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選擇是造就成功的人生,或只是標準化的產物?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標準化的目標是讓生產系統發揮最大效率,方法是消弭個別差異。標準化是建立一個固定的程序,輸入相同,產出相同,沒有波動,沒有偏差。」—黑馬思維


從小到大你是否聽過:「乖乖讀書考上好學校,未來就可以得到好工作,得到好工作就買得起房子、車子,之後結婚生子,從此就可以過上成功的人生了。」


而你在某個夜晚,想起過去的努力雖然造就了現在的自己,但你還是覺得哪裡怪怪的,或許擁有「他們」稱羨的生活,但事實卻如同老鼠賽跑一般,持續追趕著「他們」覺得很棒的東西,你無法感受到內心的豐盛,甚至每天早上看著鏡中的自己,都覺得陌生。


這個故事聽起來很熟悉嗎?


從小到大父母、師長,和整個社會都告訴我們一個「標準化」的方法,只要好好聽他們的話不要亂想,就能過上「成功」的人生,於是我們為了符合他們的「標準」,沒有太多時間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麼,甚至開始害怕嘗試、失敗,最後選擇了一條我們不算喜歡,但安穩的道路,因為他們說大家都是這樣,所以我們不應該質疑。

 

什麼是標準化?

 

工業革命以後,隨著製造技術進步和生產規模的擴大,工廠需要系統化的管理,方法就是透過制定一連串的標準化規範,從工作方法、使用的工具和設備、工作環境、管理制度等,目標就是消弭個體差異和不確定因素,好讓整個系統發揮最大效率,而這套標準化方法最後也直接影響到現代教育。

 

回想一下求學過程,我們被要求穿著統一的制服,在教室裡整齊的坐著,學習相同的教材,擁有規律的上下課時間,最後還有標準的考核制度,來判斷在每個階段中,學生是否「符合品質」。

 

我們如同工廠流水線上的產品,一批批的被製造,不用刻意思考要去哪裡,反正他們已經準備好一條正確的道路,假如有人試圖從滾輪上滑落,他們也只好幫忙刻上「失敗」的標章。

 

標準化有利於整體系統的穩定和發展,但不利於個體,甚至個體差異會被視作對系統的危害。

 

教育制度所缺乏的東西

 

教育制度是以考試和升學為目標導向,所以我們大多數人在學生時代,其實並沒有太多時間去嘗試那些可能有興趣的事情,每天只有二十四小時,要能兼顧學業和探索興趣是件不容易的事,我們只能從中找個的平衡,或者是取捨。

 

因為大多數時候,光是處理完學業,我們可能就只想休息,沒有額外力氣去再去探索和經營興趣,更別說能訓練成專業,這還沒把家裡是否有資源,或是父母是否有刻意幫助培養等條件算進去。

 

但據我所知,學校和父母都比較喜歡將孩子的休息和探索自我的時間,拿去上更多的課、補更多的習,這無疑是投入一場瘋狂的軍備競賽。

 

這樣就會造成一個問題,我們在面對一件事情時,無法擁有所謂的「內在驅動力」,意思就是我們不是發自內心,真正的想去做這件事,所以自我驅動去達成,而是因為外部因素。

 

舉個例子:

有個學生叫小明,他對讀書不感興趣,總是在考試前因為怕被當,所以才積極讀書,但他非常喜歡打籃球。每天放學後,他總是第一個到球場練習,而且即使沒有教練的督促或比賽的壓力,小明也會自發地進行訓練,學習新的技巧,提升自己的球技。

很明顯小明對讀書沒有內在驅動力,但對籃球有。

 

標準化厲害的地方在於,它把我們都訓練得很擅長去做那些,我們無法發自內心喜歡的事物,被動地去接受這個系統,這容易讓我們失去冒險的勇氣,即使過程很困難,就算跌掉了、被嘲笑,最後失敗,還是會想再站起來,笑著說還想再試一次的驅動力。

 

出社會才是真正標準化的開始

 

正當我們以為出社會後,可以開始有資源,有意識地去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時,標準化還是會跳出來,重新引導我們走回「正確」的道路上,就如開頭那個耳熟能詳的故事:

好學校=好工作=買得起房子+車子+結婚生子=成功的人生

 

這裡不是要鼓吹學歷無用論,或是反對買房買車、結婚等人生議題,而我想表達的是:

 

在做這些人生重大決策時,我們是不是真的擁有選擇?

