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台灣人, 每個人定有自己心中的一碗滷肉飯,不管是小時候媽媽的古早味、還是學生時代學校附近的路邊攤滷肉飯、又或者是夜市美食小吃滷肉飯、甚或高檔餐廳的創意滷肉飯,不論何時何地,滷肉飯帶給台灣人的美好滋味及對家鄉的溫暖記憶,都是令人無法言喻,它總有療癒人心的神妙力量,銅板價的平民美食,讓每個人都能享用,美食家稱之為「國飯」,真是當之無愧!
我是南部人,小時候我們吃的滷肉飯是叫「肉燥飯」,至於「滷肉」,一般都是指用醬油燉煮的五花肉塊,有時也稱為「焢肉」;而肉燥飯的「肉燥」是用豬絞肉加油蔥酥跟醬油、糖燉煮而成,把肉燥淋在熱熱的白飯上,加上一顆滷蛋跟二片黃色的醃蘿蔔,就是我們肉燥飯的標準吃法。
我小時候,媽媽總是把肉燥跟五花肉塊一起入鍋滷煮,還會加上白煮蛋一起滷成滷蛋。吃飯的時候,白飯上面澆上肉燥、搭配一塊滷肉跟一顆滷蛋,真是無敵美味,我總是兩下就吃得碗底朝天。搭配油滋滋的滷肉飯,媽媽常會煮一鍋清淡的大黃瓜魚丸湯一起吃,一整條大黃瓜削皮去籽後,用滾刀切塊,與魚丸一起丟進滾水裡煮個十分鐘,加入鹽、味精,灑上胡椒粉跟幾滴香油就可以上桌啦!清甜的大黃瓜魚丸湯跟肉燥飯真是絕配,我在離家北上唸大學之前,這味都是我百吃不膩的媽媽味,即使生病食慾不振的時候,肉燥飯和大黃瓜魚丸湯仍是我唯一可以入口的食物。
之後我上了大學,吃到了台北的滷肉飯,這才發現北部人的「滷肉飯」是用五花肉切成細條跟碎豬皮一起滷的,並不是用豬絞肉去滷;而且搭配滷肉飯的湯,也不是我在南部家裡常吃的大黃瓜魚丸湯,而是蘿蔔貢丸湯或是肉羹湯!我無意掀起關於飲食習慣的「南北戰爭」,我承認北部用細五花肉條燉煮的滷肉飯,的確在色相及口感上略勝一籌,但搭配湯品部分,我還是覺得媽媽的大黃瓜魚丸湯要高明許多,尤其是濃稠的肉羹湯跟滷肉飯配一起,完全起不了互補作用,清湯才是滷肉飯的最佳組合。
婚後從南部北上工作,偶然吃到住家附近的「金峰滷肉飯」,一時驚為天人,他們的滷肉飯就是把五花肉切成細條去滷的,飽滿油亮的滷肉飯加上超大顆的滷鴨蛋,真是人間極品!雖然搭配的是我不以為然的肉羹湯,但這個肉羹是用瘦肉條裹上薄粉去煮的,沒用魚漿,吃得到紮實軟嫩的瘦肉,而不是只吃到粉漿,因為實在好吃,讓我不忍心嫌棄這個我向來認為不搭的湯品。
當時的金峰滷肉飯只是一家路邊小店,還沒爆紅到今天這樣人潮川流不息、無時無刻不大排長龍,店內的跑堂傳菜大叔大嬸們都有一套厲害的點菜口訣,店內沒有紙本菜單,他們幫客人點餐完全不用紙筆,全憑口頭傳呼簡化的菜名給內場廚師,在等上菜的時候,店內點菜傳呼聲此起彼落,蔚為奇景。我多年來在那裡用餐,這套傳呼點餐法從沒出錯過,結帳時,大叔大嬸們眼睛一瞄,只消計算桌上用過的碗盤便知道我們該付多少錢,簡直跟電腦一樣神準!現在金峰滷肉飯已經是網路名店,也有許多外國觀光客前來朝聖,店內也跟隨潮流,改用QR CODE點餐了,過去那個傳呼點餐的絕活已不復見,後來再去用餐時總有些悵然若失。
已在台北定居多年的我,也經常在家自己做滷肉飯,只是我改做北部版的滷肉飯而不是南部版的肉燥飯了。我自家的滷肉飯,是從市場買回溫體的帶皮豬五花肉條,回家後先燒水把肉燙到半熟撈起待涼,然後取一半切成細條,另一半切成肉塊一起入鍋(這也是承襲媽媽的做法),加入醬油、糖、米酒、水,我還會多泡幾朵香菇,切成碎丁,連同油蔥酥一起放進滷鍋。做滷肉飯時,我是從不加滷包的,我不喜歡太搶味的滷包香料,只有醬油跟糖、油脂混合後的味道最純粹香醇了!如果想少吃一點肥肉,我就會把五花肉塊換成梅花肉塊,也是很好吃呢!滷鍋裡加進滷蛋自然也是必須的,至於海帶、豆乾、油豆腐等滷味,可千萬不能同時丟進去滷,以免豆類的味道攪壞了一鍋滷肉汁。我都是等滷肉吃完了,再把剩下的滷汁用來滷其他的滷味,豆乾、油豆腐、海帶等浸泡過富含油脂的滷汁後, 特別油潤好吃。
滷肉飯向來是我們家最受歡迎的菜色,大黃瓜魚丸(或肉丸)湯自然也是我常搭配的湯品,這其中除了滷肉飯本身的迷人美味,當然少不了從小到大那種對家的想念與回憶,說不準哪一天,我們跟朋友打招呼時,會改說「你滷肉飯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