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大辭典-空 (二)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四大皆空

從空這個神奇的概念向外延伸,還有一些與之相關的詞語。我們常聽到四大皆空,這個成語甚至被用來形容醫療院所缺乏內科、外科、產科、兒科四種醫生的現象。然而四大皆空其實是佛教基於空所延伸的詞彙。佛教簡單把組成世界的元素分成四種(如果元素週期表只有四個元素考默寫就簡單了),這四種元素就被稱為「四大」。 讓我們回到那包餅乾,餅乾由麵粉、鹽、油、小蘇打粉四種原料所組成。若準備了十片餅乾份量的麵粉、油跟小蘇打粉,但加入一公斤的鹽,這東西烤出來想必不能吃簡直成了鹽磚。若準備十片餅乾份量的麵粉、油跟鹽,但只放一片份量的小蘇打粉,餅乾是做不成了但可能變成烙餅。只需要大幅提高烘烤溫度或加長烘培時間,不論原料怎麼組合都能烤出一塊黑炭!


這四種原料的組合可以是麵糊水也可以是焦炭或鹽磚,餅乾的出現只因為四種原料剛好在對的比例碰上合適的外在條件(溫度、濕度、時間等)。餅乾從剛出爐香濃酥脆,慢慢香味散去口感變軟,最後遇上飢腸轆轆的我連屑屑都不剩。

世間有形、無形的事物其實就跟那片餅乾一樣。不論四大元素烘烤出爐的是餅乾還焦炭都是由各種條件所促成的,出爐後也無法擺脫隨著各種因素改變的宿命。最後不管是一片餅乾還是一坨焦炭,也都會有消逝不復存在的那天。由四大元素所構成的世間萬物都具備空的特性,從出現開始就持續面臨變化直到最後消逝殆盡,這就是「四大皆空」的意思。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又是另一個耳熟能詳的詞語,甚至還被拿來當電影名稱。這段話出自心經,原文: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說到這裡,空字的解釋挖了不少坑,容許我日後慢慢填上,這裡先簡述就好。空在佛教中原本是形容具備某種特性的形容詞,這裡在語句通順的考量下也可翻譯成符合空這種特性的事物。那什麼是色呢? 先把全文段落梳理並將語句轉為白話文,我們會得到:

「色」跟「空」沒有什麼不同,「空」跟「色」也沒有什麼不同。「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受」、「想」、「行」、「識」,也是一樣的道理。

「色」、「受」、「想」、「行」、「識」,這五個名詞合稱為「五蘊」。接下來條列式的簡述一下「五蘊」究竟是什麼。 「色」: 泛指世間的一切事物 「受」: 對「色」產生的感受,可以是喜歡的也可以是厭惡的 「想」: 慾望,對於「色」與「受」的過度追求 「行」: 為了滿足「想」而做出相應的行為 「識」: 針對「色」與「受」去分別好壞、優劣、貴賤的心思 如果這樣講還是太虛幻,讓我們再回到餅乾的範例來。 色: 餅乾 受: 吃餅乾感受到的美味 想: 非得吃到這片餅乾的慾望 行: 下定決心拆包裝開吃 識: 這餅乾真的厲害,再也不吃其他品牌了

解釋完五蘊都快忘記原本的主題是什麼了,讓我們回到空的話題來。 經過以上對五蘊的解釋,重新來看看心經這段話:一切事物跟空沒有什麼不同,空跟一切事物也沒有什麼不同。一切事物的道理就是空,空的道理就是一切事物。感受、慾望、行為、分別心,也是一樣的道理。

簡單來說,不管是事物、感受、慾望、行為或是分別好惡的心思,這些人與外在事物間的一切都無法擺脫「空」。為了滿足分別心汲汲營營得到自己認為最好的事物,即便當下的感受是多麼美好,也別忘了空的道理。外在事物的滿足只是暫時的,一切都有變化與消逝的那天。心經的這段話在提醒著我們,不論喜愛的事物產生變化或是遭遇到討厭的事物,都別讓自己的情緒與心思被這些本就會持續變化的一切給牽著走。


待解釋的部分...

空字延伸出不少複雜的概念與尚未解釋過的字,首先「四大」提到的「外在條件」到底是什麼,由誰來控制? 接著就是「色」、「受」、「想」、「行」、「識」的「五蘊」,這些字都涉及更深入的佛學教義。這些字與佛學概念完整的解釋,敬請各位期待接下來的佛系大辭典。

空的目的

空以及其延伸的許多詞語,都透過描述空的概念,提醒人們要坦然的面對這個本就不斷變化的世界。釋迦牟尼佛提出空這個概念的本意,也是希望藉此消除事物變化給人們內心帶來的痛苦。

