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5 真正的練習才開始 [即興&爵士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這天我走進爵士鼓練習教室,與新來的日籍鼓手學習。與老師交流過程,我們以中文為主英文為輔,溝通上不成問題,對我而言還需一段時間適應。這位鼓手老師,與淡定老師不同的是,會在約七坪大教室空間來回走動聆聽,也會適時出現我右前方,以拇指手勢表示肯定👍。

「你試打看看目前學了哪些部分...」

我拿出新鼓棒,翻開先前「40堂課程」鼓譜筆記本,心想自己隔了一週沒練習,還不至生疏。但才轉身面對鼓組的我,聽到了什麼...?

「不能看譜喔~!」

「...」

難得機緣與擅長爵士樂的鼓手老師學習,但即興猶如抽象畫,一樣是我的罩門。一直以來的嘗試,以挫敗告終居多,沒料想在學習爵士鼓時,再次遇到障礙。老師看了看我的鼓譜筆記,覺得單一練習的內容過於複雜,需要先簡化,不能倚賴鼓譜。讓我僅重複第一小節三回,再加一小節漸進式練習。而我持續了兩堂課,仍卡關在先前Week22的過門練習。

過門練習: 老師建議我簡化先前過門練習,重複第一小節三回後,參考此鼓譜,重組a.b.c.d.節奏塞進橘框

過門練習: 老師建議我簡化先前過門練習,重複第一小節三回後,參考此鼓譜,重組a.b.c.d.節奏塞進橘框


第一堂課後,我嘗試老師指定的練習,但到第二堂課驗收時仍慌亂無章。老師隨後打斷我重複的規律,在問與答的來回反饋中,我更清楚原意,知道自己遇到什麼難題。只是「學什麼就奏什麼」這部分,在吉他與鋼琴彈奏不是問題,但為什麼在爵士鼓不行?

「看著鼓譜練,練再久沒消化也不是你的,這樣打奏出來的不會是音樂...。」

我由不同母語轉譯的邏輯中聽出老師想傳達的意思,同時也引我重新思考「什麼是音樂」?在藝術學習與創作過程中,沒有透過個體自身吸收消化而輸出的內容,無法成為真正具有意涵的作品,真正的創作來自個體的內化與體悟,並非單純的學習與模仿。從老師的視野,顯然是把我看成創作鼓手來指導,這與長時間倚賴鼓譜的我,以打怪通關學習爵士鼓的心態,存在落差。


--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1875) 丹麥作家安徒生

--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1875) 丹麥作家安徒生


雖然先前淡定老師也曾在最後幾堂課提醒我,是時候嘗試闔上筆記練即興打奏,但所謂的「練習」與「清楚知道自己正在打奏什麼」,不單只是「闔上鼓譜」隨性打奏,還需有系統思維與重組律動秩序的能力,更甚是練習關於「做出決定」,決定拍長、決定力度,決定下一步朝哪一個方向開始打奏。我想縱使目前尚未進行創作,相信在「靠近即興」的練習中,會找到不一樣的打鼓樂趣,也感受爵士樂屬性中那獨特的韻律與靈魂。


|歌曲與影片


這篇學鼓心得的後段,分享我這陣子重新聆聽的爵士樂,包含早期爵士樂(紐奧良爵士樂/狄西蘭Dixieland)、Swing時期Big Band、薩克斯風樂器,和Bebop時期爵士樂的相關整理與幾首印象深刻的樂曲。

🎞️ The Birth of Jazz


1920年代爵士樂於紐奧良大興起後,爵士樂手外溢,陸續遷徙至紐約、芝加哥與堪薩斯城尋找演出機會。19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影響音樂市場,但輕快、節奏穩定且易於跳舞的樂曲,在一片低靡景氣中,成為民眾的精神寄託。透過Big Band各團風格成熟的編曲與商業推廣,Swing曲風迅速流行,成為舞廳與廣播中的主流音樂。

Swing時期(1930-1945)以Big Band為主流,樂團包含完整的管樂與節奏組,仰賴編曲進行演奏,通常由一位樂團領袖主導風格。編曲強調層次感,爵士鼓與管樂器交織的燦爛響聲,拉寬聲量力度,使音樂更具有動感,以服務群眾舞蹈。

🎞️ Hello, Dolly - Barbra Streisand (1969 film) ft. Louis Armstrong


有別於Swing時期受編曲限制,僅一小段時間提供即興獨奏,早期爵士樂(紐奧良爵士樂,1895-1930)通常編制較小(5~7人),不同樂器同時演奏的集體即興形成豐富對話。在這部由Arthur Lubin執導的美國音樂電影《紐奧良》(New Orleans,1947) 片段中Louis Armstrong以演唱方式逐一介紹團隊樂手,包括鋼琴家Charlie Beal、長號手Kid Ory、鼓手Zutty Singleton、單簧管手Barney Bigard、吉他手Bud Scott、貝斯手George "Red" Callender,以及自己演奏小號,與他身邊的爵士歌手及作曲家Billie Holiday等多位爵士樂大師,演奏紐奧良風格的Dixieland迪西蘭爵士樂曲目。

