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與麵包的基因密碼:小麥如何適應東西方飲食文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身為世界第二大穀物的小麥,大約在周朝時來到中國,逐漸取代了小米,成為中國人重要的糧食之一。歷經多年,中國人也有了自己的口味,並發展出自己愛用的品系。


到了20世紀時,因為綠色革命,西方世界的小麥發生了新一波的育種風潮;而這波風潮不可避免的也會吹向中國,帶動了新一波的育種。


而全球暖化又是另一隻「看不見的手」,推動育種專家們培育耐熱的品系。


所有的這些,都可以反映在不同小麥的品系上嗎?最近中國的研究團隊,選取了17個小麥品系,進行了基因體的研究。


這些小麥品系包括一個地方品系、15個在現代中國育成的品系、1個從歐洲引進的品系。它們包括了三個時期的小麥,有三個來自1950-1960年代、七個來自1980-1990年代、七個來自2000年以後。


比較基因體分析,研究團隊發現了249,976個結構變異,其中49.03%(122,567個)長度超過5 kb,這意味著小麥歷經長時間的育種,累積了許多變異。


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在1980年代開發的品系中鑑定出顯著的結構變異累積,這反映了中國在當時廣泛引入歐洲和美國品系所進行的的育種計劃。


分析這些小麥的基因體,研究團隊發現了兩個非常有趣的點。第一點,他們發現VRN-A1基因在冬小麥與春小麥裡面的基因份數是不同的。大部分的品系裡面的VRN-A1大約為1-3份,少數有4-5份。


VRN-A1是一個春化基因,其表現受到光週期與溫度的影響。過去的研究發現,VRN-A1表現量高的小麥,大抵都屬於冬小麥;表現量少的小麥,則屬於春小麥。


研究團隊發現,具有強烈冬型性狀的品系(如JM22),基因體內的VRN-A1份數較多;其次是普通冬型性狀的品系(如YM158);最少的則是春型品系(如NC4)。有趣的是,較早期的品系多半具有春型等位基因,而現代品系則具有冬型等位基因。


當研究團隊把已有的小麥基因體資料一起納入分析時,他們發現:隨著小麥從中東向中國傳播,VRN-A1的份數變多了;另外,在地方品系中,北方地區的品系的VRN-A1比西南地區的重複的次數更多。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70年間,中國北方現代品系中的VRN-A1數量逐漸減少,目前大部分的品系中含有兩份VRN-A1,少部分有三個。這個現象可能與氣候變遷有關。


研究團隊也針對了VRN-A1在小麥中的表現進行了田間試驗。他們發現,冬性小麥的VRN-A1表現量比春性小麥要高;另外,在VRN-A1不同的三種單倍型之間,冬性品系比較常以單倍型II+單倍型III的組合出現。這些發現意味著當VRN-A1出現重複時,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比我們能預想得要複雜。


第二點則是PIN基因的分布。PIN(Puroindoline)是所謂的「純胺蛋白」,同時具有親水與厭水性。研究發現,它自己會形成小微粒。


在小麥中,有兩個PIN基因,分別被命名為PINAPINB。可能是因為它們同時具有親水性與疏水性,當它們存在的時候,小麥穀粒會變得比較軟,而這樣的小麥磨成的麵粉適合用來製作饅頭、麵條等蒸煮類的麵食;但是若這兩個基因發生突變,則穀粒變硬、磨成的麵粉比較適合用來烤麵包。


研究團隊以PIN基因是否有突變來分類時發現,在中國南方,因為當地居民比較喜歡吃饅頭等蒸煮類麵食,所以當地的小麥品系主要是野生種PIN,也就是軟的;而在中國北方與西方國家,則因為愛吃烘焙的麵包,所以這裡的小麥就以突變種PIN為主了。


所以,透過分析歷年來培育的小麥品系的基因體,我們不僅發現了小麥「生態型」(ecotype)的關鍵基因VRN-A1,我們還發現了吃軟不吃硬的中國南方人與吃硬不吃軟的中國北方人,他們喜愛的小麥品系的秘密。


可惜台灣並沒有種很多小麥,否則我們也可以來看看台灣小麥的PIN基因們的基因型呢!覺得台灣好像什麼麵食(蒸的、烤的)都吃,如果有自己種小麥,結果應該會蠻有趣。


參考文獻:


