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倫·葛林斯潘 ( Alan Greenspan ) 或許是「美國世紀」最具代表性的終章人物之一。當他出版自傳《動盪年代》時,這本書吸引的關注已經超越了人們對一位經濟決策者的好奇心。從他的經濟政策歷程來看,葛林斯潘的故事宛如一部美國歷史的縮影——充滿挑戰、創造與變革。
這是一位出生於曼哈頓、熱愛音樂的孩子,最終征服華爾街,並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掌舵人的故事。在他的領導下,美國經濟跨越政黨輪替、應對金融危機、控制通脹,最終締造了持續的繁榮。他的傳奇更顯得像19世紀摩根與洛克斐勒時代的偉大人物,但葛林斯潘的成就實實在在地發生在現實世界中。我們得以見證他書寫歷史的過程,也目睹了他故事的落幕。
作為一名保守主義者,葛林斯潘在共和黨總統的提名下擔任聯準會主席,但他始終維持聯準會的獨立性。與民主黨總統的合作也彰顯了他在職責上的超然與專業。他在18年的任期內,面對1987年的股市黑色星期一、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以及2001年的恐怖攻擊後經濟信心危機等挑戰。他果斷行動,靈活運用貨幣政策,避免危機對美國經濟造成災難性影響。美國在他任內經歷了戰後最長的經濟增長期,年均增長達3%,通脹則大多控制在3%以下。
冷戰結束、全球化進程、新科技革命等歷史巨變也發生在他執掌經濟的年代。他成功地維持了美國經濟的穩定,讓這些變化得以平穩過渡。
葛林斯潘是一個充滿矛盾又深具邏輯的人物。他不時在關鍵時刻背離自身信仰,但同時維持了聯準會政策的一致性。他將新書《動盪年代》獻給了自由主義導師艾茵·蘭德,表明自己始終是自由市場經濟思想的追隨者。
早年,葛林斯潘的經濟思想深受蘭德影響。他不僅認為自由市場是效率的體現,更認為其合乎道德。他反對政府干預、反對福利制度,甚至反對反壟斷法,視壟斷為自由市場的自然產物。然而,1987年的股災讓他意識到,完全放任市場可能導致災難性後果。當危機來臨時,他選擇果斷出手,成為市場的「看得見的手」。
葛林斯潘時代的繁榮得益於全球化和技術進步。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商品壓低通脹,資本回流助推了資產市場的繁榮。然而,這個良性循環的終結初現於2007年的次級房貸危機。過量資金催生資產泡沫,危機隱患逐漸浮現,標誌著一個時代的落幕。
葛林斯潘既是這個動盪年代的記錄者,也是塑造者。他的決策邏輯和妥協策略,既創造了繁榮,也為後人留下了值得反思的遺產。他或許並非未來世界的預言者,但他作為這個時代的鏡像,映射出經濟政策與歷史的交織與辯證關係。
「如果你們認為確切地理解了我講話的含義,那麼,你們肯定是對我的講話產生了誤解。」(If I seem unduly clear to you, you must have misunderstood what I said.)這句話,便是葛林斯潘對整個金融市場的影響力。
資料參考 : 《動盪年代》、Pku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