🎞️ Where the Blues were born in New Orleans


與爵士樂的發展密不可分的薩克斯風Saxophone,是相當富有表現力的樂器,它由比利時樂器製造家Adolphe Sax於1840年代初期發明,並在1846年獲得專利,當時設計薩克斯風目的是為軍樂隊與管弦樂團提供更具穿透力的音色,以取代部分木管與銅管樂器。1845年,薩克斯風首次在軍樂隊中以響亮靈活的音色獲得關注。1857年Adolphe Sax於巴黎音樂院擔任指導教授,薩克斯風正式成為古典音樂教育體系的一部分。

想到薩克斯風,我最初的印象來自《Dying Young》電影配樂,Kenny G以高音薩克斯風(Soprano Saxophone)演奏《Theme from "Dying Young"》(1991),流暢的旋律,嘹亮的樂音,與劇中遼闊的景緻相當搭襯,引我回頭聆聽更多Kenny G的作品。隨後在爵士樂或古典樂裡,再聽見薩克斯風樂音,連帶推及其它管樂器,更覺得音色親切與熟悉。

🎧 Dying Young "Theme From Dying Young" Kenny G (1991)

🎧 Kenny G - Forever in Love


然而早期爵士樂隊更偏好單簧管、短號與長號,1920年代隨Swing時期幾位具特色的薩克斯風手,於樂曲中善用滑音(Bending)與揉音(Vibrato)技巧,以寬廣音量帶來豐富的旋律性,開啟之後爵士樂薩克斯風演奏風格,成為Swing Big Band裡的固定配器。

幾位著名的次中音(Tenner)薩克斯風手,如Lester Young輕盈抒情帶點慵懶感;Coleman Hawkins跳耀的音程與雄厚的音量變化,帶有強烈的戲劇張力;Ben Webster吹奏的喉音音色,帶有一種溫暖與深情的懷舊質感。從他們演奏的同一首《Stardust》中,能聽出三位樂手的風格差異,可以感覺Swing時期的薩克斯風演奏既有舞動感又充滿情感深度。

🎧 Lester Young - Stardust (1952)

🎧 Coleman Hawkins - Stardust (1935)

🎧 Ben Webster - Stardust (1965)


1940年代時,爵士樂手常在演奏時即興哼唱一段旋律,發聲如「Bebop-a-lula」,後來被記者或粉絲誤當成一種音樂風格名稱。在Bebop時期(1939-1945)的音樂不同於Swing 時期的大樂團編制,4~6人小編制的演奏形式不固定,樂手即興互動密切,獨奏時間長,樂句較多半音且轉調頻繁,樂手演奏門檻相對更高。而對於薩克斯風演奏樂手而言,要在相對複雜的旋律裡,以快速指法掌控節奏,且負責較長時間的即興獨奏,不再是大樂團編制裡的和聲與旋律合奏的角色。

🎧 Be Bop A Lula - Gene Vincent & The Blue Caps (1956)

Bebop不再為舞蹈設計,而是更具藝術性、挑戰性的音樂。
爵士樂從舞蹈音樂變成聆聽音樂。

Bebop時期著名的樂手Charlie ParkerSonny StittCannonball Adderley有不少知名曲目,其中我喜歡Charlie Parker一首輕快靈活的旋律《Now's the Time》,這是一首Blues(12小節AA'B三段藍調形式),其中Bebop的語彙與律動,突破了傳統的藍調框架。

這首《Now's the Time》最早收錄於1945年The Savoy Recordings,樂曲開場以重複的樂句鋪陳,鮮明的主題印象,使旋律更有辨識度與記憶點。隨後加入些微和聲轉變,經由Parker輕重音敏捷交錯帶入即興段落,跳動的音程賦予豐富的律動感。相較原版,1953年重錄的Charlie Parker Quartet版本,樂手間多了互動的現場感,特別是Parker與鼓手Max Roach在結尾的即興對話(2'43"),一股推與拉的力度,緊湊且契合的尾聲,讓整首曲子收尾時充滿張力,相當耐人尋味~。

🎧 Now's The Time / Charlie Parker|The Savoy Recordings (1945)

