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異性長者手牽手上街,幾乎肯定會被默認為是恩愛Couple;但兩個女人牽手上街,外人卻難以判斷她們的關係...
《從今以後》主演區嘉雯多次於訪問中描繪東亞習俗對辨認lesbian造成困擾:
「你跟你的女性好友很容易擁抱、手牽手,不會覺得很尷尬」
「女校中常見到tomboy,她們不一定是同性戀」
「有外國朋友說中國社會觀念很有趣,兩個女士牽手不會有人說三道四」
如果牽手擁抱是平常事,中性打扮也不一定代表性取向——那麼,兩個共同生活30餘年長者的愛情,要如何呈現,方能令人信服?
看《從今以後》之前,本以為導演會用強力戲劇手法向觀眾證明主角之間的情感,如此最有可能激發一般(異性戀為主)觀眾認同Angie的身份,進而代人親戚角色去問自己: 她繼承Pat之物業是否合情、合理,甚至值得合法?
出乎意料的是,導演選擇平淡手法,用日常瑣碎片段去堆砌兩個人愛的形狀。這既源於他調查訪問所得感受,也令電影立意不凡。觀眾只能從紀錄片般寫實影像中去感悟經年累積、細水長流的情感——沒有為演而演的情愛場口,因為那容易被看穿是虛假的,因此缺乏現實意義。
事實上,電影對角色有外顯化的設定,令她們更容易被「看見」。例如兩人有傳統夫妻般的分工——而普通老友之間少有「一主外、一主內」的角色分配。電影還暗藏許多細節,如區嘉雯曾提醒觀眾留意Angie撒花之前律師對白英文字幕:"dependent allowance"是法庭對兩人關係的認證。
片末,兩人不僅是「家人」,更展現了愛情的證據——彼此之間仍有浪漫感覺,情不自禁擁吻,勝過許多老夫妻。
電影花去不少篇幅交代胡家眾人和Angie之間的關係。雙方來往密切,足以令他們有能力辨別Angie到底是Pat的老友還是親密愛人。每個親戚身上都有細節暗示他們知道兩人是同性戀人,而非好姊妹。然而當面臨利益衝突時,他們如此輕而易舉找到欺負Angie的方法:她是Pat的姊妹。這凸顯了女同性戀者的弱勢,也證明在法律方面爭取認證的一種必要性。
如果「兩個女人之間的感情不容易被看見」這議題確有現實意義,那麼觀眾(包括電影業界)對主角關係的反應,也應該是不容易感知的。金馬獎前夕,外界對區嘉雯的表演僅有形式主義的讚許: 如何呼吸、做表情、灑眼淚…非常空洞。更有人對表演進行奧運體操比賽式逐項打分…也有人批評區在前20分鐘表演極差,後面才好起來。
假如去世的是Angie,觀眾是否感受到演員前20分鐘賦予角色的情感?如果感受不到,幾乎不可能進入獨活那個人的心靈,真正追隨她的情感歷程。
相關文章:《消失的馬姐》
在柏林接受訪問時,區嘉雯談及電影《從今以後》的深層背景,受東亞歷史習俗影響,社會對Lesbian Couple難以辨認、因而導致Lesbian自身權益難以得到保障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