Jiao, C., Xie, X., Hao, C. et al. Pan-genome bridges wheat structural variations with habitat and breeding. Nature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277-0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葉報報
248會員
803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Thumbnail
2025/04/29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Thumbnail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2025/04/28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Thumbnail
2025/04/28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Thumbnail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Thumbnail
白粉病(powdery mildew),是小麥的老冤家。由一種專門攻擊小麥的真菌引起,不只會讓葉片長滿白色粉末、影響光合作用,還會讓產量大幅下滑。更麻煩的是,這傢伙演化超快,很多抗病基因沒幾年就被破解了。 要如何培育出抗白粉病的小麥呢?最近中國的科學家,從陝西的地方品系中發現了答案!
Thumbnail
白粉病(powdery mildew),是小麥的老冤家。由一種專門攻擊小麥的真菌引起,不只會讓葉片長滿白色粉末、影響光合作用,還會讓產量大幅下滑。更麻煩的是,這傢伙演化超快,很多抗病基因沒幾年就被破解了。 要如何培育出抗白粉病的小麥呢?最近中國的科學家,從陝西的地方品系中發現了答案!
Thumbnail
臺灣因不同族群共同生活在這塊土地上,我們的日常飲食源自於多元文化。 圖書館這期的專題展出名為「逗陣吃–飲食起源」。 以羊毛氈擬真做成幾樣與節慶及最受歡迎又具特色的點心小吃。 紙卡仔細說明此樣食物的身世之謎。 燒肉粽。有粽葉跟餡料,連蛋黃都很像。 叭噗冰淇淋。 臭豆
Thumbnail
臺灣因不同族群共同生活在這塊土地上,我們的日常飲食源自於多元文化。 圖書館這期的專題展出名為「逗陣吃–飲食起源」。 以羊毛氈擬真做成幾樣與節慶及最受歡迎又具特色的點心小吃。 紙卡仔細說明此樣食物的身世之謎。 燒肉粽。有粽葉跟餡料,連蛋黃都很像。 叭噗冰淇淋。 臭豆
Thumbnail
植物每傳播到一個地方,當地的人就會根據自己的口味來培育它;而培育當然會影響到植物的基因。因此,如果能收集到一種特定作物在不同時間點培育出來的不同品系,我們也可以幫這種作物的基因寫一篇歷史! 最近,中國的科學家,就幫中國的小麥寫了一篇!
Thumbnail
植物每傳播到一個地方,當地的人就會根據自己的口味來培育它;而培育當然會影響到植物的基因。因此,如果能收集到一種特定作物在不同時間點培育出來的不同品系,我們也可以幫這種作物的基因寫一篇歷史! 最近,中國的科學家,就幫中國的小麥寫了一篇!
Thumbnail
上週我們談到農民的耕作方式與所耕種之作物種類,都是當地農民長時間觀察自然環境與實際耕種後所得出的最佳解答,而近期中國的農管插手干預農民種植作物與養殖牲畜等行為,彷彿大躍進捲土重來,這篇文章接下來介紹作物選擇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先談作物氣象 作物氣象(Plants meteorology)是屬於農業
Thumbnail
上週我們談到農民的耕作方式與所耕種之作物種類,都是當地農民長時間觀察自然環境與實際耕種後所得出的最佳解答,而近期中國的農管插手干預農民種植作物與養殖牲畜等行為,彷彿大躍進捲土重來,這篇文章接下來介紹作物選擇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先談作物氣象 作物氣象(Plants meteorology)是屬於農業
Thumbnail
食農教育一詞源自於日本,也簡稱食育,並且在2005年通過食育基本法,韓國也在2009年通過「食物教育支持法案」。不過,食農教育牽涉的學科領域很多,目前還沒有大家都認同的明確定義。依據台灣農業推廣學會在2016年提出的定義是:「食農教育是一種強調親手做的體驗教育,學習經由親自參與農產品從生產、處理,至
Thumbnail
食農教育一詞源自於日本,也簡稱食育,並且在2005年通過食育基本法,韓國也在2009年通過「食物教育支持法案」。不過,食農教育牽涉的學科領域很多,目前還沒有大家都認同的明確定義。依據台灣農業推廣學會在2016年提出的定義是:「食農教育是一種強調親手做的體驗教育,學習經由親自參與農產品從生產、處理,至
Thumbnail
「土食材」、「土食生活」,簡單的說,即是一個地方,因其特有的自然環境、地理、氣候與動植物物種,以及因當地居民/族群特有的文史傳統: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與人(社區內部與社區之間)的關係,所生產出來、賴以為生的日常食材與烹飪出來的食物。而這也涉及到在地糧食的生產/加工,流通與餐飲內容與習俗。
Thumbnail
「土食材」、「土食生活」,簡單的說,即是一個地方,因其特有的自然環境、地理、氣候與動植物物種,以及因當地居民/族群特有的文史傳統: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與人(社區內部與社區之間)的關係,所生產出來、賴以為生的日常食材與烹飪出來的食物。而這也涉及到在地糧食的生產/加工,流通與餐飲內容與習俗。
Thumbnail
   我在國語日報的專欄「原來作物有故事」要出版了!從2016年九月開始,大家跟著我,從小米一路看下來,不但認識了三四十種作物,也了解到它們背後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樣覺得很棒呢? 想要有這個專欄、甚至這本書,主要是因為植物社會史過去只有歐美版本,讓我想寫一個屬於臺灣人的版本。
Thumbnail
   我在國語日報的專欄「原來作物有故事」要出版了!從2016年九月開始,大家跟著我,從小米一路看下來,不但認識了三四十種作物,也了解到它們背後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樣覺得很棒呢? 想要有這個專欄、甚至這本書,主要是因為植物社會史過去只有歐美版本,讓我想寫一個屬於臺灣人的版本。
Thumbnail
食物是人與土地最近的距離,而農業也是文明與文化的起點,但是人口朝都市集中後,我們失去了與自然接觸的機會,而且過多的包裝食品與人工調味料,也純化了我們品嘗食物真滋味的能力。這些安全有疑慮的食物,形成新的文明病,對健康產生莫大的威脅。
Thumbnail
食物是人與土地最近的距離,而農業也是文明與文化的起點,但是人口朝都市集中後,我們失去了與自然接觸的機會,而且過多的包裝食品與人工調味料,也純化了我們品嘗食物真滋味的能力。這些安全有疑慮的食物,形成新的文明病,對健康產生莫大的威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