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世界-列傳廿三:令狐德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令狐是古代山西的一個地名,水經注認為是關羽老家附近,嚴格說起來,應該是相對古老的中國姓氏。我們在讀三國的時候,令狐公子也是見過幾個的。

不過,令狐德棻則來自敦煌,據說是西漢末年反王莽勢力流亡的遺族。在北魏分裂時回歸,協助宇文泰建國。講白了,又是一個跟李淵他們家類似的「隴西貴族」。

令狐德棻算是非常有名,事實上,南北朝史書的編撰,他幾乎都有參與。在貞觀初年的大小事務上,也從不缺席。

隋朝時,令狐家在長安北面的華原定居。令狐德棻是家裡最小的兒子,雖然家學淵源,頗為人知,但一直到隋煬帝大業後期才得到官職。

令狐德棻表示,不去。他認為,這個國家已經不行了。

後來,李淵在太原起義,關中李氏響應,令狐德棻就去投靠了李神通,作為記室參軍。

記室屬於令狐德棻的本職學能沒問題,但加了個參軍,很可能他也是李神通的謀士之一。

李淵入京後,就把令狐德棻拉來身邊。

一個王朝的建立,除了攻城掠地,安養百姓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規則」。

或者說,修正規則。

前一個王朝的壞滅,必然在規則上有所缺失,這是人們從暴秦底下鑽出來所獲得的教訓。修正規則,不能靠你嘴巴在那邊約法三章,最重要是「仕紳」要服。

統治就是老鼠會,擒賊先擒王。搞得定這些人,這些人才會幫你搞定下面的人。所以我們會看到,李淵總是把學士拉來身邊。就像你玩光榮三國志,政治跟智力高的要留下來建設國家,沒錯吧?

令狐德棻的重要工作,落在了收集經典上。

原因說難也不難,他爸令狐熙只跟學士交往,又博覽群書……這種直接打成出版社老闆,現在兒子要來接管國家圖書館這樣。

而且李淵是把令狐德棻放在身邊五年,在東都平定之後才做了這個調度。一來洛陽會有一大批新書,二來兒子都開文學館了,老子不用表示一下咩。

李淵先是考校了一下令狐德棻:「現在男人的帽子跟女人的髮型都在比高的,是哪招?」

德棻說:「帽子跟髮型是人身最高的裝飾,過去東晉君弱臣強,江左的男女都『衣小而裳大』。等到劉裕登基,那又是另一番景象。」

高完就算了令狐公子。簡單說他是在告訴李淵,現在是皇帝最大的時代,不過就這樣講因果也太玄學。

服裝的流行跟政治局勢有關連很正常,江南應該本來就衣小,包括天氣跟活動方便。裙子越來越大,我反而認為是「養尊處優」的象徵。食貨志也說過,東晉後期朝廷根本派不動力役,都是地方自治。所以大家開始在「競裳」。

帽子跟髮髻越來越高,我覺得是「想要被看見」。

李淵的唐朝,是一個充滿新機會的時代。被李淵,被太子,被秦王賞識,都有機會平步青雲。這也符合令狐德棻說的,「上位者權力較大的時代」,不然是想被天上的神仙看見逆。

總之,馬屁彈對了,道理也是對的,令狐德棻的工作就順利展開。

你別說,這活兒還挺花錢的。要重金收購一些只有目錄記下來但遺失的內容,也要重新抄寫,校正……不是看錯字而已,他們要買好幾個版本來比對,然後讓顏師古那種人來看,應該傳抄哪個版本。

所以就說,這工作你不是出版社出身的,還真不知道怎麼張羅,怎麼做到好。

幾年下來,令狐德棻也處理得很是妥當,李淵很滿意。

我們令狐公子就順著竿子往上爬,跟李淵說:「三國之後,大家都只修後漢的史。南朝從齊之後還有一些,北朝那幾乎是沒有的……皇上您是承接北朝的天命,這北史說什麼也要修一修。」

