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覆O學者/入淨土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敬覆O學者/入淨土門(象山慶’23.1.31)
知識分子(學術研究者)對宗教了理解,仍以讀書為主,可先找「淨土宗o史」及相關的史籍、論文以細讀,概觀掌握了「(中國)淨土宗」在全體佛法及佛教史的定位;以此通觀之視野,再深入淨土「歷代祖師」的著作,從中了解淨土「教理、行門」的開展及演變,乃至於最後的歸結與定型,在歷史中如何被不同層次的信眾所接受、奉行,有什麼可驗證的事蹟與感應,足以啟人信願;乃至於不同宗派對淨土教門的批評與融合……。教史、教義,行持、事證,完整的通讀下來,有了完整的思想架構,才不致被當今流行之一家之言、一派之說所局限,而坐井觀天,所見者小;卻輕忽了淨土法門之「事雖簡易,理極圓頓,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猶如大海,普納眾流;亦如太虛,遍含萬象。盡法界眾生,無一人不攝其中;盡法界諸法,皆由此得其實際」,「為如來一代時教之特別法門,三世諸佛之總持要道」的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以上乃知識分子於淨土「解門」所須之廣聞、深思、明辨,以此既可安頓自心,並能為人解惑;當然,更重要的是「行門」之至誠信受,持續念佛,並發願往生,成佛度眾。
初入淨土門,或思辨力較強的學人,不必故作「老實」「守愚」,而壓抑心中於教於行的各種疑問;可以邊學解、邊念佛,同時並行,「理明則信深」,信深則「願切而行專」。個人的相關疑惑,從古以來,淨土經論及祖師的著作中,多有解答,乃至於設問代答,幾以含括了凡夫念佛的一切疑慮,只須多用心思,於上述書中尋讀、思惟,必得適切的解答;日後甚至可發揮學者專長而通達於教理,為淨土門多一些教研成果,也是「自信教人信」的方式。南無阿彌陀佛
可先參閱的書籍:陳楊炯《中國淨土宗通史》、陳探宇中國淨土宗脈絡》、魏磊淨土宗教程》、《淨土聖賢錄.五編》(合訂版)、《印光大師文鈔.全集》(全四冊
📷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智」所不及,以「信」代之(象山慶’23.1.29) 雖然,理解.觀察.實驗,是科學的核心,但偉大的進步,來自直覺的跳躍(《策略直覺: 偉大成就來自靈光一閃》),理性乃大腦的邏輯與運算,受限於生理的緩慢,不能掌握全部的事實。真理已預存於心靈中,在人與神(終極實在/究竟實相)的不思議交流中,向我們揭示
釋德森《印光法師嘉言錄續編》序: 眾生根性,千差萬別,具足八萬四千煩惱。如來悲憫,觀機設教,廣說八萬四千法門,以為對治。就中求其圓頓超妙,直捷了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普被三根,統攝諸法者,唯有依觀音、勢至、文殊、普賢、諸大菩薩。迦葉、阿難、馬鳴、龍樹、諸大尊者。及此土遠公、智者、清涼、
2023新年感言(象山慶’23.1.22)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 人間匆匆營眾務 不覺年命日夜去 如燈風中滅難期 忙忙六道無定趣 未得解脫出苦海 云何安然不驚懼 各聞強健有力時 自策自勵求常住 所謂「不覺」,是不自覺或不面對,以人事匆忙為藉口,逃避「生命意義與終極歸向」的探究。這雖是人生的常態,卻
我們是妙好人嗎?(慧淨法師) 世尊在《觀經》流通分讚歎念佛人說:「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善導大師加以具體地解釋:「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也。」這是「五種嘉譽」,對念佛人五種美好、殊
Q:我的孩子有自閉症;以前我們不懂,也沒特別關心他,讓他接受特殊教育;因此,他可能有更好的前途,卻被學校與父母耽誤了! A:兒女與父母就是有緣,親或不親很難說,或善或惡也未定,借了父母的身體(四大)來入胎、孕育、出生、成人,卻也自己的業報與習
「智」所不及,以「信」代之(象山慶’23.1.29) 雖然,理解.觀察.實驗,是科學的核心,但偉大的進步,來自直覺的跳躍(《策略直覺: 偉大成就來自靈光一閃》),理性乃大腦的邏輯與運算,受限於生理的緩慢,不能掌握全部的事實。真理已預存於心靈中,在人與神(終極實在/究竟實相)的不思議交流中,向我們揭示
