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分享《母性》x 閱讀心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最近開始追蹤Podcast《給我一個故事的時間》,結果導致想買、待讀書單又爆增許多。會拿起《母性》這本書,純粹是因為好奇「湊佳苗」這位日本媽媽作家。

節目中主持人提到(密集聽了好幾集,忘了是那集聊到…lol),湊佳苗是名全職主婦,但她每天只睡5小時,而且固定花5小時寫作。她每天的行程是這樣的:

  • 晚上11點前做完所有家事
  • 11:00 - 04:00:專心寫作
  • 04:00 - 06:00:睡2小時
  • 6:00~:起床為家人做早餐,等老公、小孩都出門後,再補眠3小時。

能如此自律的安排生活,兼顧創作與家庭勞務,真的讓人非常敬佩。我自己在生產、重回職場後,覺得每天都在追著時間跑,至今仍在摸索如何在工作、家庭、育兒與自我成長間取得平衡。一聽到有這麼會安排時間的媽媽,當然要拜讀一下她的作品。之前其實有注意到《告白》,但最後還是選了《母性》──這本書想提出的核心議題,剛好最近也感觸頗深。

關於湊佳苗想討論的《母性》 

近日瓦倫西亞的一場大洪水帶走了許許多多生命,恰巧讀到一則新聞寫到一名母親緊抱著女兒在洪水中漂流了10個小時,當她們終於平安上岸時,她的丈夫與4歲兒子已經不在人世。

「一名母親竭盡全力的保護自己孩子」,這樣的形象是多數人心中典型的「母性」,這樣的本能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就像刻在基因中無法磨滅,因為女人天生就是來當母親的──湊佳苗在這本作品中,顛覆了這個論點。

畫作名:Amor de madre;畫家Antonio Muñoz Degraín(1840 年-1924 年);收藏於瓦倫西亞美術館。

畫作名:Amor de madre;畫家Antonio Muñoz Degraín(1840 年-1924 年);收藏於瓦倫西亞美術館。

她有次想到:女人應該可以分為「母親」和「女兒」這兩大類,就是可以成為母親的女人,和希望可以永遠當女兒的女人。每個女人都能夠成為「母親」嗎?「母性」看不見也摸不著,世界上真的有「母性」這種東西嗎?她憑直覺認為並非如此。這個想法促成她寫下《母性》,甚至覺得能夠寫出這本書,就算以後不再寫作也沒關係。

她在故事裡放入了一個「電車問題」(Trolley problem):土石流侵襲房子,年邁的「母親」和年幼的「女兒」被壓在衣櫃底下,「媽媽」只能選擇救其中一人。如果你是這個媽媽,你會作出什麼決定呢?

故事一開頭的敘事者是這位媽媽,後面也能讀到女兒的視角,這點我蠻喜歡的。同一件事情,不同的當事人會有不同的詮釋方式,藉此湊佳苗拼湊出「母性」可能的模樣,但也許每個人讀完後,也會有不一樣的答案。

《母性》值得一讀嗎?

值得一讀指數:★★★(滿分5顆)+1

raw-image

個人覺得,這是本易讀的小說,出場人物少,故事節奏流暢,會讓人一直想接著讀、想知道後續發生了什麼事。只有中間短暫出場的兩位老師,讓人覺得有點尷尬;雖然猜想作者可能想透過他們的對話呈現第三者的看法,但後續又沒有好好收尾,讀完後,我馬上想到,那兩個人呢?

這本書大概不會被列為文學巨作,但相信讀過的人會記得它,也會讓人想拿出來和朋友討論。不論如何,湊佳苗說了一個十分精彩的故事,所以我給了它值得一讀指數3顆星,再加上她對寫作的熱情,我又加了1顆星。

讀完後,也非常能理解為何《給我一個故事的時間》把湊佳苗的作品列在「娛樂片」了!有興趣的人可聽《如何找到命定的小說》這集)。

自己當了媽媽後,又是如何看待母性?