看故事不知道,公子這話可是很有門道。北朝哪有可能不修史?更別說,隋朝負責修史的主編,就有顏之推。

令狐德棻這是向顏大師家族放話挑戰了,嗆你們北朝史修得不行啦。

好,李淵當下就准奏,開始派人修史。

《隋唐天下群英傳》也有提到這場絕對跟政治派系有關的修史大工程,名單就不在這邊列了,總之以皇上跟太子派為主,基本排斥秦王派。

秦王還開了文學館呢……

也正因為大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太子之位。一直到李淵退位,都沒人繳出個成績來。於是,李世民在貞觀三年,下令重開修史大業。

所以那個貞觀節點抓出來就是方便,三年就是李世民打敗李淵老臣,走上天可汗之路的時間點。

「令德棻與秘書郎岑文本修周史,」

「中書舍人李百藥修齊史,」

「著作郎姚思廉修梁、陳史,」

「秘書監魏徵修隋史,與尚書左僕射房玄齡總監諸代史。」

魏徵跟房玄齡作為總管,就提出「魏書用舊版即可,不必再改」的建議。且排除了顏師古,並讓令狐德棻「總知類會梁、陳、齊、隋諸史」。

雖然武德修史沒交出成績單,但令狐德棻是真的有下苦功的。

除此之外,令狐德棻還加入了《新禮》跟《氏族志》的編撰。完全是一個不辱先人的唐初超級總編輯。

那其實這樣的資料,就足夠我們明白,令狐德棻的志向,跟主政團隊不同。但他的才能,卻為魏徵與李世民認可。

點名魏徵是因為,禮就是魏徵在負責的。

令狐德棻加入李承乾團隊,已經是貞觀十五年了,非常晚,也明顯表示,李承乾的崩壞與李世民的不滿,都跟令狐公子無關。公子是要去拯救五嶽劍派的角色,只可惜沒有成效。

牽涉到政治鬥爭,令狐公子就是老鼠拉龜無力可施,很有趣的。

一個精通歷史的人,怎麼不懂這些政治套路?兩層看。

第一層是他跟李淵聊帽子的事情,第二層就是,從司馬遷到這時的史書作者,基本上都是用互現那一套:今天如果是正面解套,一個正傳就能把事情說完,而不需要透過多種角度來描述一個隱晦的可能性。

能夠在鬥爭中生存下來的人,是可以斬釘截鐵的跟你說,李世民是唐初戰神,當上天子是眾望所歸。

但史書作者,就是不會那麼說。

不理解的話,就想成一種學者病吧,即使道理都懂,實際要做就做不出來這樣。

還好,李世民只殺太子派系,不害太子幕僚。

這樣講應該夠清楚了吧?也就是一直在說的,主政團隊支持太子的力量,是東宮幕僚。而李承乾自己結交的重臣友人,才是在跟魏王李泰鬥爭的派系。

等到風頭過去,房玄齡也毫不猶豫的,再次推舉令狐德棻出來,作為《晉書》主筆。點一下,貞觀末年才開始修晉史,應該也有什麼特別的原因。《晉書》完成後,令狐德棻也終於回到了他的老巢:秘書省。

不久,李世民過世,唐高宗即位,令狐德棻的工作,增加了一個全新的項目。

弘文館學士。

弘文館是李淵時在秦王文學館前始設,本稱修文館,李世民改了名稱,後來又給東宮加設崇文館。這個館主要是「學校」的功用,由秘書省提供教科書,透過科舉來招收老師,五品以上稱為學士(以下稱直學士)……其實就是漢朝太學的作用啦。

不過西瓜就越來越大串了,簡單說,弘文館早期人物只有虞世南跟褚亮(褚遂良的爸爸),到唐高宗時才興盛起來。

老學究,官二代紛紛進來教課了。

講白了,一朝天子一朝臣,高宗也要建立「自己的團隊跟人才來源」。

唐高宗就找了他的主政團隊跟弘文館的老師們來,討論:「什麼是王道?什麼是霸道?優先順序怎麼分?」

令狐老兒,如今已經六十幾歲了,就站出來說啦:「王道以德服人,霸道以刑治國。先秦以王道治天下,秦朝用霸道,漢朝則是王霸併行。但魏晉以來則沒有王也沒有霸。雖然很困難,但微臣建議先行王道。」