 

標準化的目標就是讓生產系統發揮最大效率,只要我們對系統的「依賴度」越高,整個系統的穩定性也會越高。

 

於是在學生時代我們的所學,都是為了成為一個很好的員工,我們對於未來職涯發展所累積的能力,也大多是為了能換到更好的公司,繼續的以時間換金錢,維持系統的穩定,而不是嘗試累積不同的技能組合,用來斜槓副業,累積未來能獨立接案,甚至是創業的能力,降低對於單一公司,或是整個系統的依賴度。

 

另一種增加我們對系統依賴度的方式,就是在出社會工作幾年後,到了適婚年齡,手上也剛好有些銀子,而他們說必須有房有車才能成家,所以我們遵循標準,老實的揹上貸款,小孩出生後,也擁有家庭壓力和責任。

 

從此以後,我們將與整個系統密不可分,高額的貸款和生活費讓每個月的現金流吃緊,有家庭讓我們在工作上不敢有太大的變動,在金錢和時間都缺乏的情況下,幾乎讓我們失去未來能持續提升的資源,只能被動的待在我們不想要的環境,而且隨著年紀的增長,也可能讓人生的路越走越窄。

 

面對人生重大決策,我們到底是出自個人意願?還是說我們一直隨波逐流,只為滿足他們的期待,或錯把別人的人生,當成是自己想要的?

 

個體化的時代已經來臨

 

時代的齒輪轉動持續加快,隨著科技生態系統不斷完善,創新週期不斷縮短,有些領域三到五年就會有大突破,而有些甚至是以月為單位。

 

在我們父母那代,遵循標準或許能獲得保障,但在快速變化和需要創新的未來,很明顯這套標準化思維會漸漸不受用,甚至可能會有更大的風險。

 

我們應該要持續了解自己,尤其在學生時代,社會壓力和責任還不大的時候積極嘗試,然後觀察生活中的每件事,知道自己喜歡或不喜歡什麼、做什麼特別有成就感、哪些事容易比別人做得更好。

 

在過去,標準化是叫我們忽略自己的需求,好好成為系統的螺絲釘,但現在我們必須更在乎自己,打造專屬的個體化優勢,才能走出最適合自己的道路。

 

再來我們還是要持續學習,不論是閱讀還是上課,以前我們在學校都是被動的接受知識,一旦沒有人規定或告訴我們要學什麼,我們大多只是待在原地,等待下一步指示,這也導致很多人出社會後是不學習的,如果想用過去二十幾年所累積的知識來搞定往後的人生,或許在上一代還行得通,但現在很明顯是不切實際的。

 

標準化就像一艘大船,把我們載到同一個目的地,但這片名為人生的大海中有太多島嶼,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生活在同一個地方,追求統一的「成功」。

 

我寫這篇的目的,不是為了反對追求普世價值,但如果我們都能先卸下所謂「標準化」制約,或許能發現人生其實還有更多自己真心想追求的事物,而當我們擁有資源和能力,也知道每個決定後面所要付出的代價,並且能為自己負起責任時,才能叫真的擁有「選擇」




感謝你看到這裡,如果有任何想法,

歡迎在底下留言,

或到我的IG與我討論:



