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做人做事的盲點,那個盲點是生活慣性養成的,也就是習性,習性成為「我」的一部份,就像眼睛長在臉上,看得到別人全身下上哪裡髒了破了,就是看不到自己臉上頂上背上的污穢,就這是盲點。接觸人群,做中學,透過別人的眼睛和嘴巴看見自己看不到的那部份,修行就是在修自己看不到的區塊,就像照鏡子,要時常擦拭心鏡,心境清明了,行言舉止自然柔軟,不會傷人不自知。
從來不覺得自己有問題,直到淑靜加入慈善團體,被安排到育幼院陪伴一群沒有父母的孩子,從孩子信任的回饋眼神中看見柔軟才是使人感動的方法,強悍只會把人往外推,最後失了人心。每次在育幼院陪伴孩子時,淑靜的心總是惦念家裡的三個孩子,很想趕快回家煮飯給孩子吃,聽聽孩子在學校的趣事,這是她還沒加入公益之前從來不曾有過的心情。也是在做公益付出的過程中,淑靜開始懂得感謝先生的默不吭聲,公益活動這麼多,如果沒有先生在家照顧孩子、負責接送,以及準備飲食,她也無法成就自己的志業。
一個人的成就往往不是一個人的成功,而是那個人背後所有力量的集結。若是淑靜的小孩叛逆不乖,先生不負責任,淑靜忙小孩忙先生就一個頭兩個大,如何身兼美容坊和公益,又如何圓滿自己行善積德的心願。如果我們很順利很平安很心想事成,首先要感謝家人,有他們的「配合」才能圓滿我們的每一步。總之,有福緣的人能透過善知識看見自己的盲點,若是無福緣那就要自造福緣,走出去做好事,與人廣結善緣,自然會在適當時機看見自己的不足進而改變,讓自己的家庭變得更好更和諧。
#自造福緣
#自修自得
#放下身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