唐高宗點點頭:「那我們應該從哪邊做起?」

令狐德棻說:「古時候的帝王,首重清心簡事。現在天下安定,年穀豐稔,薄賦斂,少徵役,正合於王道。」

唐高宗皺起了眉頭:「你的意思是,無為而治?」

噹噹噹,警鐘敲響了。順便一提,奉老子為唐朝始祖的人就是唐高宗,不是李淵也不是李世民。

後面他們又接著討論刑罰的問題,不過令狐德棻的重點不在刑度,李世民在乎刑度。但令狐老兒其實是「借刑說法」。

再提醒,韓非子雖然是荀子的徒弟,但他的法家學說是從黃老發展出來的。更進一步說,漢武帝當年並沒有「獨尊儒術」,甚至不管是誰都會同意,漢武帝的施政骨幹在於法。

令狐德棻後來又活了二十年,基本上就是做學士(教授),編寫書籍,沒有什麼其他特別的。最重要的,到底就是跟唐高宗「開道」的這件事。

不過,目前我也還不知道,崇道會為貞觀之後的唐朝,帶來什麼風波。

又,武則天的執政稱帝,是否跟佛道之爭有關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95會員
954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阿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13
褚遂良,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同時,也是唐太宗到唐高宗之間,最大的奸臣。
Thumbnail
2025/03/13
褚遂良,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同時,也是唐太宗到唐高宗之間,最大的奸臣。
Thumbnail
2025/03/10
從一開始就沒有人知道,西藏高原上怎麼還有一個國家。當他們下山來的時候,連天可汗都震驚了……
Thumbnail
2025/03/10
從一開始就沒有人知道,西藏高原上怎麼還有一個國家。當他們下山來的時候,連天可汗都震驚了……
Thumbnail
2025/03/06
取代東突厥而立的新霸主:薛延陀。
Thumbnail
2025/03/06
取代東突厥而立的新霸主:薛延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令狐是古代山西的一個地名,水經注認為是關羽老家附近,嚴格說起來,應該是相對古老的中國姓氏。我們在讀三國的時候,令狐公子也是見過幾個的。 不過,令狐德棻則來自敦煌,據說是西漢末年反王莽勢力流亡的遺族。在北魏分裂時回歸,協助宇文泰建國。講白了,又是一個跟李淵他們家類似的「隴西貴族」。
Thumbnail
令狐是古代山西的一個地名,水經注認為是關羽老家附近,嚴格說起來,應該是相對古老的中國姓氏。我們在讀三國的時候,令狐公子也是見過幾個的。 不過,令狐德棻則來自敦煌,據說是西漢末年反王莽勢力流亡的遺族。在北魏分裂時回歸,協助宇文泰建國。講白了,又是一個跟李淵他們家類似的「隴西貴族」。
Thumbnail
話說桓帝時期有黃星現於楚、宋分野,有個叫殷馗的風水士說:「五十年後當有真人起於梁、沛之間,其鋒不可當。」 後來這片地方被證實了,是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中國的疆域非常廣大,但有一個小區域卻特別有意思,這塊地方誕生了三個主導中國歷史大方向的開國之君。 劉邦起於沛縣,主導開創了兩漢四百年的風風
Thumbnail
話說桓帝時期有黃星現於楚、宋分野,有個叫殷馗的風水士說:「五十年後當有真人起於梁、沛之間,其鋒不可當。」 後來這片地方被證實了,是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中國的疆域非常廣大,但有一個小區域卻特別有意思,這塊地方誕生了三個主導中國歷史大方向的開國之君。 劉邦起於沛縣,主導開創了兩漢四百年的風風
