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詩經·蒹葭》以「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一句,膾炙人口,為世人津津樂道! 在詩經中,是少數能夠吟哦的詩篇!詩經以重章疊句聞名,吟唱起來,非常優美動聽!但,這畢竟是兩千多年前的作品了,語音經過時間的洗禮,若以現代音來吟唱,很多已經是不和諧,或是不押韻了!如「湄,坻,涘,沚」等!
《詩經·蒹葭》中的韻腳問題一直是學術界討論的熱點,尤其是第三章中的「右」字與其他韻腳(采、已、坻、涘、沚)不押韻的情況,更是引發了廣泛的關注。本文將從音韻學的角度,結合字形、字音、字義的分析,探討「右」字的可能本字及其在詩中的正確讀音。
一、「右」字的音韻問題
- 「右」字的音韻特點根據《漢語大字典》,「右」字的解釋為「曲折迂迴」,但僅此《詩經》一例,因此「右」可能是音假字。從上古音的角度來看,「右」屬於「之」韻,而其他韻腳(已、涘、坻、沚)則屬於「支」或「脂」韻。雖然「之」「支」「脂」三韻音近,但在實際吟唱中,「右」字的讀音與其他韻腳仍顯得不夠和諧。
- 「右」字的音韻演變從音韻學的角度來看,「右」字的讀音在不同時期有所變化。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右」字不僅可以協「-i」音,還可以協「-u」音,這表明「-i」與「-u」兩音在古代可能存在互換的情況。這種音韻的靈活性為我們尋找「右」字的本字提供了線索。
二、「右」字的本字探討
- 字形、字音、字義的結合分析根據鄭玄的箋注,「右」字的意義為「迂迴」,這與「迂」字的意義相符。然而,「迂」字的讀音為「-u」,與「-i」韻腳不協。因此,我們需要尋找一個既符合「迂迴曲折」意義,又能夠與「-i」韻腳協音的字。
- 「迤」字的可能性《正韻》中記載,「迤」字的讀音為「養里切」,與「迆」同音,意義為「旁行連延」,與「迂迴曲折」的意義相符。此外,「迤」字的讀音為「i6」,與「-i」韻腳完全協音。因此,「迤」字極有可能是「右」字的本字。
三、佐證與結論
- 《康熙字典》的記載《康熙字典》中明確記載,「右」字可以協「-i」音,這為「右」字在《蒹葭》中讀作「迤」提供了有力的佐證。《唐韻正》云:「右』古音以歷引經傳子集證之,是直當讀作「以i2」,非止叶音矣。此外,字典中還提到「右」字可以協「-u」音,進一步證明了「-i」與「-u」兩音在古代的互換性。音韻學上來看 -i, vs -u, 前者是閉前不圓唇元音,後者為閉前圓唇元音,兩音差別只在唇形圓扁而已,兩音其實是很容易互換的!如今遺留下來的複合音-iu,應該也是當時的語音之一!
- 吟唱中的應用將「右」字讀作「迤」後,第三章的韻腳完全和諧,吟唱起來更加優美動聽。這不僅解決了長久以來的音韻問題,也為我們理解《詩經》中的語意提供了新的視角。
四、補充說明
- 「采」字的音韻問題,「采」字的讀音為「-ai」,尾音為「-i」,與「右」字的「-i」韻腳協音。此外,《康熙字典》中記載「采」字有「二十五有」的音,與「右」字同部,進一步證明了「右」字讀作「迤」的合理性,示範視頻內是念tshi2音。
- 「方」字的解釋「方」字在《蒹葭》中應解釋為「旁」,即「另一邊」的意思。”鄭玄箋:“在大水之一邊,假喩以言遠。”「方」古亦通「旁」,這種解釋不僅符合詩意,也為我們理解詩中的地理方位提供了幫助,另外,「方」的前一個字「一」,為入聲字,「it」,與「方」音「hong」 連起來,h-, 匣母會被「一」,的入聲尾音-t影響,發 p-音顯得更為順口。
五、總結
通過對「右」字的字形、字音、字義的綜合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右」字在《蒹葭》第三章中應讀作「迤i6」,這樣不僅解決了韻腳不協的問題,也使整首詩的吟唱更加和諧優美。這一發現不僅豐富了我們對《詩經》音韻的理解,也為古文字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因此,對於詩經蒹葭的吟唱,根據以上的論證,採用有漢唐語音活化石的閩南語音,會前後一致,音律和諧!參看以下視頻: