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應該總是逗你笑一點、害怕一點,除了無聊之外。──Jean Dubuffet\French, 1901–1985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關於這位藝術家

藝術家多元的表現手法繪畫、版畫、雕塑,大膽積極的創造可觀的數量與嘗試多種媒材

不受主流反傳統西方體系的歷史、哲學、基督、光影、學院式繪畫拘束。

「我相信野蠻的價值,我指的野蠻是直覺、熱情、情感、暴力與瘋狂。」─尚•杜布菲

  • 創作背景

杜布菲生於法國諾曼第海岸的勒哈佛港,少年時曾在勒哈佛地區的美術學校就讀。

1918年搬到巴黎拉丁區,入朱利安學院習畫6個月。

1920年到1922年間獨自創作,對文學、音樂、哲學和語言發生興趣、後來和勒澤、馬松等藝術家交往。1924年杜布菲因懷疑文化的價值,認為過去所學的傳統本領徒勞無功,宣佈放棄繪畫,次年接手父親勒哈佛賣酒的生意。一直到1942年才完全投入藝術創作。

尚•杜布菲,在巴黎朱麗安學院(Académie Julian)就讀期間,希望能創作更顛覆、具現代價值的繪畫,開創全新的藝術形式。同時,他也開始關注藝術史家兼醫生的漢茲.普林鍾(Hans Prinzhorn)出版的專書《瘋狂的表現》(Expression de la Folie),探索精神病患如何用藝術表達自我。

雖然精神病患的畫作質樸簡單,裡頭的情感卻很強烈與濃厚。

尚•杜布菲深受此影響,從1940年代起,用凌亂抽象的線條、灰暗的色調,畫了一系列有關日常生活的作品,刻劃人們的內在情緒。

來自心靈的呼喚 尚•杜布菲回顧展。(非池中https://artemperor.tw/focus/1287)

他主張「反文化」,極力打破這些陳腔濫調的老規矩。在超過四十餘載的藝術生涯裡,積極實驗不同媒材入畫,像是玻璃碎片、煤塵、卵石、細繩,甚至是蝴蝶,試圖抓住人與土地之間的「靈光」,鼓勵觀者發掘表面之下更深層的東西。

他說:「繪畫可以以驚人的發現照亮世界。」

這個「世界」包含眼睛看得到的和心靈可以感受的天地。

(藝術家雜誌社https://www.artist-magazine.com/edcontent_d.php?lang=tw&tb=8&id=15224)

  • 創作手法、題材

1.繪畫

當我進入moma網路美術館,翻看杜布菲的作品,就感覺被他的肖像畫吸引

我小時候很喜歡看恐怖遊戲RPG實況,最喜歡的卡通是膽小狗英雄。

首先講喜劇裡面通常有些嚇人的古怪東西,但是透過了解、排除疑難,小英雄總是為了保護茉莉兒挺身而出的窘迫但老實、誠摯、善良,照亮了恐怖的荒野。

故事場景的設定通常在一個偏僻之地,無人問津的荒郊野外。

住著一些不可告人的秘辛,以及吸引人抽絲剝繭、令人細思極恐的世界。

一股難以言喻的質疑,潛藏於時間長流中沉默,執念靜待著時間,等待著,有人贖走思念或解鈴之人到來的那天。勿寧說他們已經無話可說、最低限度的無所作為的抵抗著,陷於失落之境。

而杜布菲的原始、野蠻、邊緣、非主流,抽絲剝繭的方式追問著最真誠的情緒,透過圖像化語言去理解他們,感召自己,失落的存在又活靈的降臨,展現在眾人的眼中。

反覆再深淵裡試問仍潛藏在被停頓的時空,失落的原初與原始,即使身體成長了,扔被留在某地的重大疑問,總是格格不入他人的心境,是否受到一連串的問題?長此以往的思考脫離了現在此時。

這些都是在社會中服務他人,又能深得人心的交流,才能挖掘表象之下的真心,之所以成功酒商轉向繪畫的原因。有意識放緩但不放棄追問著,發現並紀錄原始、野蠻、非主流西方價值所注重的藝術。

他的肖像畫不追求表象的相似,而是直探內心不易被揭露的部分。後來該系列還辦了一個特展,名稱是饒有興味的「人們比他們想像中要好看,真實臉龐長久不衰」。在那之後,無論是用蝴蝶拼貼入畫的「花園」系列、用灰泥創造地質感的「心理風景」系列,或是利用奧地利石匠技藝,將沾滿顏料的樹枝灑在新鮮石膏上以取得柔和顏色的「紋理學」系列,都可以看出杜布菲試圖抓住人與土地之間的「靈光」,鼓勵觀者發掘表面之下更深層的東西。

2.版畫

人像題材、自然材質的塑造與變化性,撇除附加在人類身一切文明累贅,展現物質應用的混和,藉由媒材、物件感召出人的經驗和情緒,形狀多由臉作為主題,跟空間的探討分開,我在想一部分是因為作為商人必須看到合作夥伴的真心,以及他從來就對難以言喻或原始的野性旺盛好奇心,想深究了解人性的慾望和立基點為何?

膨脹的勢利小人 I ( L'enfle-chique I )1963年

戴帽子的人Personnage au chapeau )1962年

正確輪廓 模型(Profile à droite)1961年

紅蘿蔔鼻子Nez carotte)1961 年,1962 年出版

但不過度干涉本體,僅觀察牠著的狀態轉譯與詮釋,

色調的選擇上的暗色調,灰階的存在大多在版畫的世界中

杜布菲於 20 世紀 40 年代中期開始製作版畫,總產量約為 1500 幅作品,其中許多是插圖書。在此過程中,他徹底改變了平版印刷。他對錶面紋理的實驗甚至在 1944-45 年早期的《Matière et mémoire》中就可見一斑,他用砂紙在平版印刷石上划痕,用抹布擦拭,並使用其他非傳統材料來實現他想要的各種效果。

杜布菲非正統的平版印刷方法在1957-62 年的《現象》系列中達到了頂峰,該系列包括 362 首作品,分為 24 張專輯。在這裡,他在他為該項目維護的五個不同的工作室工作,創造了一個替代宇宙,似乎捕捉到了不斷變化的自然力量。他將蠟筆和畫筆的既定技術轉變為即興創作,透過將污垢、果皮和樹葉壓在印刷表面上,拖過燃燒的抹布,並將化學物質灑在上面,來尋求偶然和意外的影響。他也對自己的《Phenomena》作品進行了剪裁,重新組合了《Carrot Nose》《La Lunettefarcie》等新作品的元素。

儘管他對版畫的積極參與隨著《現象》系列而結束,但杜布菲最終還是用絲網印刷來捕捉他最後的《盧爾盧普》階段的圖像。

(《現象》系列https://www.moma.org/collection/works/portfolios/73454)

3.雕塑

「一開始,這個週期只包括素描和繪畫。隨後,我希望給他們更多的肉體。我致力於將它們同化為三維形式,像所有固體一樣,向觀察者呈現多個側面。結果是對象的地位模稜兩可。它們被稱為彩塑,但這個術語並不準確。相反,它們應該被視為在空間中延伸和擴展的圖畫。然後我希望賦予這些釋放出來的圖形,這些線條從它們通常的支撐平面上逃脫出來,具有巨大的尺寸。一開始,這個週期包括…關於《四棵樹群》揭幕的評論,紐約,1972 年10 月24 日,摘自“讓·杜布菲:回顧展”,瑪吉特·羅威爾, 1973 年。

呈上所述,再看到其他作品如“Look at what lies at your feet!”