釋德森《印光法師嘉言錄續編》序: 眾生根性,千差萬別,具足八萬四千煩惱。如來悲憫,觀機設教,廣說八萬四千法門,以為對治。就中求其圓頓超妙,直捷了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普被三根,統攝諸法者,唯有依觀音、勢至、文殊、普賢、諸大菩薩。迦葉、阿難、馬鳴、龍樹、諸大尊者。及此土遠公、智者、清涼、
2023新年感言(象山慶’23.1.22)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 人間匆匆營眾務 不覺年命日夜去 如燈風中滅難期 忙忙六道無定趣 未得解脫出苦海 云何安然不驚懼 各聞強健有力時 自策自勵求常住 所謂「不覺」,是不自覺或不面對,以人事匆忙為藉口,逃避「生命意義與終極歸向」的探究。這雖是人生的常態,卻
我們是妙好人嗎?(慧淨法師) 世尊在《觀經》流通分讚歎念佛人說:「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善導大師加以具體地解釋:「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也。」這是「五種嘉譽」,對念佛人五種美好、殊
Q:我的孩子有自閉症;以前我們不懂,也沒特別關心他,讓他接受特殊教育;因此,他可能有更好的前途,卻被學校與父母耽誤了! A:兒女與父母就是有緣,親或不親很難說,或善或惡也未定,借了父母的身體(四大)來入胎、孕育、出生、成人,卻也自己的業報與習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前陣子對 Meta 第二代智慧眼鏡有蠻多好奇的,順手了解一下智慧眼鏡的進展、近年和 Meta 合作推出智慧眼鏡的雷朋(Ray-Ban)它背後母公司 EssilorLuxottica,發現他們的發展歷程蠻特別的。 近來 EssilorLuxottica 也爭相吸引科技巨頭 Me
平靜是每個人心中固有的狀態,只是被外在的擾動所掩蓋。當我們靜下心來,讓內心回歸平靜,便能清晰地看見自己的本質與真實需求。當你在生活的壓力中,能找到一片安靜的空間時,請記得這片平靜是讓你療癒傷痛、重新出發的根本。
「夫風病,下之則痙」,受到外感風邪入侵,開了攻下藥物或是吃壞東西拉肚子,就出現抽筋的現象,「復發汗,必拘急」,先攻下讓腸胃津液傷到了,又發汗讓津液枯竭,身體就會開始痙攣了。通常虛寒的人被這樣子一搞,就會有發痙的情況。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近日立法院在審查法案時,出現許多衝突與爭議。新聞提到的「逕付二讀」、「黨團協商」、「程序委員會」是什麼意思?法律的制定需要經過哪些程序?掌握這些知識,有助於讓你更容易認識立法院發生什麼事。
Thumbnail
我在床上睡覺。 (我發現夢中第一件事常常都是在床上醒來。) 公公靠近房間, 告訴我婆婆就快要回來。 (我想他在暗示我要讓出這個房間,婆婆要使用這個房間,這是婆婆的房間。) 過了一會, 婆婆回來了。 她看見我在房間裡, 但並不強勢要使用房間。 我主動的告訴她我立刻離開, 可以讓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前陣子對 Meta 第二代智慧眼鏡有蠻多好奇的,順手了解一下智慧眼鏡的進展、近年和 Meta 合作推出智慧眼鏡的雷朋(Ray-Ban)它背後母公司 EssilorLuxottica,發現他們的發展歷程蠻特別的。 近來 EssilorLuxottica 也爭相吸引科技巨頭 Me
平靜是每個人心中固有的狀態,只是被外在的擾動所掩蓋。當我們靜下心來,讓內心回歸平靜,便能清晰地看見自己的本質與真實需求。當你在生活的壓力中,能找到一片安靜的空間時,請記得這片平靜是讓你療癒傷痛、重新出發的根本。
「夫風病,下之則痙」,受到外感風邪入侵,開了攻下藥物或是吃壞東西拉肚子,就出現抽筋的現象,「復發汗,必拘急」,先攻下讓腸胃津液傷到了,又發汗讓津液枯竭,身體就會開始痙攣了。通常虛寒的人被這樣子一搞,就會有發痙的情況。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近日立法院在審查法案時,出現許多衝突與爭議。新聞提到的「逕付二讀」、「黨團協商」、「程序委員會」是什麼意思?法律的制定需要經過哪些程序?掌握這些知識,有助於讓你更容易認識立法院發生什麼事。
Thumbnail
我在床上睡覺。 (我發現夢中第一件事常常都是在床上醒來。) 公公靠近房間, 告訴我婆婆就快要回來。 (我想他在暗示我要讓出這個房間,婆婆要使用這個房間,這是婆婆的房間。) 過了一會, 婆婆回來了。 她看見我在房間裡, 但並不強勢要使用房間。 我主動的告訴她我立刻離開, 可以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