🎧 Now's The Time|Charlie Parker Quartet (1953)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希浠 刹那之間:
143會員
366內容數
這裡有畫、有歌、有詩,有關於跨域觀察,與你分享親近藝術與人文的內容工具和相關創作。
2025/04/18
Week 43-44/重回節拍組成裡的綜合練習,在鼓棒敲打下的那一瞬,像在線性時間上的縫隙裡,要搶說一些什麼。接續的爵士樂,有酷派爵士、硬派爵士、巴薩諾瓦,與一對巴西音樂創作夥伴,望窗外一位比基尼巴西女孩走過及錄音時「剛好在場」的女歌手與音樂人寫下樂壇的傳奇,與歌曲靈感中的女孩,50年後的受訪影片。
Thumbnail
2025/04/18
Week 43-44/重回節拍組成裡的綜合練習,在鼓棒敲打下的那一瞬,像在線性時間上的縫隙裡,要搶說一些什麼。接續的爵士樂,有酷派爵士、硬派爵士、巴薩諾瓦,與一對巴西音樂創作夥伴,望窗外一位比基尼巴西女孩走過及錄音時「剛好在場」的女歌手與音樂人寫下樂壇的傳奇,與歌曲靈感中的女孩,50年後的受訪影片。
Thumbnail
2025/03/05
W38-40/自去年開始學爵士鼓至今屆滿週年,這一年把鼓棒削瘦了一大圈,新買了一組鼓棒,等候與迎接下一階段到來的練習~🎶
Thumbnail
2025/03/05
W38-40/自去年開始學爵士鼓至今屆滿週年,這一年把鼓棒削瘦了一大圈,新買了一組鼓棒,等候與迎接下一階段到來的練習~🎶
Thumbnail
2025/01/13
W36-37/學爵士鼓肯定不是單純「會打鼓」而已。在以往對我而言泛指「吵雜」的節奏樂曲中,現在更能欣賞似「點狀」般的音符,聽大鳴大放的磅礴樂種,竟也多一道欣賞幽微樂曲音色的聽覺耳朵。
Thumbnail
2025/01/13
W36-37/學爵士鼓肯定不是單純「會打鼓」而已。在以往對我而言泛指「吵雜」的節奏樂曲中,現在更能欣賞似「點狀」般的音符,聽大鳴大放的磅礴樂種,竟也多一道欣賞幽微樂曲音色的聽覺耳朵。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從學習薩克斯風演奏到自行採譜、編譜,作者寫出心路歷程與學習建議,提供想學習編譜的人參考
Thumbnail
從學習薩克斯風演奏到自行採譜、編譜,作者寫出心路歷程與學習建議,提供想學習編譜的人參考
Thumbnail
高中大學時代開始接觸薩克斯風,透過加入音樂協會和管樂團學習薩克斯風。學習過程充滿挑戰與困難,但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不斷進步。這份學習之路錯綜複雜,卻充滿成長與收穫。
Thumbnail
高中大學時代開始接觸薩克斯風,透過加入音樂協會和管樂團學習薩克斯風。學習過程充滿挑戰與困難,但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不斷進步。這份學習之路錯綜複雜,卻充滿成長與收穫。
Thumbnail
Week1/那是一雙有著「俐落線條但距離我遙遠」的鼓棒
Thumbnail
Week1/那是一雙有著「俐落線條但距離我遙遠」的鼓棒
Thumbnail
這是一篇分享樂器學習心得的文章,介紹瞭如何從音樂基礎學起,再提到如何在 YouTube 上找到節奏練習影片。文章中強調學習樂器需要耐心和時間,建議找一個好老師學習會比較快。
Thumbnail
這是一篇分享樂器學習心得的文章,介紹瞭如何從音樂基礎學起,再提到如何在 YouTube 上找到節奏練習影片。文章中強調學習樂器需要耐心和時間,建議找一個好老師學習會比較快。
Thumbnail
練琴對多數人來講, 的確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甚至是很需腦力的過程. 但我經過這麼多年的練琴經驗, 無論是學生時代音樂系的練琴、考試、比賽與伴奏等, 到目前以教會司琴準備為主, 慢慢可以更多發現體會在練琴時的一些心得與收穫. 以下內容比較適合針對: 會刻意排一些時間練習與有特定目標的人
Thumbnail
練琴對多數人來講, 的確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甚至是很需腦力的過程. 但我經過這麼多年的練琴經驗, 無論是學生時代音樂系的練琴、考試、比賽與伴奏等, 到目前以教會司琴準備為主, 慢慢可以更多發現體會在練琴時的一些心得與收穫. 以下內容比較適合針對: 會刻意排一些時間練習與有特定目標的人
Thumbnail
📍突如其來的陌生邀約 當日子慢下來的時候,漸漸感受到生命能量的特殊流動,在時間縫隙中,與突然造訪的邂逅相逢。 近期持續在學習爵士鼓,在音樂教室中,有一位說不上熟識,但因為多次見面、一起上課,所以還算是偶爾會家常幾句的妹妹(簡稱:C妹妹)。 在下課後,當我在整理器材,準備離開教室時,他
Thumbnail
📍突如其來的陌生邀約 當日子慢下來的時候,漸漸感受到生命能量的特殊流動,在時間縫隙中,與突然造訪的邂逅相逢。 近期持續在學習爵士鼓,在音樂教室中,有一位說不上熟識,但因為多次見面、一起上課,所以還算是偶爾會家常幾句的妹妹(簡稱:C妹妹)。 在下課後,當我在整理器材,準備離開教室時,他
Thumbnail
這是我的舒伯特即興曲作品90號第二首,一共八頁密密麻麻的樂譜,上面記錄著第一次學習這首大曲時,老師要我先用視譜的方式解讀出來的和弦記號。
Thumbnail
這是我的舒伯特即興曲作品90號第二首,一共八頁密密麻麻的樂譜,上面記錄著第一次學習這首大曲時,老師要我先用視譜的方式解讀出來的和弦記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