  • 影響面
  • 現代主義中杜布菲是率先使用Assemblage(集合藝術)一詞的人,他的創作充分展現藝術家對於材質美感的興趣,媒材也非常多變,從如瀝青、礫石等原始材料、拼貼到塗鴉,到後期的石版畫、知名的白紅藍黑色系的「烏路波」系列,以及聚苯乙烯雕塑作品,他的表現主義來自童稚的藝術,富於原始性。杜布菲從1945年起開始蒐集一些不受文化洗禮的現代人所作的作品,不久,他與布魯東、保羅漢、達比埃等人組織「原生藝術家學會」,專門研究這類作品,他把這類畫家的作品稱為「原生藝術」(L'Art Brut),意指今日因為某些理由未受文化教育和社會薰陶的人所創造的作品。杜布菲一直肯定唯有這類作品才具有真正的創造力。他的創作特別珍視人類心靈原始的創造力,向生活在文明社會規範的文化人,提供了原始人性的心靈世界,提出反文化的觀點,展現另一種的美。
  • 總結

我覺得這位會是深受年輕人喜愛的,就像街頭塗鴉似的有一點面對現實的,一方面調侃和曲鬧,卻相當穩重誠懇。

謝謝閱讀的你

參考資料感謝來源:

  • 雕塑作品https://www.dubuffetfondation.com/oeuvres/316
  • https://www.moma.org/collection/works/77246?installation_image_index=1
  • https://www.moma.org/collection/works/portfolios/73454
  • 藝術家雜誌月刊https://www.artist-magazine.com/edcontent_d.php?lang=tw&tb=8&id=15224
  • 非池中藝術網https://artemperor.tw/focus/1287