年輕時候,早就領悟到,母性並非本能,為人母後更確定了這個想法。我認為,母愛跟友誼一樣,是經過日積月累的相處而建立起來的

產後荷爾蒙的推波助瀾能協助女人能快速融入媽媽這個角色;孩子出生後,母體分泌的大量催產素刺激身體分泌乳汁,這個愛情荷爾蒙作為一種神經傳導物質註1,讓媽媽的大腦變得熱愛嬰兒、自然而然地全力投入照顧這個新生命(眼中就只有寶寶呀!)。

隨著身體逐漸恢復,被荷爾蒙潮水淹沒的自我又漸漸浮出水面,憶起自身也是有需求的個體。此時,當寶寶哭鬧不停時,內在的慌亂不安也隨之鼓躁,擔心人生是不是就要在這場犧牲奉獻的親子劇碼中,劃下休止符。不過,寶寶是種天性狡猾的可愛生物,當他們再次祭上萌萌笑顏,媽媽們又會忍不住感嘆原來幸福這麼簡單——簡言之,能適應媽媽這個身份的人應該都有點人格分裂

在人格不斷分裂又合一的過程中,寶寶長成一個有意識的個體—先前那個嗷嗷待哺的雛鳥已經長出些許廓羽—媽媽又得重新認識寶寶的個性與喜好,彷彿兩人才剛結識般的新朋友。時光冉冉,漸漸地瞭解彼此、相互磨合,一塊吃飯、購物買菜、出遊、玩耍...種種共同的生活經驗因而凝聚成母愛的基石,讓雙方成為所謂的家人。

假使,我產後拋棄女兒,20年後我們再次相見,我不認為母愛會因此無中生有的浮現。

正因如此,男性受生理限制無法親身體驗懷孕生產,但只要透過後天的努力—願意陪伴、照顧孩子—男性的腦部與生理狀態同樣可以比擬一名生理媽媽。

註1:有關「母性」的討論,非常推薦閱讀《母性是本能?》與《沒有小孩的她們》這兩本書。

我的母親與我

我有3個兄弟姐妹,小時候我就能感受到媽媽比較喜歡姐姐,所以我總是戰戰兢兢,盡量表現乖巧,以免惹媽媽生氣,所以我非常能體會《母性》書中女兒的心情。

前幾年有次回台灣,跟媽媽聊天時,她自白:「看著你就覺得奇怪」。當他們把我帶到台北後(出生後,我跟阿公阿嬤住了2年左右),剛好有段時間,爸爸生意不順、家中問題不斷──接受傳統迷信教養的她,內心不自覺認為我把壞運帶到家中。

小學4年級左右,記得有次外婆生病到台北就醫,住在家中期間剛好遇到我的生日,媽媽居然買了一盒巧克力給我,而且還對著我笑,當下我好開心──在我的記憶中,那是她第一次對著我笑──而媽媽之所以會買巧克力給我,是因為她覺得我很乖,一直陪著阿嬤。

或許因為人生的初心者時期是阿嬤把屎把尿的,身體細胞記得那種親密信任感,所以我一直很喜歡黏著阿嬤,阿嬤老是叫我「尪仔」(台語洋娃娃的意思),彷彿我是她的第5個孩子。

如果你讀到這兒,也無須覺得我的童年好可憐。長大後,我體會到,我的母親之所以成為媽媽也只是順勢而為,她依循傳統社會規範:戀愛(或相親)、結婚、懷孕生產、育兒,努力當個懂得持家的賢慧妻子。在那個年代,人們鮮少質疑這樣的社會化過程是否只適合自己,更不太可能把「不生小孩」作為人生目標。因為明白,所以我從來沒有怪罪過她,畢竟在那樣的時代,作為一名女性很多時候只能逆來順受,我真的完全能體會她的辛苦之處,更何況當她第一次成為媽媽時,才僅只21歲。

