」,都說音樂是「時間的藝術」,若時空不存在,那音樂是什麼...?
當什麼事都沒發生,時間就不存在了。
|歌曲與影片
接續的爵士樂,聽聽自上篇Bebop後發生的事…。有酷派爵士、硬派爵士、巴薩諾瓦,與一對巴西音樂創作夥伴,望窗外一位比基尼巴西女孩走過及錄音時「剛好在場」的女歌手與音樂人寫下樂壇的傳奇,與歌曲靈感中的女孩,50年後的受訪影片...。
Cool Jazz (1949-1958)酷派爵士
Cool Jazz曲風,聽來輕柔如絲緞一般,包覆內斂沉澱的情感。Gerry Mulligan吹奏的上低音薩克斯風(Baritone Sax)的音色,柔韌且從容,籠罩著一種迷濛感。在樂曲〈Night Lights〉裡,Mulligan以鋼琴演奏,可以感受在一股濕雨的天氣裡,彷彿閃現的車道路面,鏡射映照著的霓虹光線。有別於集體即興的New Orleans Jazz、歡樂共舞的Swing Big Band、激昂的Bebop Jazz,Cool Jazz有種奢華卻穩妥的低調,聽來很不一樣。
Gerry Mulligan (1927-1996)|Night Lights (1963)
關於Cool Jazz的音樂家,Chet Baker歌聲聲線尤其讓人印象深刻,聽他演奏這首改編自電影《Ride 'Em Cowboy》(1942) 的〈 I'll Remember April〉,也有不少音樂家翻奏過。與Miles Davis帥勁中帶有灑脫的Laid Back感受不同的是,Chet Baker音色相對輕柔,在輕快愉悅中拉長的聲線,仍維持一種沉穩的調性,可以在樂聲微弱吹奏出的低音中,聽出呢喃的叼絮(4:48),有趣且迷人。
Chet Baker (1929-1988)|I'll Remember April (1956)
Miles Davis (1926-1991)|I'll Remember April (1954)
Hardbop (1955-1965) 硬派爵士
當Cool Jazz提倡節奏舒緩,少些藍調,多些古典樂,這樣的曲風,聽來較多「歐洲感」色彩,引發另一群音樂人反動。於是一群倡導者,希望扭轉爵士樂的焦點,再次回到黑人非洲音樂的特色,再次強調節奏與藍調的調式。
Señor Blues (Live,1959) - Horace Silver (1928-2014)
Hardbop Jazz重要代表樂手之一,是鼓手Art Blakey,他以強烈的鼓音(常用Tom-Tom)演奏為特色,並領團長達35年。敲擊爵士鼓組裡的Tom-Tom,賦予節拍不同音高,音樂旋律更多了層次變化,由鼓音主導的音樂性,強化情緒宣洩與釋放。聆聽時連結人文背景,在1950年代黑人民權運動風起雲湧的社會氛圍,可以間接感受那一份信仰與抗爭。
Moanin' (1959)|Art Blakey (1919-1990) & the Jazz Messengers
Hardbop Jazz融合R&B、福音與藍調等音樂元素,在旋律、和弦與曲式上相對簡單,每個樂手能在音樂段落中發揮角色,展現的樂句,有明顯動機的歌唱性線條,加重情感弧線。在Hardbop Jazz中的器樂音色粗獷,相對明顯的動機旋律,喜愛搖滾樂與流行音樂的閱聽者,可以在這時期的爵士樂曲風裡找到相似共鳴。Cool Jazz裡加入古典樂點綴的優雅聲響,以及作曲家在樂器即興對話與編曲比例並重的安排,較令我期待~。
The Sidewinder (1963)|Lee Morgan (1938-1972)
Bossa Nova (1950年代末期-) 巴薩諾瓦
聆聽Samba森巴曲風有著鄉村的草根風味,節奏明快的樂句,每一小節有兩拍(2/4拍),切分節奏豐富的鼓點密集,音樂整體感覺生動快速、有推進力,會讓人想跟鼓音不斷移動搖擺舞蹈,一步接一步向前推動。當降緩Samba樂曲速度,放慢2/4拍的節奏,以4/4拍呈現穩定與平衡的氛圍,是適合室內聆聽的Bossa Nova,輕鬆搖擺與輕聲細語的曲風,多了溫暖與抒情情調,在美國樂壇嶄露頭角後,逐漸傳遍全世界,包括台灣。
Anna Salleh and friends |Manha de Carnaval英文與葡語混合版 (2009)
全球觀眾初次聽見Bossa Nova,是來自一部跨國合製的法國電影《Black Orpheus》(黑奧菲斯),由巴西里約熱內盧的兩位作曲家 Antonio Carlos Jobim (1927-1994, 吉他與鋼琴手)與Luiz Bonfá (1922-2001, 吉他演奏家),融合森巴節奏、歐洲古典樂和聲與爵士樂自由即興,為電影譜寫多首Bossa Nova與Samba配樂。
這部1959年的浪漫悲劇電影,改編自巴西戲劇《Orfeu da Conceição》,影片以狂歡節期間沿康塞桑山丘興建的貧民社區為背景,講述希臘神話中音樂詩人奧菲斯(Orpheus)與愛人尤麗狄絲(Eurydice)的故事。電影主題曲之一《Manha de Carnaval》(嘉年華的早晨)是Bossa Nova崛起前廣為流傳的經典樂曲,至今仍被無數音樂人翻唱與重新詮釋。
André Rieu - Manhã de Carnaval (2012) 古典樂版
