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懂棒球是爸爸教的,當年每每電視轉播球賽,爸爸必看,小小孩的我跟著看,「不知在看啥」。到了小學,我覺得「這有什麼好看,等很久都沒有打出球,看到快睡著」。再長大一點,爸爸告訴我棒球的規則,終於知道怎麼玩,可~還是覺得為什麼總是要等那麼久才有球打出去,不像籃球,來來回回很快可以投籃,觀眾好奇有沒有進球而有吸睛高潮不斷的感覺,比較有趣。不過,老爸還是喜歡棒球,有職棒之後,看球賽的機會多,而我則因為不住在家之後就漸漸遠離棒球賽事,不變的是只要回家,總可以看到爸爸的電視畫面依然是棒球,喜歡就是喜歡,不論勝敗,不論哪一國球賽,爸爸都會看。爸爸說過:「棒球比其他運動更強調團隊合作,捕手看起來沒什麼,其實非常重要,會打暗號告訴投手怎麽投,手勢很多。打擊時要有效且集中連續(全壘打除外),否則留下殘壘只能捶心肝;防守須全員警戒,穩當傳接球否則漏接補位要快速以免失分更多,所以說打贏對方都是全員,包括幕前幕後,努力得來的」。
由於以前陪看棒球的感覺是:中華隊打到國際場的消息越來越少,常輸日本、韓國、美國、古巴,經常令人惋惜的是「好不容易上壘卻殘壘」,「明明快贏了最後又輸掉」,失敗次數太多之後,讓我存有一種印象「對上日本、必輸」。這回12強棒球賽本來也沒有特別關注,知道我們贏了美國之後覺得有點神奇,後來報導要出發到日本比決賽,還懷疑一下是真的嗎,接著居然還有冠亞軍戰,整個太開心!那一晚對上日本,我想還是會輸吧,結果大爆冷,4:0,完封日本,簡直是不可能,難怪舉國歡騰瘋狂慶賀。
很多年不看棒球的我,發現棒球變好看了,場上還是ㄧ樣等待、揮棒、上壘、殘壘/得分、全壘打...,但場邊大大不一樣,此起彼落的應援曲,應選手不同而有的專屬曲,太可愛了;早期最多是鼓聲呼口號『中華隊、加油』和波浪舞,現在多采多姿,美女啦啦隊的不同舞蹈動作,帶領大家一起舞動,最帥的是『台灣尚勇』應援曲,令人感動。場上場下都有得瞧,看球賽、看觀眾,一點不無聊,且趣味多多。
棒賽場上看球員,打擊率高、直接促成得分的球員;成功壓制對方、讓對方吃三振、揮棒落空的投手;防守能力強,演出接殺出局的球員,成為鎂光燈焦點者特別吸睛易獲大眾崇拜,稱之為英雄或偶像。人們常把偶像英雄想成是「長得帥身材好、賺錢多樂於分享、品德優良愛鄉愛國、專情顧家又浪漫、幾乎沒有缺點」的超優質人兒,其實是一種「月暈效應」,過度完美某些人物,就像月亮周邊的光暈一樣不符真實,但是又何妨,滿足人的想像和作白日夢很重要,『有夢最美,希望相隨』。另一種希望與夢是棒賽運彩,下注金額高低關係到自己荷包增減,賭注太大有「一贏快樂似神仙、一輸悲慘如乞兒」的風險。除了金錢輸贏之外,還有其他心理體驗,像是覺得有趣味、使人情緒高亢、為平淡日常增加刺激事件、產生快感。如若幾個朋友一起買,還有討論賽事話題、一起購票觀賽加油的社交及娛樂效果。需要注意的是量力而為,避免掉進賭博陷阱,招致成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