avatar-img
0會員
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雖然已經過了一陣子(然後預算還算不出來到底刪了多少錢),但過年整理房間時翻到這張,還是廣傳一下金門立委陳玉珍的要飯說好了。她可能看錯了,我們手裡的是聚寶盆。 (明天2/19從斗六北上台北,若有在雲林金門人信任我可以約今天在斗六火車站請我轉交連署至造冊地點,我帶空白的給你寫也可以。)
當流量至上成為標準,性騷擾被輕描淡寫、受害者被噤聲,我們是否還能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未來?作為父親,我無法接受這種價值觀繼續影響下一代。我們該做的,不是遺忘,而是改變環境——拒絕縱容、用行動發聲,讓孩子知道「尊重是底線,說不是權利」。這不只是關於孫生,而是關於我們願意為未來的孩子守住什麼樣的世界。
在影視行銷中,一張海報的力量遠超過想像,它不只是劇集的視覺名片,更是一種敘事策略。《魷魚遊戲2》再次以強烈的「鮮豔童趣 vs 暗黑暴力」對比,將這部全球現象級劇集的獨特美學推向新高度。
一年前,我加入她的首批方格子付費訂閱制,沒想到,一場沒有終點的虛擬實境體驗就此開始。
今晚,就來和訂閱制讀者分享新書楔子的三分之一。原本想要把楔子整個貼上來,卻發現楔子就有六千多字,所以決定還是放三分之一就好。其實現在看這些,都覺得和自己判若兩人,有的地方連自己都不敢看下去——原來高瑞希,過去活得這麼不開心。 前天訂閱制讀者表達課第二期開班,因為感冒無法帶課,所以事先錄製了講解
薪水的高低,從來不是努力的問題,而是思維的選擇。年薪百萬的人,不是單靠埋頭苦幹,而是透過「創造價值」決定自己的價格。他們懂得提升不可取代性、創造多重收入、主動尋找機會、投資自己,讓財富加速成長。與其等加薪,不如掌握「決定薪資的能力」。這篇文章,讓你看清真正的收入差距,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創造更高價值!
雖然已經過了一陣子(然後預算還算不出來到底刪了多少錢),但過年整理房間時翻到這張,還是廣傳一下金門立委陳玉珍的要飯說好了。她可能看錯了,我們手裡的是聚寶盆。 (明天2/19從斗六北上台北,若有在雲林金門人信任我可以約今天在斗六火車站請我轉交連署至造冊地點,我帶空白的給你寫也可以。)
當流量至上成為標準,性騷擾被輕描淡寫、受害者被噤聲,我們是否還能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未來?作為父親,我無法接受這種價值觀繼續影響下一代。我們該做的,不是遺忘,而是改變環境——拒絕縱容、用行動發聲,讓孩子知道「尊重是底線,說不是權利」。這不只是關於孫生,而是關於我們願意為未來的孩子守住什麼樣的世界。
在影視行銷中,一張海報的力量遠超過想像,它不只是劇集的視覺名片,更是一種敘事策略。《魷魚遊戲2》再次以強烈的「鮮豔童趣 vs 暗黑暴力」對比,將這部全球現象級劇集的獨特美學推向新高度。
一年前,我加入她的首批方格子付費訂閱制,沒想到,一場沒有終點的虛擬實境體驗就此開始。
今晚,就來和訂閱制讀者分享新書楔子的三分之一。原本想要把楔子整個貼上來,卻發現楔子就有六千多字,所以決定還是放三分之一就好。其實現在看這些,都覺得和自己判若兩人,有的地方連自己都不敢看下去——原來高瑞希,過去活得這麼不開心。 前天訂閱制讀者表達課第二期開班,因為感冒無法帶課,所以事先錄製了講解
薪水的高低,從來不是努力的問題,而是思維的選擇。年薪百萬的人,不是單靠埋頭苦幹,而是透過「創造價值」決定自己的價格。他們懂得提升不可取代性、創造多重收入、主動尋找機會、投資自己,讓財富加速成長。與其等加薪,不如掌握「決定薪資的能力」。這篇文章,讓你看清真正的收入差距,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創造更高價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你看過這項作品嗎?這是馬塞爾·杜象(Marcel Duchamp)於1917年創作的《噴泉》(Fountain)。這件作品展示了一個署名的陶瓷小便斗,挑戰了傳統的工藝、原創性和美學價值觀念,將一個大量生產的物品呈現為藝術品,從而質疑了幾個世紀以來主流的藝術論述。
Thumbnail
💐1844年的今天,亨利・盧梭出生於法國, 與許多自小就展露天分的畫家相比, 亨利・盧梭大概是大器晚成的代表, 他到了四十歲才想當藝術家, 沒錯,是四十歲! 四十歲追逐夢想,晚嗎? 事實證明,一點都不晚。 🎨今天來聊聊《亨利・盧梭的奇幻叢林》這本書, 在沒讀過這本書之前,
Thumbnail