Thumbnail
上次介紹了一下譙周的基本人設,接著來看他涉入政壇的部分。 諸葛亮任命譙周為勸學從事,蔣琬接班後則改為典學從事。 從事是州牧刺史副官的名稱,也就是這邊,兩人都不是以中央朝廷官員的部分在「使用」譙周。 原則上看起來也是很單純的興學教學,譙周幹得也不錯:典學的典就是總管的意思。 然後出現了變化。
Thumbnail
上次介紹了一下譙周的基本人設,接著來看他涉入政壇的部分。 諸葛亮任命譙周為勸學從事,蔣琬接班後則改為典學從事。 從事是州牧刺史副官的名稱,也就是這邊,兩人都不是以中央朝廷官員的部分在「使用」譙周。 原則上看起來也是很單純的興學教學,譙周幹得也不錯:典學的典就是總管的意思。 然後出現了變化。
Thumbnail
孟光跟來敏。就是上回跟許慈胡濟一起制定季漢禮法跟各種制度的人。 孟老先生是洛陽人,祖上也是三公之家。不過這個孟太尉不見於《後漢書》。事實上,以裴松之的考證,陳壽是故意給孟光長臉的。因為孟太尉其實是中常侍孟賁的弟弟。(不是古代勇士孟賁) 心裡一抽對吧?不要懷疑,就是漢末大宦官。
Thumbnail
孟光跟來敏。就是上回跟許慈胡濟一起制定季漢禮法跟各種制度的人。 孟老先生是洛陽人,祖上也是三公之家。不過這個孟太尉不見於《後漢書》。事實上,以裴松之的考證,陳壽是故意給孟光長臉的。因為孟太尉其實是中常侍孟賁的弟弟。(不是古代勇士孟賁) 心裡一抽對吧?不要懷疑,就是漢末大宦官。
Thumbnail
這次來到蜀書十二第四位,許慈,南陽人。欸?不是說十二是蜀部名士嗎?荊蜀在東漢末年複雜的關係,可不是從劉備入蜀才開始的。 大家熟知的甘寧老師,本身就是益州投荊,轉入東吳的將領。劉璋政權底下的董和李嚴等大官,同樣也是荊州出身。
Thumbnail
這次來到蜀書十二第四位,許慈,南陽人。欸?不是說十二是蜀部名士嗎?荊蜀在東漢末年複雜的關係,可不是從劉備入蜀才開始的。 大家熟知的甘寧老師,本身就是益州投荊,轉入東吳的將領。劉璋政權底下的董和李嚴等大官,同樣也是荊州出身。
Thumbnail
盛樂古城。 北魏拓跋氏因此而興,雖入中原,亦以為北都。 此後,柔然日盛,一度攻破盛樂。雖以長孫部族為帥奪回,但榮景不再。 北魏自詡代人,盛樂部族亦是紛紛南遷,最終,只以鎮守盛樂之龍驤將軍,大野善為宗。 孝文帝時,柔然又寇敦煌。 大野善之子大野提率軍支援征討,戰功彪炳,受封敦煌鎮將,並留下宗族血脈。
Thumbnail
盛樂古城。 北魏拓跋氏因此而興,雖入中原,亦以為北都。 此後,柔然日盛,一度攻破盛樂。雖以長孫部族為帥奪回,但榮景不再。 北魏自詡代人,盛樂部族亦是紛紛南遷,最終,只以鎮守盛樂之龍驤將軍,大野善為宗。 孝文帝時,柔然又寇敦煌。 大野善之子大野提率軍支援征討,戰功彪炳,受封敦煌鎮將,並留下宗族血脈。
Thumbnail
到彥之,是一個人名。 《宋書》的目錄,有這個名字,實際的篇幅卻從缺。 這就是「到彥之闕」。 還好,有好心的唐朝人把宋齊梁陳書,合編為南史。 所以我們還能來看《南史.到彥之傳》。 到彥之,字道豫,彭城人。 又是一個之道輩。 跟劉裕一樣,祖籍彭城但是不住在彭城,都是東晉時的不過江僑民。 到彥之才是。
Thumbnail
到彥之,是一個人名。 《宋書》的目錄,有這個名字,實際的篇幅卻從缺。 這就是「到彥之闕」。 還好,有好心的唐朝人把宋齊梁陳書,合編為南史。 所以我們還能來看《南史.到彥之傳》。 到彥之,字道豫,彭城人。 又是一個之道輩。 跟劉裕一樣,祖籍彭城但是不住在彭城,都是東晉時的不過江僑民。 到彥之才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