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然而,上述的處理有一個疑問。
我們把「A,不亦 X 乎」視作一個真正的問句。
事實上,上古漢語中的「A,不亦 X 乎」並非真正的問句,而是一個所謂的修辭性疑問句,即說話者以問句的方式表達一個陳述,也就是一個有真值的句子﹔譬如「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Fu10) 實在是「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亦可也」的修詞性表達,或「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Fu12) 則實在是「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亦悲也」的修辭性表達。
這便又關乎語言學家的抉擇了﹕我們是否需要在語構上區分真正問句和修辭性問句﹖
如果語言學家認為有需要區分真正問句和修辭性問句,我們有沒有可行的處理策略呢﹖
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如果「A,不亦 X 乎」是個修辭性疑問句,非真正的疑問句,在語構分析的框架內,我們有理由把這類句式視為陳述句﹕
因此最終導數必須是 s,而不是 q。
此外,我們亦有一個觀察,「X」的對象是「A」,即「X」乃針對「A」而說的。「不亦 X 乎」是因為「A」。所以「不」的用域 (scope) 便應該包括「A」。
按照上述思路,我們對「A,不亦 X 乎」進行再一次的解析﹕
一階成份的劃分如常,二階成份的劃分採取了前後項不予倒置策略。
換句話說,「不」字的處理類同 Ya17 的「知」字﹑Ze5 的「所以」﹑Ze8 的「有」字﹑Ze9 的「而」字﹑Fu7 的「雖」字等的處理。95
在沒有「不」字的情況下,2.5 是個問句,但我們同意在有「不」字的情況下,是個「臥底的」陳述句,因此我們給這類句式中的「不」字指派語構型 ,即把一個問句變回陳述句﹔結果如下﹕
作為小結,讓我們稍作整理一下。用作為問句斷句,「乎」字的語構型為 ﹔但若與「不」合用 (如 Fu9–Fu14),所建構的則是修辭式問句,「不」字的語構型為 ,用以抵銷「乎」字所屬的 中的 。Fu9–Fu14 中的各個例句的解析和推導均相當簡單,留給讀者自己嘗試。
__________
95 這裏我們見到一個模式,有一類字或字符串,在進行成份劃分之後,它們總是前項,但不必或不能與其後項倒置,而且可以是其後項的函子。這類字之中,很多類似中世紀哲學家說的「非範疇詞」。採集這類字及對它們的研究需要語言學家開啟漢語研究的另一章。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