「論述的絕對至上,我覺得是一種濫用。」 - Georges Didi-Huberman 【誰是 Didi-Huberman?】 法國邊緣爭議美學家,喬治·迪迪–裕柏曼(Georges Didi-Huberman),新世紀以來,不斷挑動法國後現代學界的神經。
多年前因為封面那張名作,買下這本 Robert Doisneau攝影集,當時只是一遍一遍地翻看照片。又到了 Robert Doisneau(1912.4.14-1994)冥誕,又把書拿出來,順便略讀文字說明,感受不同。 Doisneau 擅長呈現日常生活。
Thumbnail
回應妳與蘇菲・卡爾的回應,我想,可能是足夠的不好才誕生了文明史裡的藝術。因此,無論身為一個寫作者,又或是一個演員、一個藝術家,作為「紀錄」的行動者,為的都是在漫長的生命史上,為自己的歷史作結。藝術終到頭為的都是自己。
11/16/2014 藝術家   教授,是個藝術家。   他是我一生中,第一次遇過並相處的藝術家。 我才知道,雖然藝術家這個名詞在我們生活中無所不再。 但你想遇到一個真正的藝術家,還真不是那麼簡單。   我總覺得他是令狐沖,風清揚之類的人物。 行為雖為世俗所不能接受, 但我看到
Thumbnail
自問對藝術家張狂的性格難以理解,所以從沒想過閱讀有關藝術家生平的書籍。不過有次閒逛書店,偶然看到「有人低頭看便士,他卻抬頭看月亮」宣傳字句,讓當時努力追逐夢想的我深感共鳴,立馬就買下。
Thumbnail
這裡策展的是18世紀法國畫家法蘭索瓦·布雪(François Boucher, 1732 - 1806)約1785年的油彩畫作愛之泉(The Fountain of Love)...
Thumbnail
極簡/極限主義藝術風潮及其始祖盧齊歐·封塔納Lucio Fontana的創作
Thumbnail
面對後現代以科學為名,以術語推論「論述絕對至上」,主張人文主義皆為意識形態,法國美學思想家迪迪–裕柏曼重回西方文學源頭-荷馬史詩,所描繪的「痛苦與慾望的迷霧」,試以生命激情的內涵,超越人類語言的形式,平反人文主義於文學與影像上,數千年的激情試煉。
Thumbnail
你看過這項作品嗎?這是馬塞爾·杜象(Marcel Duchamp)於1917年創作的《噴泉》(Fountain)。這件作品展示了一個署名的陶瓷小便斗,挑戰了傳統的工藝、原創性和美學價值觀念,將一個大量生產的物品呈現為藝術品,從而質疑了幾個世紀以來主流的藝術論述。
Thumbnail
💐1844年的今天,亨利・盧梭出生於法國, 與許多自小就展露天分的畫家相比, 亨利・盧梭大概是大器晚成的代表, 他到了四十歲才想當藝術家, 沒錯,是四十歲! 四十歲追逐夢想,晚嗎? 事實證明,一點都不晚。 🎨今天來聊聊《亨利・盧梭的奇幻叢林》這本書, 在沒讀過這本書之前,
Thumbnail
「論述的絕對至上,我覺得是一種濫用。」 - Georges Didi-Huberman 【誰是 Didi-Huberman?】 法國邊緣爭議美學家,喬治·迪迪–裕柏曼(Georges Didi-Huberman),新世紀以來,不斷挑動法國後現代學界的神經。
多年前因為封面那張名作,買下這本 Robert Doisneau攝影集,當時只是一遍一遍地翻看照片。又到了 Robert Doisneau(1912.4.14-1994)冥誕,又把書拿出來,順便略讀文字說明,感受不同。 Doisneau 擅長呈現日常生活。
Thumbnail
回應妳與蘇菲・卡爾的回應,我想,可能是足夠的不好才誕生了文明史裡的藝術。因此,無論身為一個寫作者,又或是一個演員、一個藝術家,作為「紀錄」的行動者,為的都是在漫長的生命史上,為自己的歷史作結。藝術終到頭為的都是自己。
11/16/2014 藝術家   教授,是個藝術家。   他是我一生中,第一次遇過並相處的藝術家。 我才知道,雖然藝術家這個名詞在我們生活中無所不再。 但你想遇到一個真正的藝術家,還真不是那麼簡單。   我總覺得他是令狐沖,風清揚之類的人物。 行為雖為世俗所不能接受, 但我看到
Thumbnail
自問對藝術家張狂的性格難以理解,所以從沒想過閱讀有關藝術家生平的書籍。不過有次閒逛書店,偶然看到「有人低頭看便士,他卻抬頭看月亮」宣傳字句,讓當時努力追逐夢想的我深感共鳴,立馬就買下。
Thumbnail
這裡策展的是18世紀法國畫家法蘭索瓦·布雪(François Boucher, 1732 - 1806)約1785年的油彩畫作愛之泉(The Fountain of Love)...
Thumbnail
極簡/極限主義藝術風潮及其始祖盧齊歐·封塔納Lucio Fontana的創作
Thumbnail
面對後現代以科學為名,以術語推論「論述絕對至上」,主張人文主義皆為意識形態,法國美學思想家迪迪–裕柏曼重回西方文學源頭-荷馬史詩,所描繪的「痛苦與慾望的迷霧」,試以生命激情的內涵,超越人類語言的形式,平反人文主義於文學與影像上,數千年的激情試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