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財務管理與投資的世界裡,我們常常被提醒要「理性面對市場波動」,但這樣的建議在實際操作中卻往往被情緒所左右。Morgan Housel 在《致富心態:關於財富、貪婪與幸福的20堂理財課》一書中,透過三位虛構的投資人——Sue、Jim 和 Tom 的故事,揭示了投資行為中的一個核心真相:成功的關鍵並不在於預測市場,而在於如何在市場低迷時保持冷靜與紀律。這個概念不僅對投資人至關重要,對於企業管理者與個人決策者也有深遠的啟發。
Housel 在書中描繪了這三位投資人的不同投資策略。Sue 是一位極度堅定的投資人,從1900年到2019年,每個月無論市場景氣如何,都固定投入1美元到美國股市。她不受經濟衰退或市場恐慌的影響,始終如一地執行她的策略。而 Jim 則稍微謹慎一些,他選擇在經濟繁榮時投資,但在經濟衰退期間賣出所有持股,並將資金保留為現金,等待衰退結束後再重新投入市場。至於 Tom,他的行為則更符合大多數人的直覺——當經濟衰退開始時,他會因恐懼而退出市場,並在衰退結束六個月後才重新進場。
這三種投資方式的結果差異顯而易見。Sue 最終累積了高達435,551美元的財富,而 Jim 和 Tom 分別只有257,386美元與234,476美元。Sue 的成功並非因為她能預測市場,也不是因為她有超凡的選股能力,而是因為她在市場最恐怖的時刻仍然保持冷靜,堅持自己的策略。Housel 特別指出,從1900年至2019年間的1,428個月裡,只有22%的時間處於經濟衰退期。換句話說,Sue 在那22%的時間裡選擇了忍耐,而這種紀律性的行為讓她的最終回報比另外兩位投資人高出約75%。
書中接著引述彼得.林區(Peter Lynch)的一句名言:「如果你在某項事業做得有聲有色,那你十次有六次都做對了。」這句話揭示了一個普遍的真理:無論是在投資、企業經營還是個人生活中,沒有人可以永遠做出正確的決定。我們往往過度聚焦於成功者的光輝成就,卻忽略了他們的成功其實來自於整體行動中少數的正確選擇。這種偏誤讓我們容易對自己的失敗感到挫折,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但事實是,即使像林區這樣的投資大師,也無法避免犯錯。關鍵在於如何在錯誤中學習,並在正確的時候加倍努力。
這個概念對於企業管理者來說同樣適用。在工作中,我們常常需要做出許多決策,但並非每一個決策都會帶來正面的結果。就像投資市場一樣,企業的成功往往來自於少數幾個關鍵的策略或產品,而非每一項嘗試都能奏效。因此,作為一名管理者,我認為在面對不確定性時,保持紀律與耐心至關重要。同時,我們也需要接受失敗作為過程的一部分,並以長期的視角來看待整體的成果。
然而,Housel 的故事雖然強調了紀律與長期投資的重要性,但它也隱含了一個假設:投資人能夠始終如一地執行策略。但實際上,大多數人並不具備這樣的心理素質。市場波動帶來的恐懼與壓力,往往會讓人做出非理性的決定。此外,對於像 Jim 和 Tom 這樣的投資人來說,他們的行為並非完全沒有道理。畢竟,經濟衰退期間的市場下跌可能意味著實際的財務損失,而這種損失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是無法承受的。因此,我認為除了保持紀律之外,投資人還需要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來制定策略,並適時調整。
Morgan Housel 在《致富心態》中透過Sue、Jim 和 Tom 的故事,向我們展示了紀律與耐心在投資中的重要性。這篇文章的核心啟示是:成功並非來自於每一次的正確選擇,而是來自於少數幾次正確的行動,以及在失敗時的冷靜應對。這個概念不僅適用於投資,也適用於我們的工作與生活。無論是面對市場波動還是日常挑戰,保持長期視角與紀律性,或許無法真正掌控未來,但可以幫助我們在不確定的環境中找到一條更穩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