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導讀:
【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財施雖有福德,但於性上一無利益,有為之福,終是限量有窮。
【發菩提心】:菩提心是求真道之心,求正覺之心。究其深義,菩提心者,包含了深心、悲心,以及真心,或言直心。《華嚴經》云:「菩提心燈,大悲為油,大願為炷,光照法界。光即直心,炷即深心,油即大悲心。」直心是正直而無諂曲之心,如理正念之直心,直緣真如自性,是吾人的真心,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光即直心」,此光是般若智,智慧明達,猶如燈火,照破一切無明痴暗,一燈能除千年暗 一智能滅萬年愚。又,佛法如海,唯信能入,信為道源功德母,因信發願,願是菩提心燈之炷,求法之願心須深重,如燈炷之堅實能耐,是名深心。大願深心為炷,發願而行,上悟心宗見世尊,是「應無所住」之空性智慧,光照法界,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破有之邊見;下化眾生救迷情,是「生其心」之大悲心,悲心繼起,增大悲之行以為添油,悲心是妙有,妙有不滯空,破空之邊見。菩提心燈,自利利他,悲智雙運,不偏有無,空有不二,不落二邊,即是中道義,是入不二法門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上一分,佛告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我們將這二句經文合在一起看。即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受持讀誦,不住法想,不生法相。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如是見於真如,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云何為人演說】:應機度化,觀根應量,隨其眾生根器的不同以及所需的不同,種種因緣,善巧方便,隨宜譬喻言辭演說諸妙法。「為人演說」,即言「文字般若」。文字能詮般若之法,又文字之性空寂而本來解脫,故為般若。
【不取於相】:相即是想,聞佛所說法,不住法想,即是不取於相。如是照事照理,理事無礙,一體同觀,不同於凡夫眾生,貪著其事。「不取於相」即言「觀照般若」也。
【如如不動】:如如者,法性之理體,不二平等,故云如。解知一切萬法皆如,故云如如。不動者,真如之體性,湛然空寂,不變不動。《維摩詰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空寂者,無諸相曰空,無起滅曰寂,湛然空寂,不見相之生滅有無,則「無生滅心」;體無相之真理,心中無所執著,無所分別,則「無所得心」;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不念利益成壞等事,不著名聞利養果報,是名「無希望心」;安住於空理,了知實相,與物無諍,是名「無勝負心」。《金剛經六祖口訣》云:「但了空寂如如之心,無所得心,無勝負心,無希望心,無生滅心,是名如如不動也。」「如如不動」,即言「實相般若」。
前說根據《金剛經宗通》的註解,從須菩提解悟之語「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可以看出,須菩提解悟如來說所法皆不可取,是以其無為而不可取,是欲泯諸法而歸於無。而世尊以「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正破彼無為之法,是佛陀現起諸法而不見其有,是以不可取、不可說,即寓於佛法中也。「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即言現起諸法而不見其有,是「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也。
母娘慈悲
皈命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