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方品系到免疫體:WTK3 與 WTN1 的小麥抗病雙人組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白粉病(powdery mildew),是小麥的老冤家。由一種專門攻擊小麥的真菌(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 簡稱 Bgt)引起,不只會讓葉片長滿白色粉末、影響光合作用,還會讓產量大幅下滑。更麻煩的是,這傢伙演化超快,很多抗病基因沒幾年就被破解了。


不過,祖先早有準備!就藏在中國的地方品系(landraces)中。這些地方品系裡,藏著不少天然的抗病寶藏。這次我們的主角,就是來自於陝西省的「葫蘆頭(Hulutou,HLT)」小麥品系的神秘抗病基因。


研究團隊將「葫蘆頭」與感病的品系S4185雜交、建立F₂族群,再利用高解析度定位與序列分析,將抗病性狹窄定位到染色體1DS上的一個532 kb區域:Pm24[1]。


透過研究「葫蘆頭」的基因,研究團隊發現,Pm24 的抗性其實是來自一個叫做 WTK3(Wheat Tandem Kinase 3) 的基因,它不是常見的 NLR 抗病蛋白,而是「串聯激酶蛋白」——顧名思義,含有兩段激酶結構域(kinase,在論文中稱為Kin I 和 Kin II),但少了 NLR 的招牌感知結構。


更特別的是,WTK3 之所以能抗病,是因為它出現了一個非常罕見的突變。就在第一個激酶結構域(Kin I )上,剛好不多不少缺了兩個胺基酸——離胺酸和甘胺酸(K400G401)。只剛剛好少了這兩個胺基酸,抗病力就啟動了。這種突變在超過 1000 個小麥品系中,只有 4 個地方品系有,幾乎是抗病界的神秘小精靈。


但故事才剛剛開始。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研究團隊發現, 雖然WTK3能感應病原菌,卻沒辦法自己引發免疫反應。那它怎麼發揮作用?難道它還有神秘的合作伙伴嗎?


為了要找尋與WTK3合作的潛在基因,研究團隊進行了一波的突變誘導與篩選[2]。他們認為,如果突變小麥有正常的 WTK3,卻還是會被感染,那就代表這個突變株有與WTK3合作的「合夥人」發生突變的可能。


透過突變篩選與 RNA 定序,他們找到了WTK3的神祕夥伴WTN1,一個擁有雙 NBD 結構的非典型 NLR蛋白。


NBD(nucleotide-binding domain) 是 NLR 蛋白的核心結構之一,在植物免疫系統中扮演著「開關」的角色。過去的研究發現,它能夠結合並水解 ATP 或 ADP,接著就會改變蛋白結構,促使 NLR 蛋白聚合、活化,以啟動後續的免疫反應(例如導鈣、細胞死亡等)。研究團隊發現的 WTN1蛋白,它的特別之處是它具有兩個 NBD(也就是 tandem NBDs)。這在植物中很少見,研究團隊認為,這個結構可能會讓它能夠更靈活地控制免疫活化或與不同的蛋白進行互動。


透過許多實驗測試,研究團隊證明:沒有 WTN1,WTK3 就無法抗病;但有了 WTN1,WTK3 就會像開關一樣控制它。這兩位根本就是抗病界的黃金拍檔,一個負責偵測病原(WTK3),一個只管執行反應(WTN1)。


研究團隊發現,這兩個蛋白質的合作機制大約是這樣:當病原菌入侵、釋放出效應蛋白(像是 PWT4)時,WTK3 就用它 N 端的 PKF 區域去偵測PWT4並活化。接著,活化的WTK3 用自己 C 端的 Kin II 區與 WTN1 結合,促使 WTN1 聚合成大型蛋白複合體(抗性體)。於是,WTN1 就可以把細胞膜打出導鈣通道,讓鈣離子流入,引發後續的細胞死亡與免疫反應。


簡單來說,WTK3 是掃描系統,WTN1 是保全,一個負責感應,一個負責行動。


研究團隊認為,因為這樣的抗病機制不是最常見的 NLR蛋白,可能比較不容易被病原給破解。事實上,透過測試,研究團隊發現這個系統居然對 93 個來自中國不同地區的白粉病菌株都有效。因此,他們認為可以考慮透過育種來快速導入,或直接用基因編輯製造那個「兩個胺基酸缺失」的突變。


不過可能是因為它太稀有、也太新,因此目前這個神秘突變還沒出現在任何一個現代小麥品系中。未來如果能配合更多的 NLR 或 RLK 類基因,或許可以設計出更穩定的「抗病組合包」,說不定可以「打遍天下無敵手」!