持續渴望目標、持續渴望學習、持續渴望改變、持續渴望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消費與儲蓄 儲蓄率 先支付自己,優先進行儲蓄。 沒想過變有錢人,只是想要獨立自主,而獨立都取決於儲蓄率。 從很年輕就開始,每個月都把10%薪水存起來。 收支平衡 平衡:花在當下體驗的價值,把錢留下來的未來資產價值, 盡可能過得舒適且不退步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增加慾望。 所以不會
Thumbnail
時間回到1990年代,隨著股市破萬點,經濟起飛,抓住這個機會的人躋身上流階層。旋即隔年又暴跌至2、3千點。在經濟劇烈震盪的時候,人心也在逐漸變化,舊時代和新時代價值觀的碰撞,就體現在廖界這個小朋友的經歷。 一個大概10歲的平凡孩子,有著平凡的願望,和爸爸一起買房子開理髮店,實現亡母的生前願望。
Thumbnail
成為別人,太累了! 做不來。 還是做自己吧! 做自己最快樂! 改造自己做別人, 會面目全非,悔不當初。
Thumbnail
【The Book of Joy】台灣翻譯書名為【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這本書有機會讓達賴喇嘛及南非大主教有機會向世人闡述說明〝喜悅〞一詞的概念與實踐。書中集結了兩位智者的生活智慧,也期許讀者可以藉由實踐書中的功課來拾回本來就屬於我們的喜悅生活。
Thumbnail
「生命就是一團欲望,欲望得到了滿足就會無聊;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痛苦,人生就像鐘擺一樣,在痛苦和無聊之間左右搖擺。」我們總是受不了自己的頹廢,但又不知道到底哪裡頹廢,也不知道為何而努力,只知道如果再不持續前進,自己會被這社會、環境、身邊的一切事物淘汰。 為什麼會這樣呢?有什麼解方嗎?
Thumbnail
近日某一天與長輩一同開車出遊,在路上見到一名老人打赤膊身上背著一塊木板,孩子說了一句:「那個人沒有穿衣服耶!」 接著,長輩隨即脫口而出:「不讀書,以後就做工。」 結果,馬上被車上的大人們強力反擊,我們強調各行各業都有存在的必要,我們不應該用有色眼光歧視他們,更何況想要激勵孩子用功讀書,最不需要的
Thumbnail
當然per se跟我們都知道,夢境終究也是夢境…誰說我們沒法把夢境變成現實?儘管我們想要的、想看到的還未出現,我們還是可以準備一下,無論是心理上還是物質上,每天準備,每日鍛煉,直到成真的一剎,直到相擁的一刻。
我們都有選擇權,當別人對待我們不是我們所要的,或是對我們不尊重、訕笑我們時,我們無需爭執,也無需證明,那樣只會落入無止境的迴圈中。如果我們懂選擇,我們就能輕易的避開這樣的狀況。例如: ※在原生家庭中 隔壁王媽媽的兒子這次又考第一名,你為什麼不能跟你哥一樣(好),或其他的挑剔與指責,我們可以有的選擇
市面上保健產品琳瑯滿目,眼花繚亂。相信每個產品都有自己的獨特優勢。我們怎麼可以憑我們的慧眼,選擇一款與眾不同的,有效的安全的健康產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BpvOOkuVmU&list=PLgBaBzs7JF5Zab8RHDB7v7XbSjYvEFJq
Thumbnail
  我們都在同一座島上,歷史可以重演、可為借鑑,要讓這塊土地維持自由民主的流動還是無處可逃的監所,則賴島上每個人共同的選擇。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消費與儲蓄 儲蓄率 先支付自己,優先進行儲蓄。 沒想過變有錢人,只是想要獨立自主,而獨立都取決於儲蓄率。 從很年輕就開始,每個月都把10%薪水存起來。 收支平衡 平衡:花在當下體驗的價值,把錢留下來的未來資產價值, 盡可能過得舒適且不退步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增加慾望。 所以不會
Thumbnail
時間回到1990年代,隨著股市破萬點,經濟起飛,抓住這個機會的人躋身上流階層。旋即隔年又暴跌至2、3千點。在經濟劇烈震盪的時候,人心也在逐漸變化,舊時代和新時代價值觀的碰撞,就體現在廖界這個小朋友的經歷。 一個大概10歲的平凡孩子,有著平凡的願望,和爸爸一起買房子開理髮店,實現亡母的生前願望。
Thumbnail
成為別人,太累了! 做不來。 還是做自己吧! 做自己最快樂! 改造自己做別人, 會面目全非,悔不當初。
Thumbnail
【The Book of Joy】台灣翻譯書名為【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這本書有機會讓達賴喇嘛及南非大主教有機會向世人闡述說明〝喜悅〞一詞的概念與實踐。書中集結了兩位智者的生活智慧,也期許讀者可以藉由實踐書中的功課來拾回本來就屬於我們的喜悅生活。
Thumbnail
「生命就是一團欲望,欲望得到了滿足就會無聊;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痛苦,人生就像鐘擺一樣,在痛苦和無聊之間左右搖擺。」我們總是受不了自己的頹廢,但又不知道到底哪裡頹廢,也不知道為何而努力,只知道如果再不持續前進,自己會被這社會、環境、身邊的一切事物淘汰。 為什麼會這樣呢?有什麼解方嗎?
Thumbnail
近日某一天與長輩一同開車出遊,在路上見到一名老人打赤膊身上背著一塊木板,孩子說了一句:「那個人沒有穿衣服耶!」 接著,長輩隨即脫口而出:「不讀書,以後就做工。」 結果,馬上被車上的大人們強力反擊,我們強調各行各業都有存在的必要,我們不應該用有色眼光歧視他們,更何況想要激勵孩子用功讀書,最不需要的
Thumbnail
當然per se跟我們都知道,夢境終究也是夢境…誰說我們沒法把夢境變成現實?儘管我們想要的、想看到的還未出現,我們還是可以準備一下,無論是心理上還是物質上,每天準備,每日鍛煉,直到成真的一剎,直到相擁的一刻。
我們都有選擇權,當別人對待我們不是我們所要的,或是對我們不尊重、訕笑我們時,我們無需爭執,也無需證明,那樣只會落入無止境的迴圈中。如果我們懂選擇,我們就能輕易的避開這樣的狀況。例如: ※在原生家庭中 隔壁王媽媽的兒子這次又考第一名,你為什麼不能跟你哥一樣(好),或其他的挑剔與指責,我們可以有的選擇
市面上保健產品琳瑯滿目,眼花繚亂。相信每個產品都有自己的獨特優勢。我們怎麼可以憑我們的慧眼,選擇一款與眾不同的,有效的安全的健康產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BpvOOkuVmU&list=PLgBaBzs7JF5Zab8RHDB7v7XbSjYvEFJq
Thumbnail
  我們都在同一座島上,歷史可以重演、可為借鑑,要讓這塊土地維持自由民主的流動還是無處可逃的監所,則賴島上每個人共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