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看完《隔壁的房間》後我明白,死亡原本就是一場派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西班牙當代電影大師 Pedro Almodóvar 執導的全新力作《隔壁的房間》(The Room Next Door),尚未上映前就在台掀起轟動,除了因主角 Tilda Swinton 先前為出演《親愛的帕索里尼》來台引發居高不下的討論聲浪外,更因這部電影竟在 2024 威尼斯影展獲得全場觀眾長達近 19 分鐘的起立鼓掌,而現年 75 歲的 Pedro Almodóvar 更一舉贏得人生第一座威尼斯影展最高榮譽金獅獎。




(以下有劇透)



死亡,原可以不必充滿掙扎


今回 Pedro Almodóvar 將他一直以來藉由創作對「慾望」發出的叩問帶到了美國,透過《隔壁的房間》展開一場對死亡甜蜜又真誠的反思。

這部改編自作家 Sigrid-Nunez 《告訴我,你受了什麼苦?》(What Are You Going Through?),並由 Tilda Swinton 及 Julianne Moore 擔任雙女主的電影,是對「安樂死」議題的一次深刻探索。

Pedro Almodóvar 透過慾望、情感及倫理的交織,引領出人們步入生命終點時必須面臨的五味雜陳心緒。

在 Tilda Swinton 演繹下,足以看見死亡為人類社會捎來的命題並非全然是負向、悲傷的,有一天,我們或許都能死得有尊嚴,享受孤獨所帶來的平靜,而非掙扎於生命所帶來的傷痕。

raw-image

「下雪了。」是電影中反覆出現的台詞,也似是暗喻生命型態的轉換,終歸是隨著時序而變遷的,悲歡離合,不過是常態。

另一方面,在 Julianne Moore 的詮釋下,觀眾或許有機會解開關於生命中因逝去而面臨的苦劫。

離去的人並非消失,一如明年冬天到了雪會再度落下,歸於塵土的人也將在未知的他方展開新旅程,一切皆有定數,生命本是場無盡的派對,音樂停下了,並不代表快樂灰飛煙滅。

raw-image




生與死的交融


Tilda Swinton 與 Julianne Moore 各自於八零、九零年代在獨立電影屆站穩地位,也曾多次合作,在接受《ELLE》訪談中, Julianne Moore 表示自己最喜歡 Tilda Swinton 演出的電影正是《莊園魅影》(The Eternal Daughter),而 Tilda Swinton 則最喜歡  Julianne Moore 的《謀殺綠腳趾》(The Big Lebowski)。

在《隔壁的房間》中,Swinton 飾演罹患子宮頸癌第三期的患者 Martha,Julianne 則是陪伴她一路走到生命終點的好友 Ingrid,前者坦然擁抱死亡,後者則避諱任何死亡相關的話題,但最終,仍是死亡讓兩人成為了彼此的靈魂伴侶。

raw-image

Martha 過往擔任戰地記者的經歷,讓她明白人際關係的厚度不在於交集次數,而是真誠,也讓她明白生命的厚度並不取決於時間,而是尊嚴,這樣的人生經歷令她與 Ingrid 重逢後,各自帶給對方另一種觀看生命的切角。

反向來說,Ingrid 即便畏懼死亡,本質卻是個無比溫暖,並且願意為朋友兩肋插刀的人,這樣的性格特質也帶給邁向生命末期的 Martha 難以言喻的感動。

raw-image

正是如此雙雙交織下,才能孕生令觀眾回味無窮的真摯情誼,死亡在兩人共舞下顯得溫柔而平和,它不再是獵奇的血紅色,反倒得以在雪融化後,幻化為帶給人希望的粉紅色。

raw-image




現代主義建築在影像中的寓意


Tilda Swinton 在接受採訪時曾言:

「權力是這部電影探索的主題之一,我們面對老化或死亡時的無力感,本身就是一種禁忌,如果死亡剝離了禁忌與暴力,只能是因為我們做出了改變。」

而在電影中,兩位主角真正迎來改變之際,正是在遠離曼哈頓,前往紐約州北部一處偏遠之地後所發生的。

Martha 邀請 Ingrid 陪她入住一處充滿現代主義風格,卻詭異地被森林重重包圍的建築物中一起「共度死亡」,她說:

「如果門是開的,代表我還活著;如果哪天你發現門關起來了,代表我做了決定。」
raw-image

在現實生活中,這棟建築實際位於西班牙,名為 “Casa Szoke”,座落於阿班托斯山南坡、靠近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該建築由馬德里建築工作室 Aranguren + Gallegos 所設計,靈感汲取自擁有功能主義建築泰斗之稱的 Le Corbusier。