總而言之,這對 WTK3 和 WTN1 的組合,展示了一種嶄新的抗病模式:不是單槍匹馬,而是雙人合作;不是老派 NLR,而是激酶 + NLR 的全新組合。而這整個發現的開始,是一個地方品系!所以,這個研究結果提醒了我們保存地方品系的重要性。地方品系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基因寶庫,埋藏著很多尚未發現的祕密等著我們去解鎖。


參考文獻:


[1] Lu, P., Guo, L., Wang, Z. et al. A rare gain of function mutation in a wheat tandem kinase confers resistance to powdery mildew. Nat Commun 11, 680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4294-0


[2] Ping Lu et al. ,A wheat tandem kinase and NLR pair confers resistance to multiple fungal pathogens. Science 387,1418-1424(2025).DOI:10.1126/science.adp5469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葉報報
289會員
987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Thumbnail
2025/04/29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Thumbnail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2025/04/28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Thumbnail
2025/04/28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馴化對作物本身造成的最大的影響,大概就是「馴化症候群」了,可以吃/用的部位變大、從雌雄異株變為雌雄同株、多年生/二年生變成一年生、從異株授粉變為自花授粉、可食部分變得美味... 但是,馴化還會對作物有其他的影響,而且,有些是不可逆的!
Thumbnail
馴化對作物本身造成的最大的影響,大概就是「馴化症候群」了,可以吃/用的部位變大、從雌雄異株變為雌雄同株、多年生/二年生變成一年生、從異株授粉變為自花授粉、可食部分變得美味... 但是,馴化還會對作物有其他的影響,而且,有些是不可逆的!
Thumbnail
隨著農業的開展,隨之而來的馴化與育種,影響了植物與它的好伙伴-微生物體-的互動。這使得植物需要更多肥料、需要更多農藥。 如果可以讓植物能喚回它的好伙伴,或許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肥料與農藥了?
Thumbnail
隨著農業的開展,隨之而來的馴化與育種,影響了植物與它的好伙伴-微生物體-的互動。這使得植物需要更多肥料、需要更多農藥。 如果可以讓植物能喚回它的好伙伴,或許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肥料與農藥了?
Thumbnail
很多基因的研究,常常會有「意外之喜」:一開始本來想研究一件事,但是卻發現除了這一件事之外,還有另一件看起來無關的事也受到影響。 最近有人研究水稻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就發現了這樣的事情。
Thumbnail
很多基因的研究,常常會有「意外之喜」:一開始本來想研究一件事,但是卻發現除了這一件事之外,還有另一件看起來無關的事也受到影響。 最近有人研究水稻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就發現了這樣的事情。
Thumbnail
  這篇要寫介紹寫得有點心虛,畢竟這次來就診的是個已經治療兩年皮黴菌感染,跑過多家醫院卻還是會復發的孩子。但想想好像有些奇怪的論述在黴菌治療上一直反覆聽到,似乎可以幫皮黴菌平反一下(?)
Thumbnail
  這篇要寫介紹寫得有點心虛,畢竟這次來就診的是個已經治療兩年皮黴菌感染,跑過多家醫院卻還是會復發的孩子。但想想好像有些奇怪的論述在黴菌治療上一直反覆聽到,似乎可以幫皮黴菌平反一下(?)
Thumbnail
水稻稻瘟病菌,是引起稻熱病的兇手。稻熱病在85個國家(包括台灣)都有發生,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更可怕的是,在1985年,水稻稻瘟病菌把魔爪伸向小麥!後來科學家們發現小麥有個叫做Rmg8的基因,可以抵抗此病。 但是,這個基因到底怎麼出現在小麥中,又怎麼取得抗稻瘟病的技能的?
Thumbnail
水稻稻瘟病菌,是引起稻熱病的兇手。稻熱病在85個國家(包括台灣)都有發生,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更可怕的是,在1985年,水稻稻瘟病菌把魔爪伸向小麥!後來科學家們發現小麥有個叫做Rmg8的基因,可以抵抗此病。 但是,這個基因到底怎麼出現在小麥中,又怎麼取得抗稻瘟病的技能的?
Thumbnail
馴化(domestication)這種事,人類在一兩萬年前就在做了;但是馴化對生物與環境的影響,卻是這些年才越來越清楚。之前介紹了馴化對大麥與水稻根部菌群的影響,這一篇要介紹馴化對小麥根部菌群的影響。 先說結論:很大!
Thumbnail
馴化(domestication)這種事,人類在一兩萬年前就在做了;但是馴化對生物與環境的影響,卻是這些年才越來越清楚。之前介紹了馴化對大麥與水稻根部菌群的影響,這一篇要介紹馴化對小麥根部菌群的影響。 先說結論:很大!
Thumbnail
過去能固氮的植物,必須要招募「客卿」(如根瘤菌),但是最近發現有植物體內竟然有固氮的胞器~!  
Thumbnail
過去能固氮的植物,必須要招募「客卿」(如根瘤菌),但是最近發現有植物體內竟然有固氮的胞器~!  
Thumbnail
別忘了來郭師妙營養師的心靈雞腿加雞湯,讓你不只喝湯還有料! ⬇️⬇️⬇️ https://www.facebook.com/kuodietitian/
Thumbnail
別忘了來郭師妙營養師的心靈雞腿加雞湯,讓你不只喝湯還有料! ⬇️⬇️⬇️ https://www.facebook.com/kuodietitian/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