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陪我媽去參加她的高中同學會,有一個阿姨主動坐到我前面,問我以前學什麼,和現在做什麼工作,來「關心」我的近況,再聊聊職涯發展的議題,想要給我一些「建議」。
接著不知道怎麼話風一轉,她居然開始抱怨現在年輕人都不願意吃苦,並對我「說教」,原本我還想好好跟她討論,但她看起來好像沒這個意思,而且當下情緒也異常激動,所以我只好以真誠的態度假裝聆聽,最後再目送她心滿意足的離開。
當下其實蠻無言的,原本只是想好好吃飯,卻遇到一個這麼會「聊天」的人,但也讓我在騎車回家的路上開始思考:
真的是現在年輕人不能吃苦?
還是說這個「苦」,本身就有問題?
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而哲學家—塞內卡也說過:「困難鍛練心智,如同勞動鍛練身體。」
顯然東西方人對吃苦有類似的看法,就是一種邁向成長,或是成功的必經之路。這種觀念中,吃苦只是「過程」,它的意義來自背後的長期目標——努力之後能收穫甜美的果實。
然而,苦的本質和意義,隨著時代背景的不同,也在悄然改變。
上一代的成長環境,是經濟的高速成長期,教育機會增加,雖然當時工作是以體力勞動為主,低薪、長工時、工作環境差,職業保障少是很大的困境,但物價和房價也相對便宜,許多人還是能透過「吃苦」改善生活,甚至提升階級。
現在年輕人的成長環境,經濟成長相對趨緩,面對的困境有高度競爭壓力、學歷貶值,低薪、長工時的問題還是存在,還有高物價和房價,卻少了努力和回報之間的確定性。再加上社群媒體放大的相對剝奪感,都讓「吃苦」在階級面前,好像少了意義。
上一代的苦,主要是體力勞動上的,但基本上只要肯努力,多半都能看到明確結果,而現代年輕人的苦主要是心理上的,是掙扎也無法逃脫的焦慮,和面對不確定未來的無力感。
光是望著都感到窒息。
會造成世代衝突的原因,在於我們成長環境和價值觀不同。
上一代在努力與回報間建立的思維,放在現在的社會環境中已經完全不適用,但他們卻用舊經驗衡量年輕人的決策,無法理解我們實際面臨的落差,因為世界早就不是他們所認知的樣子。
每個世代都有各自的苦,還有課題需要解決,沒必要單方面一昧指責年輕人,另一方面卻給不出未來,只能提往事曬優越感,最後反倒沒解決問題,還連關係一起被解決了。
其實對於我們而言,吃苦本身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那些無意義的苦。
如果吃苦的目的,是為了追逐居高不下的房價,然後再用幾十年作繭自縛,每天逼自己做穩定卻不喜歡的工作,只為了滿足上一代對「成功」的定義,這樣的人生,就連呼吸都覺得痛。
世界一直在前進,選擇一直在變多,典範也在轉移,而現在的年輕人其實很有想法,不照著傳統人生藍圖走,是因為知道在這複雜多變的未來,需要更靈活和自由的決策方式,然後也更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努力在所選的路上發光發熱,這其實需要更大的勇氣和責任。
我們並不怕吃苦,而是怕苦的沒價值; 不怕累,而是怕累的沒意義。
而價值和意義,只有直面時代浪潮的我們,才能去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