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宮崎駿:與夢同行〉的紀錄片裡,有一段是他正在繪製波妞與小嬰兒的互動,他說:「波妞發現小嬰兒不開心。有些小孩認為自己不應該被生下來,波妞告訴他們不是這樣子的。這是她來到這裡的理由。」
帶著對這段話的震撼去看了〈崖上的波妞〉,竟在純真無邪的愛情故事架構之下,品味出了宮崎駿對生命、對死亡的探索與凝視。
小嬰兒互動那段所花的時間比以為的還要長,波妞先遞了湯,又遞三明治,之後在漸行漸遠的船上奮力一躍,跨過水面來,使盡魔力揉捏嬰兒的臉,與他鼻子對鼻子——嬰兒終於露出笑容,而後波妞因耗費了魔力而昏昏欲睡。她究竟利用魔法做出了什麼改變呢?讓人微笑竟是需要耗費如此強大力量的事,很不容易、很艱難的事。因此這段我哭了。
「波妞告訴他們不是這樣的。」——波妞想告訴我們什麼呢?生命如斯珍貴,如此得來不易,她為了成為人而堵上了一切,耗費了龐大的魔力長出手腳,拼盡全力地乘風破浪而來,為的只是成為一個人。
而生命短暫如斯,在宮崎駿的筆下,故事最後老人們都從輪椅上站起來,在草地上奔跑嬉鬧,海中被巨大水母罩住的極樂之景,確然即是「死後世界」。
此前宗介看著空無一人的車子尋找媽媽不得,明明可以轉念往附近繼續找尋,而他只是茫茫然慌了手腳,站在原地哭泣流淚,這段哭泣其來有自,即使後方的劇情將故事營造得溫暖和諧,仍可發現這海嘯發生後的場景其實隱晦地述說著人們的死亡。水中的上古生物魚群游動、堆疊在海上的數百艘漁船燈火,以及宗介領著波妞踏入的,那象徵著陰陽交界的山洞,一切細微且看似不經意的畫面都是「死後世界」的暗示。
埋藏在闔家歡樂、大團圓結局的兒童電影框架之下,探索生命與死亡,描寫生命的珍貴和得來不易,宮崎駿在歡樂的敘事之下嘗試將觸角探得更深,最後的效果雖然不是一看即知,但看過紀錄片、聽到他說「波妞來到這裡的理由」的我,完全被他「樂景寫哀」的藏鋒給觸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