源於對泰國佛牌聖物的好奇心,一頭栽進佛教世界。除了研究佛牌聖物之外,也研讀巴利藏南傳佛教原始經典。一邊分享佛牌的同時,也分享在佛經中所學到的一切。佛法不該只用於面對生命的消逝,更應該被活用在生命中的每一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佛系大辭典系列文章,透過淺顯易懂的文字,打破佛法深奧難懂的高牆。人們總說出家就要遁入空門,佛法所說的「空」是什麼?是股市下跌的空,還是剛睡醒腦袋空空的空?
佛系大辭典系列文章,透過淺顯易懂的文字,打破佛法深奧難懂的高牆。「佛」字迎來最複雜的第三篇,最終章讓我們來認識藥師佛與彌勒佛。
佛系大辭典系列文章,透過淺顯易懂的文字,打破佛法深奧難懂的高牆。「佛」的第一篇開頭提到許多佛的聖號,第二篇就讓我們仔細介紹祂們吧!
佛系大辭典系列文章,透過淺顯易懂的文字,打破佛法深奧難懂的高牆。第一篇就讓我們從「佛」開始說起,佛究竟是誰、這個字的意義又是什麼? 這些問題都將在這篇的佛系大辭典為你解答!
佛系大辭典系列文章,透過淺顯易懂的文字,打破佛法深奧難懂的高牆。人們總說出家就要遁入空門,佛法所說的「空」是什麼?是股市下跌的空,還是剛睡醒腦袋空空的空?
佛系大辭典系列文章,透過淺顯易懂的文字,打破佛法深奧難懂的高牆。「佛」字迎來最複雜的第三篇,最終章讓我們來認識藥師佛與彌勒佛。
佛系大辭典系列文章,透過淺顯易懂的文字,打破佛法深奧難懂的高牆。「佛」的第一篇開頭提到許多佛的聖號,第二篇就讓我們仔細介紹祂們吧!
佛系大辭典系列文章,透過淺顯易懂的文字,打破佛法深奧難懂的高牆。第一篇就讓我們從「佛」開始說起,佛究竟是誰、這個字的意義又是什麼? 這些問題都將在這篇的佛系大辭典為你解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天親菩薩說西方極樂世界有三種莊嚴,一種是「佛莊嚴」,一種「菩薩莊嚴」,再一種「國土莊嚴」,一共就有幾十項內容,這三種莊嚴可以滙到一個法句裏頭。這很像禪宗的話,一二的「一」;法,修法的「法」;句子的「句」,可以到「一法句」。也註解了,什麽叫一法句呢?清淨句。所以清淨兩個字很重要。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佛法中的四種關係:同義、相違、三句和四句。簡單來說,就是在辯論中,我們如何用這些關係來更清楚地理解概念。例如,三句和四句關係幫助我們看出兩個法相名詞的範圍重疊程度,同分和俱非則讓我們知道它們是否有共同點。總之,這些關係讓我們辯論時思路更清晰!
Thumbnail
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樣的心?「同地水火風」就是四大皆空。佛心清淨,一塵不染,跟虛空一樣,沒有分別。佛的心,真心,真心離念,沒有妄念。凡是有念頭,那個心就不是真心就是妄心。佛心清淨像大地一樣荷負萬物,像水一樣滋長萬物,像火一樣成熟萬物,像風一樣吹拂萬物,像虛空一樣包容萬物,沒有賢、劣、親、疏的分別執著。
Thumbnail
福薄於此法,猶豫亦難生;雖僅生猶豫,亦能壞三有。—《四百論》
Thumbnail
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
Thumbnail
以往在宗教信仰上並無很明確的界線,認為不管是哪一種宗教,都是教人為善,以人為本。深信「萬法唯心造」,如果能夠心存善念,任何宗教都是有它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天親菩薩說西方極樂世界有三種莊嚴,一種是「佛莊嚴」,一種「菩薩莊嚴」,再一種「國土莊嚴」,一共就有幾十項內容,這三種莊嚴可以滙到一個法句裏頭。這很像禪宗的話,一二的「一」;法,修法的「法」;句子的「句」,可以到「一法句」。也註解了,什麽叫一法句呢?清淨句。所以清淨兩個字很重要。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佛法中的四種關係:同義、相違、三句和四句。簡單來說,就是在辯論中,我們如何用這些關係來更清楚地理解概念。例如,三句和四句關係幫助我們看出兩個法相名詞的範圍重疊程度,同分和俱非則讓我們知道它們是否有共同點。總之,這些關係讓我們辯論時思路更清晰!
Thumbnail
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樣的心?「同地水火風」就是四大皆空。佛心清淨,一塵不染,跟虛空一樣,沒有分別。佛的心,真心,真心離念,沒有妄念。凡是有念頭,那個心就不是真心就是妄心。佛心清淨像大地一樣荷負萬物,像水一樣滋長萬物,像火一樣成熟萬物,像風一樣吹拂萬物,像虛空一樣包容萬物,沒有賢、劣、親、疏的分別執著。
Thumbnail
福薄於此法,猶豫亦難生;雖僅生猶豫,亦能壞三有。—《四百論》
Thumbnail
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
Thumbnail
以往在宗教信仰上並無很明確的界線,認為不管是哪一種宗教,都是教人為善,以人為本。深信「萬法唯心造」,如果能夠心存善念,任何宗教都是有它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