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由《釀電影》與上海商銀文教基金會合辦的【海光電影院】每月放映活動,本期選映是枝裕和作品《小偷家族》,並邀請皇冠文化集團總編輯許婷婷與《釀電影》主編張硯拓一起映後對談,內容精彩豐富,整理在此與大家分享。
釀電影主編張硯拓(以下簡稱硯):謝謝婷婷的到來,也感謝現場的各位觀眾,大家晚安!今天非常高興能與大家一起欣賞這部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作品──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Shoplifters,2018)。這雖然不是我第一次看這部電影,但每次重看都仍然覺得精彩無比。現在讓我們開始今天的討論吧!
《小偷家族》在 2018 年於坎城影展榮獲金棕櫚獎,這幾乎是藝術電影的最高肯定。但作為台灣觀眾,我們對是枝裕和的認識應該都不是從這部電影才開始的,事實上,很多影迷早在此之前便已熟悉他的作品,甚至有人認為,他早該得到這樣的榮譽了。
想先問問婷婷,妳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接觸是枝裕和的作品?《小偷家族》是妳最喜歡的是知裕和的作品嗎?還是妳對他的其他作品更加熟悉、鍾愛?
皇冠文化集團總編輯許婷婷(以下簡稱婷):我第一次看是枝裕和的電影應該是二十歲左右,那時候看的作品是《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Nobody knows,2004)。我相信這部片應該也是許多影迷的入門作。看完後,我感到非常震撼,因為他的電影可以輕輕地觸碰你,也可以深深地打動你。
是枝裕和的畫面非常優美,風格獨特,而他的電影議題往往是深刻且具有批判性的。看他的電影時,會不由自主地進入自我反思。我從《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開始,接著陸續看了《海街日記》(Our Little Sister,2015)、《比海還深》(After the Storm,2016)等等,直到《怪物》(Monster,2023)和《小偷家族》。
雖然我很喜歡《小偷家族》,但如果要選出最喜歡的作品,我其實會選《幻之光》(Maborosi,1995)。那是他的第一部電影,也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幻之光》改編自宮本輝的小說,主要講述一個女人在丈夫突然自殺後,嘗試從陰霾中走出的故事。雖然情節簡單,但是枝裕和以他獨特的方式,賦予這部電影無與倫比的細膩感。
硯:《幻之光》確實非常特別,我也很喜歡,這部片展現了是枝裕和早期濃烈的個人風格,經常以死亡與記憶為主題,與後來和樹木希林開始合作之後的一連串家庭題材作品氣質迥異。
婷:是枝裕和的創作早期,如《幻之光》和《下一站,天國》(After Life,1999)這些作品,都處理了生命創傷和面對死亡時的未知感,讓人感受到深深的無助與恐懼。
後來,他與樹木希林的合作開啟了另一個階段。他似乎在樹木希林身上找到了某種母親的形象,於是逐漸將目光轉向家庭議題,拍出了《橫山家之味》(Still Walking,2008)、《比海還深》這樣的家庭日常作品,然而,《小偷家族》又讓人看到他如何將家庭和死亡議題重新結合,深化了「羈絆」這個主題。
硯:有一個影評常用的判準是「Show, Don’t Tell」,也就是一部好的電影應該用畫面來呈現,而非用對話來告訴觀眾故事。我認為是枝裕和非常擅長以畫面說故事。例如在《小偷家族》中,這個非典型的家庭透過日常互動,演繹出深刻的情感連結,而不是僅靠台詞解釋他們的關係。
婷婷,身為文學專家,妳覺得小說中是否也有類似的原則?
婷:小說和電影在這點上確實有所不同。小說是透過文字敘述,讀者需要在腦中轉化為畫面。如果以今年廣受討論的柳原漢雅的《渺小一生》(A Little Life,2015)為例子,這部作品主要是透過細膩的文字描述,來呈現角色之間的複雜關係;而匡靈秀的《黃色臉孔》(Yellowface,2024)則採用了大量的對話,直接堆疊角色的性格。無論是哪種方式,只要運用得當,都能將故事講得引人入勝。
硯:是枝裕和的電影中,食物往往具有療癒效果,《小偷家族》中有許多令人垂涎的食物畫面,像是泡麵、烏龍麵,甚至是可樂餅,讓人看完後都忍不住想去找來吃。婷婷是否覺得書本也能帶給讀者這樣的感受?
婷:當然可以!例如漫畫《深夜食堂》(Midnight Diner,2006-連載中)就是透過描寫食物與人心之間的連結,撫慰讀者的情感。在許多日本小說中,作家往往非常注重細節,能讓讀者感受到料理製作的過程,甚至激起做飯的衝動,這種療癒感在是枝裕和的電影和日本文學中都非常常見。
硯:非常感謝婷婷精彩的分享,也感謝各位觀眾的參與。希望大家今晚不僅享受了這部電影,也對是枝裕和和他的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
文字整理/黃曦
攝影/ioau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