Casa Szoke 雖隱匿於山林中,卻意外地是藉由一系列相連的玻璃與銅鋼角形結構所構築而成。對此,該部電影的美術設計 Inbal Weinberg 表示:

「現代主義建築總是散發著冷靜、理性的氛圍,我們想透過線性平面與自然曲線形成的對比,以及角窗帶來的視覺張力,突顯兩位主角複雜的動態關係,而這也同時寓意著,即便再富有戲劇性,兩人仍保有互補的和諧感。」
raw-image



血色的溫柔


毫無疑問地,在該部電影的文本敘事中,這棟建築成為了抵禦死亡與暴力的庇護所,而 Martha 房間的紅色大門內,雖埋藏她內心深處的痛苦與掙扎,卻也同時象徵某種安慰與解脫。

紅色大門既象徵 Martha 迎向死亡的門檻,也劃分了過去回憶和未來命運間的界限,但無論如何,這段過程是無法迴避的,死亡是一種必然,但紅色卻串聯起了 Martha 與 Ingrid 間相互關心的情意。

Martha 逝世時唇上的一抹紅,血色固然真實,但在我看來,其中隱藏的愛與救贖或許更具深意。

raw-image

圖片出自:IMDb, El Deseo, Aranguren + Gallegos, @ivan_soldo_official

本文已刊登於 The Femin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Zimmer Disneyland
36會員
37內容數
以時尚為切角,深度解讀電影、文學、政治。
Zimmer Disneyland的其他內容
2025/04/09
我只能說,從周星馳到 Mark Zuckerberg,喜劇之王的身分早已移交...
Thumbnail
2025/04/09
我只能說,從周星馳到 Mark Zuckerberg,喜劇之王的身分早已移交...
Thumbnail
2025/03/05
一但我們不再談論、不再爭執,痛苦或將真正成為一灘死水...
Thumbnail
2025/03/05
一但我們不再談論、不再爭執,痛苦或將真正成為一灘死水...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但凡是物質世界的生命,有生亦有死,有起點,必有終點,死亡是生命的必經之路。 死後到底會去哪裡?真的會有「靈界的嚮導」引導死者認識死後的世界嗎? 傳聞,人死去之後,都會看到一生中的重要片段,它會以全像方式,像跑馬燈似地顯現在眼前,這種能夠完整看到自己一生,在人間演出的影像,就是「人生的
Thumbnail
但凡是物質世界的生命,有生亦有死,有起點,必有終點,死亡是生命的必經之路。 死後到底會去哪裡?真的會有「靈界的嚮導」引導死者認識死後的世界嗎? 傳聞,人死去之後,都會看到一生中的重要片段,它會以全像方式,像跑馬燈似地顯現在眼前,這種能夠完整看到自己一生,在人間演出的影像,就是「人生的
Thumbnail
某種意義來說,我們都是倖存者。 因為我們是人富有情感,那些離我們或近或遠逝去的人們,我們追思著他們。 我們依然活著,且活在當下。 不由得我們去思想逝去的人們,使我們低落消沈鬱鬱寡歡... 這些遺憾附著在我們倖存者的內心,深深影響著我們。 我們依然活著,且活在當下
Thumbnail
某種意義來說,我們都是倖存者。 因為我們是人富有情感,那些離我們或近或遠逝去的人們,我們追思著他們。 我們依然活著,且活在當下。 不由得我們去思想逝去的人們,使我們低落消沈鬱鬱寡歡... 這些遺憾附著在我們倖存者的內心,深深影響著我們。 我們依然活著,且活在當下
Thumbnail
本文從死亡不等於終結的角度,回看如何可以把握現在的生命,活得有意義。
Thumbnail
本文從死亡不等於終結的角度,回看如何可以把握現在的生命,活得有意義。
Thumbnail
一切只是等待下一齣再度開啟, 如果你不願下台 , 下一場輝煌便無法上演。 站上舞台 ,演的入戲。 這就是生命。 音樂結束 演員們紛紛走下舞台… 是的…,結束了。 如果這時你還以為 音樂還會想起, 燈光還會亮起, 那麼, 等再久也等不到的妳 會有多悵然? 是的下戲了。 一切只是等待下一齣再度開啟,
Thumbnail