最後,再回到書中提到的「電車問題」。我想,我會選擇救我的女兒,這是個困難的決定,但我認為我的母親也會認同這個作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這個寫作時間我實在是無法啊,對我來說晚上的睡眠非常重要,只能說佩服了👍👍👍
avatar-img
西班牙譯鄉人 - 無墨報
31會員
73內容數
【關於無墨報】西班牙文是Letras sin tinta。在這個不用墨水也能發報的年代,我有些話想說、有些字想寫。
2024/10/14
今年8月在台灣度過炙熱潮濕的暑假,因為注意力都放在帶小孩與家人、朋友作伴,滑手機的時間大幅減少。回馬德里後,又陷入人生思考階段、加上處理個人健康問題,讓我完全不想更新頁面。手邊拿起先前購入的《Rewire-神經可塑性》一書,讀完後腦子像是接受了一場洗禮,內心興起一股調整生活步調的動力...
Thumbnail
2024/10/14
今年8月在台灣度過炙熱潮濕的暑假,因為注意力都放在帶小孩與家人、朋友作伴,滑手機的時間大幅減少。回馬德里後,又陷入人生思考階段、加上處理個人健康問題,讓我完全不想更新頁面。手邊拿起先前購入的《Rewire-神經可塑性》一書,讀完後腦子像是接受了一場洗禮,內心興起一股調整生活步調的動力...
Thumbnail
2024/06/22
我的第一台電子書閱讀器是2017年讀墨推出的木紋電子器,從那時我開始體會到電子書的種種優點。這台木紋機被我摔過數不清的次數(個人手特別滑),好幾次機子飛出去後還裂開,但它都安然無事,所以即便機子操作反應速度頗~~慢,我也還是沒想過要淘汰它,因為它是台灣在地設計的品牌呀(支持)!!直到去年生日時...
Thumbnail
2024/06/22
我的第一台電子書閱讀器是2017年讀墨推出的木紋電子器,從那時我開始體會到電子書的種種優點。這台木紋機被我摔過數不清的次數(個人手特別滑),好幾次機子飛出去後還裂開,但它都安然無事,所以即便機子操作反應速度頗~~慢,我也還是沒想過要淘汰它,因為它是台灣在地設計的品牌呀(支持)!!直到去年生日時...
Thumbnail
2024/03/20
因為最近的虐童事件,讓我想起波蘭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Janusz Korczak)的作品《當我再次是個孩子》,之前就一直很想分享這本書,不過一頭團團轉在育兒、工作、家事與生活間,所以才一拖再拖。必須先說,不管是否為人父母,人人都可以讀這本書。非常推薦給所有人,我相信每個人心中都還住著一個小小孩...
Thumbnail
2024/03/20
因為最近的虐童事件,讓我想起波蘭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Janusz Korczak)的作品《當我再次是個孩子》,之前就一直很想分享這本書,不過一頭團團轉在育兒、工作、家事與生活間,所以才一拖再拖。必須先說,不管是否為人父母,人人都可以讀這本書。非常推薦給所有人,我相信每個人心中都還住著一個小小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最近開始追蹤Podcast《給我一個故事的時間》,結果導致想買、待讀書單又爆增許多。會拿起《母性》這本書,純粹是因為好奇「湊佳苗」這位日本媽媽作家。節目中主持人提到(密集聽了好幾集,忘了是那集聊到…lol),湊佳苗是名全職主婦,但她每天只睡5小時,而且固定花5小時寫作。她每天的行程是這樣的...
Thumbnail
最近開始追蹤Podcast《給我一個故事的時間》,結果導致想買、待讀書單又爆增許多。會拿起《母性》這本書,純粹是因為好奇「湊佳苗」這位日本媽媽作家。節目中主持人提到(密集聽了好幾集,忘了是那集聊到…lol),湊佳苗是名全職主婦,但她每天只睡5小時,而且固定花5小時寫作。她每天的行程是這樣的...
Thumbnail