Manha de Carnaval 電影段落 | 🎧原聲帶
Lisa Ono
印象中熟悉的Bossa Nova是活潑俏皮的輕快旋律,聽Lisa Ono作品,將多元文化元素(葡萄牙語、法語香頌、義大利歌謠、夏威夷)融入樂曲,有時聽來像陽光海灘,更親密與熱情。Lisa Ono1962年出生於巴西聖保羅,十歲時隨家人遷居日本並在巴西與日本間往返生活。1989年她發行了首張Bossa Nova專輯後,以更加成熟的音樂編制,於1991年專輯《Nanã》贏得廣泛讚譽,並榮獲日本金唱片獎,成為她在音樂上的里程碑。
So Danco Samba - Lisa One &Sadao Watanabe
渡邊貞夫(Sadao Watanabe, 1933-) ,日本爵士樂界的重要人物,有「日本爵士第一人」稱號。1950年代加入秋吉敏子的四重奏樂團,並在1962年到美國波士頓伯克利音樂學院進修期間曾與多位美國知名爵士樂手合作。學成後回日本推廣Bossa Nova,發行多張融合爵士與巴西音樂的專輯。
首張專輯《Catupiry》(1989) 對Bossa Nova的初步詮釋
《Bossa Hula Nova》(2001) 結合夏威夷音樂 ,探索Bossa Nova音樂的多元性
Stan Getz (1927-1991)
演奏Bossa Nova聞名的薩克斯風手Stan Getz,更早以前在Cool Jazz和Bebop領域已是公認的高手。他柔和、偏抒情的旋律,吹奏Bebop急促複雜、旋律跳躍與強調炫技的樂曲;他吹奏的Cool Jazz有話語般的音色,精緻且內斂的氣質,如一位風度翩翩紳士。在這首著名的Bossa Nova歌曲《The Girl from Ipanema》裡,Getz的薩克斯風音色輕柔如絲,João Gilberto (1931-2019)的歌聲和吉他演奏,為旋律添心跳;Astrud Gilberto (1940-2023)自然流露的聲線飄揚,彷彿是Ipanema海灘上緩緩走過的女子...。
歌譯|伊帕內瑪姑娘 The Girl From Ipanema 🎧
身材高挑,古銅色肌膚,青春甜美,伊帕內瑪姑娘,搖曳生姿走來;
她輕擺地經過,那些身旁的男人啊,每個男人都直呼「哇~~」
她的腳步曼妙,像舞動森巴,搖曳姿態是如此傭懶與輕盈;
她輕擺地經過,那些身旁的男人啊,每個男人都直呼「哇~~」
Astrud Gilberto With Stan Getz| Girl From Ipanema (1964)
這首《The Girl from Ipanema》原版是葡語詩詞《Garota de Ipanema》 (Au Bon Gourmet夜總會現場實錄,1962) 英文詞由Norman Gimbel後填。João演唱葡語段落,親密呢喃,與Astrud輕柔帶些羞澀氣息嗓音演唱的英語段落,切換在兩種語音間搖擺,增添魅力。1965年這首收錄在《Getz/Gilberto》的專輯,在美國贏得葛萊美最佳爵士專輯與最佳工程錄音等多項大獎,是第一首以非英語為主的曲目獲年度唱片大獎,帶動全球Bossa Nova熱潮,至今超過200多位藝術家橫跨爵士、流行、拉丁等樂種翻唱此曲。
The Girl From Ipanema (1964) |《Getz/Gilberto》
其實Astrud當時並非職業歌手,當年在紐約錄音室,Stan Getz與João Gilberto正準備錄製英語版時,製作人覺得有一位女聲演唱英文部分,會讓歌曲更貼近國際市場,Astrud英語不錯,臨時被邀試唱,意外成就了一首經典,為歌裡的伊帕內瑪女孩演繹。
而這首歌的靈感來自於一位真實存在的女孩Helô Pinheiro。

位於巴西里約熱內盧Ipanema(伊帕內瑪)海灘附近的這一間酒吧(Veloso Bar),Vinicius de Moraes(1913-1980, 巴西詩人)與Antonio Carlos Jobim時常坐店喝咖啡,他們閒聊空檔時會觀察路人尋找靈感,欣賞Pinheiro每天從窗前經過走向海灘的身影,寫下這首歌。這間原名為Veloso的酒吧,現已改名為Garota de Ipanema Café,成為無數Bossa Nova迷朝聖之地,走進店裡,仍可在當年Vinicius與Jobim坐的位置,望向街角,想像誕生詩句音符的午后~🎶。
Meet The Real-Life Girl From Ipanema
Stan Getz與João Gilberto繼《Getz/Gilberto》後,1976年再度合作專輯《The Best of Two Worlds》,當中這首《Double Rainbow》,Getz吹奏的薩克斯風,跟隨Miúcha的歌聲,像連聲點頭說「是..是是」,搭襯Gilberto淺淺律動的吉他,對話般吹奏與哼唱春天的氣息。歌詞以雨水、玫瑰花、知更鳥、彩虹、陽光、狐狸、溪流和晴空等自然意象,描述週期性不斷變化的生命節奏,把時間與記憶交織成詩,是讚美,也是敬畏,一股對愛與自由流動的力量源源不絕,不被占有或限制,終將回歸自然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