一切只是等待下一齣再度開啟, 如果你不願下台 , 下一場輝煌便無法上演。 站上舞台 ,演的入戲。 這就是生命。 音樂結束 演員們紛紛走下舞台… 是的…,結束了。 如果這時你還以為 音樂還會想起, 燈光還會亮起, 那麼, 等再久也等不到的妳 會有多悵然? 是的下戲了。 一切只是等待下一齣再度開啟,
Thumbnail
這是電影中對於死亡的解釋,只有當一個人不再被記得時,才是真正的迎接死亡。這是多麼浪漫的一個解釋,肉體的消亡並非是生命的終點,離開的人用另一種形式存在著,活在我們的回憶中。
Thumbnail
這是電影中對於死亡的解釋,只有當一個人不再被記得時,才是真正的迎接死亡。這是多麼浪漫的一個解釋,肉體的消亡並非是生命的終點,離開的人用另一種形式存在著,活在我們的回憶中。
Thumbnail
「無止盡的擁有,容易取得的世界, 待在那裡的人真的快樂嗎 ?」 因為死亡焦慮的迫近,才讓留下與傳承有了另類的意義,生死看似對立的兩種面向,卻也是共同體的表現,所有死亡都是重生的樣子。
Thumbnail
「無止盡的擁有,容易取得的世界, 待在那裡的人真的快樂嗎 ?」 因為死亡焦慮的迫近,才讓留下與傳承有了另類的意義,生死看似對立的兩種面向,卻也是共同體的表現,所有死亡都是重生的樣子。
Thumbnail
「我們人都會死,就像音樂一樣會瞬間消失。但如果能和誰有共鳴的話,瞬間就能變成永恆。」 雖然我對舞台劇並沒有深入研究,但我認為舞台劇也適用這段話。這也是什麼雖然沒有太多機會欣賞舞台劇,每次卻都能帶給我強烈的震撼與滿滿的感觸。而且,往往不是「劇情」本身所帶來的衝擊,而是來自現場的情境與周遭的氛圍。
Thumbnail
「我們人都會死,就像音樂一樣會瞬間消失。但如果能和誰有共鳴的話,瞬間就能變成永恆。」 雖然我對舞台劇並沒有深入研究,但我認為舞台劇也適用這段話。這也是什麼雖然沒有太多機會欣賞舞台劇,每次卻都能帶給我強烈的震撼與滿滿的感觸。而且,往往不是「劇情」本身所帶來的衝擊,而是來自現場的情境與周遭的氛圍。
Thumbnail
過去的我很害怕提到死亡,遇到親人朋友離世的時候根本久久無法接受,後來我發現其實死亡本身並不值得畏懼,真正可怕的是,人面臨死亡時想起那些未說出口的話、未完成的夢想,發現並沒有好好地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所以,如果在死亡前能活在自己的最高熱情裡,好好地大玩一場,那麼也許死亡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可怕。  
Thumbnail
過去的我很害怕提到死亡,遇到親人朋友離世的時候根本久久無法接受,後來我發現其實死亡本身並不值得畏懼,真正可怕的是,人面臨死亡時想起那些未說出口的話、未完成的夢想,發現並沒有好好地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所以,如果在死亡前能活在自己的最高熱情裡,好好地大玩一場,那麼也許死亡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可怕。  
Thumbnail
或許被禁止的事情,都帶有黑暗的啟示,就怕人「胡思亂想」而身起立行,讓看似平靜有秩序的表面,而壓制不同的發聲。很抱歉這就是現實,不從我願,那就暴力執行⋯⋯
Thumbnail
或許被禁止的事情,都帶有黑暗的啟示,就怕人「胡思亂想」而身起立行,讓看似平靜有秩序的表面,而壓制不同的發聲。很抱歉這就是現實,不從我願,那就暴力執行⋯⋯
Thumbnail
「結果從頭到尾都沒有殭屍出現耶。」 「我覺得不怎麼樣。」我坐在位子上,在笑聲剛結束後,留下的此起彼落的評價與評語,瞬間把我從電影中拉回椅子上,觀眾在散場後走向出口,我的內心感到一絲悵惘,似乎找不到出口。
Thumbnail
「結果從頭到尾都沒有殭屍出現耶。」 「我覺得不怎麼樣。」我坐在位子上,在笑聲剛結束後,留下的此起彼落的評價與評語,瞬間把我從電影中拉回椅子上,觀眾在散場後走向出口,我的內心感到一絲悵惘,似乎找不到出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