許多人都會說全職媽媽似乎很閒,不過就是在家照顧小孩及整理家務,若是小孩白天去上課的話,還會被以好奇的語氣詢問是否在家的時候頓失重心不知道要做什麼呢?其實乍聽這些言論的時候,是真的感到哭笑不得的,尤其會有這些想法的人還是以女性為多數,我猜可能是他們離開育兒階段實在太久,抑或是家裡有很多幫手可以隨時
Thumbnail
許多人都會說全職媽媽似乎很閒,不過就是在家照顧小孩及整理家務,若是小孩白天去上課的話,還會被以好奇的語氣詢問是否在家的時候頓失重心不知道要做什麼呢?其實乍聽這些言論的時候,是真的感到哭笑不得的,尤其會有這些想法的人還是以女性為多數,我猜可能是他們離開育兒階段實在太久,抑或是家裡有很多幫手可以隨時
Thumbnail
#母性【愛怨交織版】 #湊佳苗 「接下來的事太殘酷,我沒有自信可以寫出來。」嘎然而止的試讀篇章,說的是母女情懷,卻壟罩著極不協調的氛圍。 母女關係相較與母子關係,多數時候外顯的氣氛是讓人感受更為親暱的,但《母性 《【愛怨交織版】 》在看似溫情的情節中卻隱隱有種陰霾迷霧的感覺。作者湊佳苗藉由母親手記與
Thumbnail
#母性【愛怨交織版】 #湊佳苗 「接下來的事太殘酷,我沒有自信可以寫出來。」嘎然而止的試讀篇章,說的是母女情懷,卻壟罩著極不協調的氛圍。 母女關係相較與母子關係,多數時候外顯的氣氛是讓人感受更為親暱的,但《母性 《【愛怨交織版】 》在看似溫情的情節中卻隱隱有種陰霾迷霧的感覺。作者湊佳苗藉由母親手記與
Thumbnail
本次試讀了日本作家湊佳苗的經典之作《母性》,儘管試讀內容極為簡短,卻已能感受到一個女人面對自己在人生旅途中扮演的多種角色深感的徬徨無措,以及對這些人生角色肩負的責任內容所產生的強烈質疑……
Thumbnail
本次試讀了日本作家湊佳苗的經典之作《母性》,儘管試讀內容極為簡短,卻已能感受到一個女人面對自己在人生旅途中扮演的多種角色深感的徬徨無措,以及對這些人生角色肩負的責任內容所產生的強烈質疑……
Thumbnail
故事說完了,但思想仍在蔓延!湊佳苗的作品是活的,可以走動,走進人心,更可議論及爭議,一位作者願意賦予讀者思想上的自由,那麼這社會和人就不會這麼輕易被定義,什麼是對的?什麼又是錯的?植入我們心中已經的倫理與正義都將在進入故事的時候受到挑戰,她帶我們看社會議題、親子關係與種種有關人的問題。
Thumbnail
故事說完了,但思想仍在蔓延!湊佳苗的作品是活的,可以走動,走進人心,更可議論及爭議,一位作者願意賦予讀者思想上的自由,那麼這社會和人就不會這麼輕易被定義,什麼是對的?什麼又是錯的?植入我們心中已經的倫理與正義都將在進入故事的時候受到挑戰,她帶我們看社會議題、親子關係與種種有關人的問題。
Thumbnail
非常精采的一部作品,從故事裡可以有一些體悟,甚至也間接批判了社會對媽媽們的刻板印象,媽媽們並非必須放棄自我,媽媽們並非機器人可以365天都不休息,多一點體諒,多一點關懷,當你成為媽媽時,你會發現媽媽這個職務,難度比任何職位都還要高太多,一點也不容易!
Thumbnail
非常精采的一部作品,從故事裡可以有一些體悟,甚至也間接批判了社會對媽媽們的刻板印象,媽媽們並非必須放棄自我,媽媽們並非機器人可以365天都不休息,多一點體諒,多一點關懷,當你成為媽媽時,你會發現媽媽這個職務,難度比任何職位都還要高太多,一點也不容易!
Thumbnail
年輕時把「一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奉為圭臬,所以包包裡書是必備的物品,而青春彷彿有大把的時間可以慢活,香醇的咖啡、流轉的樂音、舒適的角落,才能好整以暇讀一本書,外面的世界暫時隔絕,心無旁鶩,我的目光只專注在滿天的文字裡。
Thumbnail
年輕時把「一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奉為圭臬,所以包包裡書是必備的物品,而青春彷彿有大把的時間可以慢活,香醇的咖啡、流轉的樂音、舒適的角落,才能好整以暇讀一本書,外面的世界暫時隔絕,心無旁鶩,我的目光只專注在滿天的文字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